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厚重的人文和美德内涵(二)(正文)

太极拳厚重的人文和美德内涵(二)

2011-08-03
核心提示:  古今中外,不管学文习武,凡是真才实学的获得,完全是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勤奋的学习精神。  “戒章十二禁”是要求太极拳演练...
  
      古今中外,不管学文习武,凡是真才实学的获得,完全是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勤奋的学习精神。

 

  “戒章十二禁”是要求太极拳演练者应当予以制止的十二种人和事:邪(不正当的事、歪风邪气)、歹(坏人坏事、为非作歹)、刁(无赖)、猾(狡猾)、奢(过分奢侈、挥霍)、诈(欺诈、诓骗)、疯(言行狂妄)、卑(下贱、品质低劣)、奸(奸诈、虚伪、背叛、下流)、谎(不诚实)、狂(极端任性、狂妄、妄自尊大)、恶(恶毒、凶狠、极坏行为)。

 

  “律则二格”是告诫太极拳高手名家,收徒时务必慎重,要择人而传:善良之人,德端者习拳,以健康强壮身体卫身之根,此乃陈门拳术本貌共遵;不良之人,邪恶者从拳,以资侮掠人致本,为患害,此乃陈门拳术戒绝反对。

 

  “学拳须知”是告诉太极拳弟子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太极拳: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何能学艺;学太极拳不可狂,狂则生是非,不但手不可狂,言亦不可狂,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学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俗语云“天外还有天”,能谦则虚必受教,人岂不乐告之以善哉,积众以为人善,善斯大矣;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智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启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

 

  太极拳除了在门规戒律上对太极拳师徒都作了全面具体的要求外,还别开生面,另辟蹊径,不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讲在口头上和写进理论著作中,而且融汇到每招每势中,融汇到太极拳的具体技法中,达到外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武术拳种的一个重要特征。

 

  太极拳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讲究“舍己从人”,研究“彼不动己不动”、“随屈就伸”,将待人接物以善为本的行为准则,有机地融汇到具体的技法当中,即使在激烈的搏斗中,也处处讲究与人为善的太极宗旨。通过加强演练者的道德教育,达到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如练太极拳预备势时,要求演练者“首先要心平气和,思想贯注,排除杂念,做到一个‘静’字”,“还要立身中正”。这里的“排除杂念”、“立身中正”,同样可以用来进行个人品德修养。如果人人“立身中正”,摒弃私心杂念,无疑,社会上将会去掉不少不和谐因素。再如,“太极拳用”中说:“拳之运动,惟柔与刚,彼以刚来,我以柔往;彼以柔来,全在称量(以我之手称人之手,如秤称物;以我之心度人之心,量其上下迟速,或半路变换机势)。”这里的“彼以刚来,我以柔往;彼以柔来,全在称量”、“以我之心度人之心”的论述,若用来处理邻里之间的关系,处理同志之间的关系,无疑可以化解矛盾,去掉争斗,克制仇恨,张扬爱意,维持社会群体得以和谐正常运行。

 

  太极拳是多种拳种的技术汇总,演练者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水准、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武术道德情操,才能使自己的技术得到充分掌握和发挥,才能继承、发扬、普及、提高太极拳,否则就会失去精神动力和奋斗意志,就不能抵制各种有害细菌和腐朽思想的侵袭,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走上邪路。

 

  由此可见,太极拳具有修养身心、陶冶情操功能。它的习练过程,是教人向善的过程,是行道养德的过程,也是培养自己精神动力和学习毅力、提高自己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过程。通过后天练拳过程,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教育,使太极拳演练者不断完善、深化和提高,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外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这正是我国古典的“中和”之美、“温柔敦厚”之美。太极拳在这一方面有其独到的教化功能,也是人们称太极拳为道德拳的主要原因。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9689.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