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松圆阐微(正文)

太极拳松圆阐微

2011-12-20
核心提示: 习练太极拳的人,自始至终应该追求的就是松、圆二字的真谛,这是由太极拳的特性所决定的。习练者严格遵循太极拳的基本要领,通过...
  
      习练太极拳的人,自始至终应该追求的就是松、圆二字的真谛,这是由太极拳的特性所决定的。习练者严格遵循太极拳的基本要领,通过千万次的套路演练,从而逐渐悟出太极拳的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的八门五步十三势之道。这些都建立在松、圆基础上,没有松、圆,都无从谈起。
 
  松,是要求太极拳习练者要由内到外放松。内,是指习练者的脑中枢神经系统,也称为意念、心理等。外,是指习练者身体的骨骼、肌肉、皮肤等。圆,是由内至外的圆,是在松的基础上的圆。内圆,是指习练者以意导气、以气催形,通过一呼一吸引导内气,完成从涌泉穴、命门穴、百会穴、丹田、会阴穴再回到涌泉穴的大、小周天的循环过程。外圆,是指习练者以内气催外形,使身体的九大关节(踝、膝、髋、腰、颈、肩、肘、腕和指)旋转,形体进行螺旋升降,分别划出圆形或弧形来完成太极拳套路。因此说,太极拳的松和圆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密不可分的一对孪生姊妹。
 
  首先,我们从太极拳套路表演观赏功能的角度谈松、圆。太极拳套路表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拳路中展示的立身中正、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快慢相间、高低起伏、舒展紧凑、收放自如、神形兼备等,均体现出一种阴阳和谐之美。习练者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有松、圆做基础。因为只有由内到外的松,脑中枢神经支配肢体的灵敏度才会更高,身体各个部位拉长和伸展自如的能力才能增强,否则动作会显得僵硬、呆板。在松的条件下只有圆,形体动作才会做到高低起伏、舒展大方,给人一种浑圆一体的视觉感。因此说,缺乏松、圆的太极拳套路演练,达不到表演观赏应有的效果。
 
  其次,我们从太极拳强身健体功能的角度谈松、圆。实践证明,进行太极拳松的练习,可以有效抑制人的脑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度和一定程度地调动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度,从而达到调节人体微循环系统的目的。因为,太极拳练习要求习练者在遵循基本要领的同时,还要求思想入静,排除杂念,做到以意领气、以气催形,使意、气、形融贯一体。太极拳的演练过程就是对人的脑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调节过程。要达到这个效果,太极拳习练者就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放松。医学研究证明,人体的静脉血液回流心脏,正常情况下是靠心脏的功能来完成的。太极拳圆的运动,可使人体关节旋转,有助于静脉血液的回流,从而减轻心脏负担。因此,太极拳习练者在追求太极拳强身健体的同时,把握太极拳圆的练习与松的练习同等重要。
 
  第三,我们从太极拳防身技击功能的角度谈松、圆。太极拳毕竟是一门武术,涉及擒、拿、格、斗。我们的先辈早在太极拳打手歌中就有这样精辟的总结: “棚、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这是对太极拳在实战方面湘潭房产。在太极拳的棚、履、挤、按四正劲和采、挒、肘、靠四隅劲的八种劲路中,棚劲是基础,没有棚劲,其他劲路就无法产生。
 
  在太极拳技击要领中,有“圆为走化方为击”之说。这里所说的圆,就是要求习练者在与人交手时要以腰为轴,身体的各个部位在充满棚的基础上走圆或螺旋劲路。因为圆形或螺旋形动作动转灵活,不滞不涩,变化无穷,易于化解对方之力而还于对方,这是合乎力学原理的。太极拳交手时所用的力完全利用了杠杆、轮轴、分力、合力、重心等原理,以小力胜大力,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效果。另外,圆形或螺旋形动作也可随身体任何一个小的扭转而使招法改变,因此在用招时不易落空,破招时易于防守,也便于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这些正是由于身体各个关节能运用圆形动作的结果。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064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