>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推手的研究(正文)

太极推手的研究

2011-12-28   向慨然
核心提示: 练太极拳的人,谁都知道架子是练体,推手是练用(实为未真知者即一般常人所见。),可是练体和练用是不是两回事呢?要解答这个问...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0698.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练太极拳的人,谁都知道架子是练体,推手是练用(实为未真知者即一般常人所见。),可是练体和练用是不是两回事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明了太极拳的体是什麽、用又是什麽。练体离不了十三势,练用也离不了十三势;除却十三势,没有太极拳、也没有推手。(点明体用之概念、练习之诀要。)十三势是掤捋挤按踩列肘靠进退顾盼定,这也是谁都知道的。可是一般练拳和推手的人,是不是注意到每一个动作的十三势呢(动后若无作字似更好)?(此点睛意也,立意甚明且正。)当然有许多知道要在这方面注意的,但也还有不少人只知道依样画葫芦,不在这上面用心。不知道在十三势上用功的,敢说练体得不了体、练用也得不了用。(点明世上学拳众生相,所谓:不听老人言、光苦没有甜。)因此十三势歌上说;不向此中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先贤良苦用心,被后世愚人糟蹋久矣。)立的两个代名词,完全是用意的、用势的,(以意成势)不是用刚强之劲来攻打的。(岂只是劲?连用劲的想法都不能有。先贤多以劲指功夫,致后人专在劲上下功夫,然而劲字实含有力的成分,易引出本力。故当以劲意、即劲的意思为恰当---
     
           对方用掤、挤两种攻势来逼(是劲意。以意成势。),我用捋按两种守势(仍指劲意)化解,这个动作叫做走(动作应为做法。彼用意形成、挤,我以捋、按意应,自然形成运动状态。)。
     
           顺背是得势与不得势的区别,(有力则背、无力则顺。)能保持重心则得势为顺,失去重心则失势为背。例如我方用掤、挤去攻逼(失于有形),意图使对方失势,(有形有意皆是假)这动作叫做粘。(非也。粘者乃随意也。有侵人意已失中正心即有依靠,违“不偏不倚”原则;欲攻人时因重心已系靠彼身,彼若有力,即成顶撞;彼若无力,我即落空。如何能谓之粘?)拳经又云: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是纯采守势的说法,(此语乃太极拳学原则,岂能单以攻守论之?)学者不可误认为是自己不作主宰、缓急随人。(体动由人、意行由己。缓急以能随人为善。)须知攻击在人、应敌在我,我能随敌缓急,从容应付不失重心重心的保持,在于守中;守中又以无中、不守之守为善。中在则不易守,无中则不须守。但使心中有一中,常使此中虚虚灵灵、若亡若在,需时有不需时无,随物应人,则中自在矣。,可说已尽太极推手之能事了。(推手乃一练习方法,而言及攻防,过矣。况真及于攻防,岂仅不失重心而已?且欲不失重心,莫过于不作应付之应付即不予理会。)
     
           又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太极拳就是一种轴心运动,所以《行功心解》上说“身如车轮、腰如车轴。”既是身如车轮,则左重向左转动、右重向右转动(能倚“人刚我柔”法则,自然可随人而动。),乃当然之理。(理虽当然,身难自然。)容易明了。(先要眼明,再要心明,再要身知,终至神明。)不过要练的娴熟,(练不熟,只能悟透,玄机在于舍己从人而已。)得心应手,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须知车轮上还有很多零件呢。)
     
           又说:“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前三句皆是引劲落空之意,就是说如果他仰攻,我引得他更高,(那也得人家愿意。)他俯攻我引得他更深,(如何引?是意引意、还是意引形、仰或是形引形?理同而境实不一。)他直进我引得他更长。总之是顺他的来势引向空处,(岂非仍是形体动作?到处皆是空地、只除己身,该引向何处?)不抵抗(不抵抗岂非任人宰割?不以力抵抗而已。),不截击(拳经云:闪开正中定横中。又曰:手脚齐进横竖找。以横破竖、以竖破横,非截为何?不截者不以力截之意。)。第四句是说明退不得,(此言大误!若不能退,岂非都是天下第一?不退是不能心生退意,自然可避免在有形体动作时产生直线,同理进时亦不能有进意,否则行亦直。故不是退不得,而是要讲究进退法理。由此可知中定之说真乃圣人识见!何故?一圆因也。圆则只有转、何来进退?)彼进我退,便是自促。(促意当指:若彼急进则我意使接触点成松空虚无,并使彼觉我退势甚速,四句一理,皆是“因敌变化示神奇”之意。自促之论、实未及义理矣!)无论练架子、推手,都忌直进直退,(太极为圆,圆则只有转动并无直线进退,此所以忌之理也。但太极功夫可表现为形直而意曲,可使对方捉摸不透即人不知我。)《行功心解》说“进退须有转换”,(进退须用转换来体现)便是说明不能直进直退的意思。例如“搂膝拗步”的进,必须兼带左顾右盼的姿势。(顾盼乃圆转意动之始,非姿势也。当为以意成形耳。)“倒撵猴”的退,也是一样要向左右转换。

           (是经非向!且转有万向、只左右是不够的。)其他一切进退的动作,都是如此;因为转换便是以退为进,不是真退,真退就是败了。(退为果时方为败,为因时果尚未得,如何就是败了?)所以古人拳谱有进、进也;退亦进也的说法。(此进有进意、退亦有进意之意,当知退乃是因,既为因则无真假之别。)《纪效新书》上也说:“步步向前,天下无敌”。(此语指人之勇气,并非要求不顾一切只管向前的傻瓜。)

           又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此己身松空至虚无之境,毫发之重量亦不承受。)这就是说:推手须练到触觉十分敏锐,就是一片鸟毛、一个苍蝇那样轻微的东西,落到身上也能察觉。不许它停留站脚,(此一厢情愿之说,人力侵来,靠“十分灵敏的触觉”察觉了,用何法不许其停留?故行功之要在于松空周身内外!内外松空,境界自然虚灵,虚灵则神识不昧。人力侵来,不管我人知与不知,我身与人接触处自会自然形成走化的运动,此神明境矣。)因为鸟飞不到能借力处是不能停留的;苍蝇的脚不能站稳,(我身虚无毫不受力,蝇虫自然无立足处。)是不收翅膀落下的。这是极力形容太极推手之轻灵,绝对不许对方借力的意思。(应该是做到使人无法借力,而不是不许!)这是推手最重要的理论根据。(未必!太极乃周身内外的综合功夫,缺一不可,理论也是如此,岂有轻重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