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陈式太极拳的通三关和备五弓(正文)

陈式太极拳的通三关和备五弓

2011-08-02
核心提示:三关  太极拳身法上的“立身中正安舒”,与静坐功、气功的身法是一致的。练太极拳时,脊柱节节松沉,随着动作的开合,会阴间的...
  
 

 

三关

  太极拳身法上的“立身中正安舒”,与静坐功、气功的身法是一致的。练太极拳时,脊柱节节松沉,随着动作的开合,会阴间的裆劲有上翻之意,百会穴虚领顶劲,而气往下沉,内气沿任督二脉自然流转,用功日久后,可使任脉和督脉自然接通。因此,气功中的“通三关”(尾闾关、夹背关和玉枕关),在太极拳中是不求通而自通的。

  “通三关”应从自然中不求而得,不可着意追求。通了“三关”,全身有舒服融和的感觉。但不必妄求,否则极易发生流弊。在陈式太极拳中,“通三关”的练法也有特定的姿式。在这种拳势中,任督二脉可以用意交互运接。试举陈鑫阐明的“闪通背”一势来加以说明,供大家参考。当头与肩往下栽时,臀部往上一挑,则督脉由会阴起,从长强穴逆行而上,过百会以至人中,任脉接住;下行以至丹田,入会阴,是引阳入阴,绕行一周。右手从裆下向上引时,任脉即从会阴起,由丹田逆行而上,以至承浆穴,右手随身逆转,手到下,督脉接住,从人中逆行过前顶后顶,由哑门、大椎顺行而下,复至长强,入会阴,是由阴附阳,绕行又一圈。待右足退到左足之后,右手从下上引,则督脉又自会阴经长强逆行而上,已至头顶百会穴,其时督脉上运已半圈;待下一势以掩手肱捶合住,则督脉由百会下至人中,任脉接住,由承浆下行以至丹田,复入会阴,是已经绕行三周。闪通背一势,督脉上下来回三过其背。
  
一身备五弓

  在陈、武两式太极拳的口授诀窍中,全身整体劲的蓄发相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的。

  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五弓合一,即为全身的整体劲,“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能蓄能发,滔滔不绝。“身似弓身劲如箭”,即是指的“五弓合一”。

  身弓以腰为弓把,脐后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贯注,中定而不偏倚摇摆,放劲时命门穴须往后撑。开门(颈椎第一节)和尾闾骨为弓梢,上下对称,调节动度,加强其蓄吸之势(武式的身弓,以大椎,即第七颈椎为弓梢之一,较暗门的调节动度小)。

  手弓以肘为弓把,以意贯注于肘节,使之沉着松静而有定向。手腕和项下锁骨为弓梢,弓梢必须固定,前后对称;手在松柔灵活中用坐腕来固定;锁骨用意来固定,不使偏倚摇摆;锁骨管着两手的动向,锁骨的固定是两手固定的前提。

  足弓以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足弓备,则膝节有力而微前挺,胯骨松沉而后撑,足根下沉而劲往上翻,腰腿之劲自然相顺相随。“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对拉匀称;这样就能做到劲起脚跟,主宰于腰,通于脊背,形于手指。

  五弓以身弓为主,手弓、足弓为辅,是以腰为轴,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相随。每站一势,须检查是否五弓具备,是否形成“八面支撑”的蓄势。

  五弓合一是内外整体劲的具体规定。练拳或推手,一动势即处处要五弓俱备。五弓合一是做到“劲以曲蓄而有余”的必要条件。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9675.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