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谈太极拳入门(正文)

谈太极拳入门

2011-08-12   《武当》   陈宗剑
核心提示: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以内为主的拳术。太极内功和技击懂劲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无论练拳的目的是健身还是技击,太...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以内为主的拳术。太极内功和技击懂劲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无论练拳的目的是健身还是技击,太极内功都是根本所在。而太极内功最客观的东西就是内气。内气是健身的瑰宝,是太极拳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打太极拳健身如果不修炼太极内功,不练出内气,那就不如做操和跑步来得更直接,更方便了。

  内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气,不是肺呼吸的气。占人通过练功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因科学不够发达,还弄不清它是什么东西,因此把它叫做元气、中气或内气。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内气就是人体内的一股能量,它不是呼吸的气,但与人类呼吸的气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人类吸进的氧气和食物巾的营养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正产生的能量。通过太极内功训练可以使人体更好地产生和利用这种能量。
 
  内气既然是一股能量,那当然对健身和技击有重要作用了。所以,太极拳打得好的人,一般都面色红润,底气充足,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因此,任何一个太极拳爱好者,都应清楚地认识到内气的存在和作用。打太极拳就是为了要练出这股内气,就是要获得和不断壮大这股能量。

  根据历代太极拳宗师的理论,结合本人练功的实际体验,我认为,要修炼好太极内功,练出内气,重点在于正确盘架。盘架时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中正安舒。太极拳界前辈早就谆淳告诫我们:“立身需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由此可见,盘架时做到中正安舒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做到中正安舒呢?简而言之,应注意以下几点:(1)悬顶垂闾。悬顶,即保持头部端正向上;垂闾,即保持尾闾垂直向下。这样上下对拉,既可保持脊柱中正不偏,并有利于内气向上运行。(2)含胸松腹。含胸,即胸部适当内含;松腹,即胸部尽量放松。这样有利于内气由胸部向下降至腹部下丹田。(3)沉肩坠肘。即放松肩关节和肘关节。这有利于内气在两臂中流行,从而到达梢节。(4)松胯活膝。即放松胯关节和膝关节。这有利于内气在两腿流行,从而到达两足,而且可以有效防止练拳时出现膝关节疼痛的问题。(5)心平气和。即内心平静安定,情绪自然放松。盘架时做到以上几点,就基本做到了立身中正,神舒体畅,为内气在体内运行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当然,初学者一下子难以掌握这些要领,可在盘架时先做到身体端正即可,随着架子逐渐熟练,再慢慢做到以上各点。

  二、以形引气。以形引气,就是在盘架时用太极拳动作牵引内气运行。其一要做到轻灵圆活,连绵不断。太极拳所有动作都是依太极之义演化出来的,而太极之义都形象地包括在太极图内。太极图阴阳相济,不停地旋转,所以我们在盘架时,一招一式都要做到轻灵圆活,连绵不断,反复牵动内气按太极拳动作开合有致,持续不停地运行。其二耍做到以腰为轴,上下贯穿。人体分为九节,腰居中节,是身体运转之轴。在盘架时,腰要起到主宰一身,贯穿上下的作用,使身体形成一个不停地螺旋转动的整体。而丹田位于腰腹之内,是内气牛发的源头,通过腰腹旋转带动丹田运动,不停地牵引内气开合聚散。久而久之,丹田内气活泼鼓荡,周流不止,为内气在全身贯通创造条件。

    三、以意导气。在盘架时做到中正安舒,以形引气的基础上,再逐渐学会以意导气。所谓以意导气,即用意念引导内气按太极拳动作的“开合”运行。盘架时,凡动作趋于静的卷缩、内收,叫“合”;凡动作趋于动的伸展、外放,叫“开”。合时,用意念引导内气由身体的四肢百骸向丹田聚集;开时,再用意念引导内气由丹田向旧肢百骸发散。式式相连,循环往复,周流不止。通过这种意气运动,内气由弱到强不断增火,久久练习,逐步在全身贯通。

    四、呼吸配合。呼吸与太极拳动作的配合非常重要。一般规律是,按太极拳动作,合时吸气,开时呼气,一开一合,一呼一吸。通过这种方式,使氧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体内,使内气不断生发、壮大,为内气在全身的贯通创造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套太极拳架中,不是所有的招式都能与呼吸配合一致,有少部分动作配合不上,可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总之,打太极拳要想早日入门,在盘架时就要注意围绕中正安舒、以形引气、以意导气、呼吸配合等几个方面去做,持之以恒,使内气的疏通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从而在某一天实现内气的“豁然贯通”。内气贯通的那种兴奋,太极拳入门的那种感觉是终生难以忘怀的。太极拳一旦入门,就为以后功夫层次的不断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9770.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