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狙击手与推手(正文)

狙击手与推手

2011-09-02
核心提示:拳法如兵法,推手如作战。两人推手就如同单兵对单兵的战斗,其实更像两个狙击手之间的对决。狙击手的战术方法和推手的战术方法非...
  

拳法如兵法,推手如作战。两人推手就如同单兵对单兵的战斗,其实更像两个狙击手之间的对决。狙击手的战术方法和推手的战术方法非常相似,从狙击手的作战方式和特点悟推手,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

 

其一,善于隐藏自己

 

《孙子兵法·形篇》中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藏于九地之下,把自己深秘隐藏起来,才能不被敌人发觉。

 

狙击手作战,必须把自己深秘隐藏起来,让敌人看不见踪迹,嗅不到味道,才能在时机到来之时,一击毙敌。

 

推手之时,虽然不能把自己隐藏起来,但可以把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让对方摸不清自己的真实意图,这就是太极拳所要求的人不知我。

 

自己的意图往往通过三个途径暴露给对方,一是通过自己的神暴露给对方,二是通过自己的形暴露给对方,三是自己用力,通过力暴露给对方。

 

要避免这三点,就要做到神不外露,意不显形,打拳、推手始终贯彻用意不用力原则。走化、粘逼要像水渗沙滩,逐渐浸润,在对方不知不觉中渗透进去。

 

藏于九地之下也好,动于九天之上也罢,无论攻守,自己的真实意图都要深深的隐藏起来,绝不能让对方发觉。

 

其二,待机与诱机

 

先说待机。

 

狙击手把自己隐藏起来的目的,就是静静的等待时机。等敌人送上门来挨打,或者等隐藏的敌人暴露以后予以一击毙敌。

 

推手要求舍己从人、顺势借力。守我之静,待人以动,动必有隙,有隙可乘。所以推手中也应该舍弃主观盲动,静以待机,耐心的等待打击时机的出现。这个时机就是我顺人背的时刻。通俗的说法就是让对方处在悬崖边上。等这个时机一出现,或发放,或打击,全由自己掌控,所以说“从人仍是由己”。

 

再说诱机。

 

如果是狙击手对狙击手的作战,都想把自己深秘隐藏起来,谁都不想先暴露,先暴露必死无疑。待机就要比耐心,看谁更能耐得住性子,让对方先暴露。如果双方都很有耐心,都不暴露自己,那怎么办?高明的狙击手往往制造一个假象,让敌人上当,这个假象逼真到足以让敌人认为抓到了时机,在敌人抓住这个假时机开枪的时候,敌人就暴露出来了。这样自己就抓住了时机,而一击毙敌。这就是诱机。

 

推手中如果对方水平也比较高,我等不到打击时机的出现,那么就可以诱机。运用眼神诱敌,意念侵渗,假劲力、假动作等等,让对方上当。

 

其三,敏锐的观察能力

 

深秘的隐藏起来,不被敌人发觉,是保护自己的必要手段,也是消灭敌人的前提条件。要消灭敌人,必须先发现敌人。因此,敏锐的观察能力是一个狙击手必备的素质。

 

推手中把自己的真实意图深深的隐藏起来,却要能时时、处处侦察、掌握对方的真实意图。这就是对机的把握能力。太极拳论中“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论述说的就是这两个方面。

 

隐藏自己的意图即是无,无为阴,阴中含阳,侦测对方的意图即为阴中阳。阴中含阳,阳中含阴,阴阳能随机转化方为太极。

 

机是“时、机”,即在某一时刻出现,这个时刻一过,机也就消失了。《兵经百篇·速篇》中说:“难得者时,易失者机”。推手要练就对机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刻刻寻机,处处寻机。

 

在沾粘连随,如影随形的同动中觅时机。

 

在动静交变之时觅“动静之机”。

 

在对方一动、一触之时觅先动之机。

 

拳诀“静中触动动犹静”,触动之时即是机。“彼微动,我先动”,敷盖对吞作文章。

 

更高层次的把握机的能力,应该是心灵感应。对方心一动,我即感知。怎么感知?观察对方的神,就是观神法。

 

其四,一击毙命的必杀手段

 

要达到一击必杀的效果,狙击手必须要有一枝好枪,即专业的狙击步枪,还必须练就精准的一枪夺命的射击本领。

 

如果狙击手手里拿一枝老套筒,即使时机把握的再好,那效果可想而知。

 

推手必须有强大的打击能力,练就高超的发劲本领,这就相当于狙击手的枪。

 

如果没有强大的打击能力,发劲本领,即使把机送到你面前,你也拿对方无可奈何。

 

狙击必须把握好时机;发劲也必须把握好时机。

 

狙击需要瞄准敌人的要害;推手需要找准发劲的力点。

 

狙击枪有瞄准镜对准方向;推手需要把握发劲的方向。

 

射击的最高境界是人枪合一,一枪夺命;发劲的最高境界是心身合一,一击必中。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995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