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说练太极拳必需“命门后突”。说“命门后突”是传统太极拳世代相传的一个秘要,说这是太极拳的武术与健身效果之所以能够具有的一个重要因素。说到什么是“命门后突”,有的说“命门后突”者就会让别人摸着自己的后腰部,让别人体验这后腰部向后反弓鼓出去,说这就是“命门后突”。这种说法对吗?
什么叫“命门”?“命门”是一个中医名词。中医的“命门”有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指两肾之间的一个部位。中医肾的位置与西医肾的位置相同,在腰脊的两旁、腹腔的后上部,左肾稍高,右肾稍低;所以,“命门”的中间约与第二腰椎同高、脊柱的前方。“命门”另一个概念是针灸穴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脊柱的后方。显然,“命门后突”的“命门”既不可能是指脊柱的前方、两肾之间的“命门”,也不可能是指脊柱的后方、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命门”穴,应该是模糊地指中医这两个“命门”所在的“后腰部”,是属于中医“命门”之外的又一个新概念了。
可以肯定的是“命门后突”并不是传统太极拳世代相传的。杨澄甫先生的两部著作中披露了很多太极拳信息,然没有“命门后突”之说;李雅轩、董英杰、陈微明、郑曼青先生的著作中也披露了很多太极拳信息,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陈炎林先生1949年出版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将其老师田兆麟先生的传授详细地和盘托出,对于腰腿的论述尤其频繁详细,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陈鑫先生将大量的经络穴位概念结合到太极拳理论中去,然约1930年出版的他所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而其他所有近代出版的太极拳著作虽都有各家得意之谈,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这些反映了近代的太极拳各家是没有“命门后突”之传授的。中国进入现代,顾留罄先生是全国太极拳活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有机会接触到各太极拳门派的重要人物,他1982年出版的《太极拳术》也总结了很多传统的太极拳信息,书中还用了1800多字的一个专门章节来讲述“腰”,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郝少如先生承接了其祖郝为真、其父郝月如的传授,是武氏太极拳第五代的重要传人;姚继祖先生师从李亦畬先生之子李逊之先生,为武氏太极拳第四代的重要传人;吴英华、马岳梁先生是吴氏太极拳嫡系代表性的重要传人;孙剑云女士是孙氏太极拳嫡系代表性的重要传人;冯志强先生师从陈发科先生,是现代陈式太极拳健在的元老,陈正雷先生则是陈家沟土生土长现代陈式太极拳的重要传人;然而郝少如先生1963年出版的《武式太极拳》、姚继祖先生1999年出版的《武氏太极拳全书》,吴英华、马岳梁先生1999年出版的《正宗吴式太极拳》、孙剑云女士2003年出版的《孙式太极拳诠真》、陈正雷先生1999年出版的《陈氏太极拳术》中也都没有“命门后突”之说;冯志强先生1993年出版的《陈式太极拳入门》中虽然写有“后腰命门处自然张开”,“自然张开”显然不等于是“后突”。这些情况反映了现代九十年代之前的许多主要太极拳家都是不知道“命门后突”的,反映了“命门后突”之说可能是出现于现代,并只是在很小的一部分太极拳练习者中口口相传。
尽管“命门后突”可能是出现于现代的九十年代,由于太极拳的很多道理需要用现代语言作更准确、细致的描述。现代出现的词语也可能是能够更好地表述太极拳真传的。那么,“命门后突”是这样的词语吗?
从字面上分析,所谓“命门后突”是指“命门”这个后腰部比原来的位置后移;那么,“命门”部位究竟后移多少呢?先来看一下现代初几位太极拳家与“命门”部位有关的论说。一是叶大密先生于1965年78岁时所写的《医疗保健太极拳十三式》一文中的“拔背顶劲”一节,另一是周稔丰先生1989年出版的《气功太极拳》一书中的“太极拳技术分析”一节。
叶大密先生以同事之谊于1917年成为田兆麟先生的重要传人,1928年后又得到田兆麟先生的老师杨澄甫先生的重要传授,是中国近代上海的全国第一个以太极拳命名、专门性明确的“武当太极拳社”的创办人,生前在上海太极拳界一直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在“拔背顶劲”一节中这样写道:“拔背是在呼息时使两侧背部的肌肉群,如棘肌、半棘肌、骶株肌……等,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后竖起身躯……”显然,背部两侧肌群“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后竖起身躯”是经过了“命门”后腰部的,这里并没有说“命门”会“后突”;而且背部肌群的“依次拉伸”和“竖起身躯”也不可能形成有哪个后腰部能够反弓的后突,当然强烈的由下而上的依次拉伸可能会引起后腰部的“竖起”后移。因为脊椎的生理弯曲胸椎是微微后弯的、腰椎是微微前弯的,脊椎向前的最弯处大致在第一腰椎部位,命门穴在最弯处的稍下方,如果身躯由下而上的依次拉伸和竖起,如果原来的腰曲由于不良的卫生习惯而过大,后腰部位后移就会有较明显感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