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太极拳究竟是怎样的行为?
答:太极拳首先是动态的行为,凡静态的行为都不是太极拳,或者是辅助太极拳训练的基本功;其次,太极拳是搏斗的行为,凡非搏斗的行为就都不是太极拳。现在有许多人将一些静态的或没有搏斗内容的养生锻炼行为都说成是太极拳,这是挂羊头卖狗肉、浑水摸鱼的错误说法。在上述的前提下,抽象概括古代与近代的所有太极拳经典拳谱与杨澄甫先生等太极拳家的所有经典拳论与经典行为,太极拳可以用四个字来说明,那就是“以静御动”。
太极拳的“以静御动”分为精神与行为两大部分。太极拳精神的“以静御动”,一是精神能够极清醒地指挥搏斗动作,二是精神能够同时“神内敛”,高度的“神内敛”就是没有任何意识活动的静极默笃,是精神的高度放松。所以,精神的“以静御动”就是精神能够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超常灵敏、准确地支配肢体的搏斗动作。精神的“以静御动”属于道家的“心死神活”,是太极拳开发、激活人体超常的健身抗病与武术搏斗技巧等能力的重要方法。现在有许多人将太极拳初学阶段作为过渡性使用的有意识进行活动说成是太极拳的根本特点和法则恰巧是违反了“神内敛”这一太极拳根本的特点和法则的严重错误。
太极拳行为的“以静御动”分为“沾粘连随”与将传递性力量作用于人的“发劲”两部分。太极拳几乎所有行为都可以属于“沾粘连随”,就是以不为了“动”用力的、没有主动的“不动”来形成、组成“动”,从而达到在化解别人攻击的同时使得别人由于“终不得力”而形成不利于攻击与防守的体位与姿势、甚至站立不稳的搏斗目的。这种情况往往表现为处处追求手臂维持与身躯的相对位置不变或手臂存在维持原来位置的惯性中被身躯所带动、身躯与腿脚也处处维持表现为被动的运动。太极拳的“发劲”也表现为手臂没有明显大距离的活动,被称为“劲则无形”;手臂的主要作用是传递由脚而上的传递性的力量,手臂、身躯则力求不局部用力和主动移动,以这样的方式使得手臂发出比手臂大得多的力量来攻击别人。太极拳这样的行为不仅是一种最大限度节约体能、最高效发挥体能作用的绝无仅有的武术搏斗行为,而且这种锻炼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抗病的活动。由于太极拳的行为必然是“以静御动”的,因此凡是局部主动用力而形成的武术技巧都不属于太极拳。现在有许多人将局部主动用力的武术技巧标称为是太极拳,这也是挂羊头卖狗肉、浑水摸鱼的错误说法。
太极拳的全部内容就是“心死神活”、“沾粘连随”与“发劲”。现在有许多人将不属于这些内容的理论与行为称为太极拳,纯属挂羊头卖狗肉。
太极拳的“心死神活”、“沾粘连随”与“发劲”的这种“以静御动”的情况又称为“动中求静”,也称为“虽动犹静”。太极拳所谓的“放松”就是由太极拳精神与行为的“以静御动”组成的。因此没有“心死神活”、“沾粘连随”与“发劲”这种内容的其它“放松”均不属于太极拳的“放松”。 现在有许多人将毫无“心死神活”或“沾粘连随”或“发劲”这些内容的“放松”称为是太极拳的“放松”,这也是挂羊头卖狗肉、浑水摸鱼的错误说法。
太极拳有许多不同于其它武术与运动的外形动作,也有着与其它武术具有共性的外形动作,但太极拳的所有的外形动作都是“以静御动”的体现。太极拳锻炼脱离了“以静御动”,就是“唯外之是鹜”,就必然与太极拳南辕北辙;太极拳锻炼处处以“以静御动”为准则,就是“唯内之是求”,才是真正的太极拳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