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深究技击是太极拳向前发展的永恒动力(正文)

深究技击是太极拳向前发展的永恒动力

2008-05-29   taiji.net.cn
核心提示:-----兼评当前太极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远离技击”的理论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一个优秀拳种,几个世...
  

-----兼评当前太极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远离技击”的理论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一个优秀拳种,几个世纪以来长盛不衰。近些年来,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随着中华武术走向世界,走向奥运,太极拳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一股源自中华的强劲“太极”风,正以前所未有的劲头吹遍祖国大江南北,也正在席卷世界。我为之赞叹,为之叫好;为之感到扬眉吐气。但是在我们兴高采烈的时候,我们武术界的广大同仁更应该冷静地看一看,想一想,当前出现的“远离技击”的理论,是否有利于太极拳的发展;以及太极拳是怎样发展起来;又将怎样发展下去的问题。下面我分三个部分对以上问题略作论述。

 

一:技击功能是太极拳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太极拳自明末清初陈王廷创造以来,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之所以一代一代的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繁衍出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及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不是靠外部力量的推动,而是因为其本身自有的内在动力―――技击功能

      让我们翻开太极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先从陈王廷为什么创拳?依据什么创拳?创出什么样的拳说起。明末清初,陈王廷吸收了戚继光《拳经》及古代流传的其他拳种中踢、打、摔、拿的方法,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古典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结合了古代导引术和吐纳术,创造性地开发出七套内外俱练的,具有全面技击方法的太极拳。那么,陈王廷为什么创造并且传授这样的拳种?其遗词中这样写:“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据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可见陈王廷创拳、教拳不仅是为了消闲解闷,益寿延年,更重要的是教下些弟子儿孙要掌握一身好武艺,掌握一身好本领,将来成龙成虎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从那时起,陈式太极拳一直延续发展到现在。如今这个中国最古老的太极拳正以矫健的英姿走向世界。

陈式太极拳传至第五代即陈长兴、陈有本时,被河北永年人杨禄禅得知,太极拳的技击魅力吸引杨禄禅,三进陈家沟,向陈长兴学艺十八年,深求其真谛,学得一身真功夫。后回到家乡永年教拳,而后又应邀到北京教拳,使太极拳由长期处在河南温县一隅之地,开始向外地传播。

      杨到北京后,不断地有人拜访、求教甚至结网比试。杨交遍当时国内名流好手,号称“杨无敌”而享誉武林。可见杨式太极拳有令人叹服的技击魅力。经杨禄禅、杨键候、杨澄甫子孙三代及后人的传播使杨式太极拳享誉海内外,成为流传最广的太极拳。

      另外,杨禄禅及其次子杨班候又将小架太极拳,传于满族人全佑。经全佑之子吴鉴泉的再传授,形成了至今流行的小巧紧凑、速度均匀、技击中讲究柔化的吴氏太极拳。

       当杨禄禅回家乡永年教拳时,武禹囊及其弟兄三人因对武术特别喜爱而求教于杨,受益匪浅,但仍不满足。武为深求其艺,又去河南追根溯源,拟寻陈长兴求艺未成,而又从陈青萍学习新架太极拳。从而创造了架式紧凑,讲究开合虚实的武氏太极拳。同时武在研究王宗岳《太极拳谱》后更有发悟,归纳总结出《十三势行工心解》、练拳《身法十要》、《打手要言》等理论。后经其外甥李亦余的完善与发展,形成了自成一家的、简练精要、具体透彻的、至今仍在指导打拳和技击的重要理论。

一代宗师孙禄堂将从师于李奎垣、郭云深而学得的形意拳,及从师于程廷华所得的八卦拳,和从师于郝为真所得的武氏太极拳,融会贯通,冶为一炉,创造了风格独特的孙氏太极拳。这种太极拳因其特有的“品牌效应”而“后发先至”迅速传遍海内外。

八卦太极拳,龙行太极拳……也相继产生并且传播。

纵观太极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技击的功能是它的核心与灵魂,也是它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正是这个技击功能的魅力吸引着:

从陈王廷到陈长兴及其后人……

从杨禄禅到杨健候、杨澄甫……

从全佑到吴鉴泉……

从武禹襄到李亦畲、郝为真……

从孙禄堂到……

一代又一代的太极大家,吃苦耐劳,晨昏无间,恒心立志,孜孜追求,从而推动太极拳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远离技击”将使太极拳失去向前发展的动力

      太极拳本身固有的技击功能,推动它自身的发展;使太极拳享誉世界,美名远扬。

      然而,在太极拳蓬勃发展的今天,出现了一种“远离技击”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习武之人必究养生”为由,提出“养生是大道”,“技击是小道”;“小道必须服从大道”;“技击是学习技艺的‘末端’”;“相比之下,技击的追求就成了‘雕虫小技’,也即末技了”;“如果太极拳仅限于实用的目的和技击的追求,而心灵没有更高地修为……即使天下无敌手,充其量不过一介赳赳武夫,一个浅薄的拳手,而成不了众望所归的太极大家。一个最好的太极拳家,就是得‘道’当慎守,心态远离技击,远离争勇斗狠。因为太极不仅仅是技击。”(据杨氏太极拳诠释。理论篇王志远编著)

      我们认为:这个理论似是而非,值得习武者关注与探讨。

太极拳的武术文化是博大而广含的。它包含的不仅仅是技击,还包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医疗保健……等等;但是技击是太极拳武术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它的精髓和灵魂。这个理论,把技击当作“学习技艺的‘末端’”,把对技击的追求,说成“相比之下就成了‘雕虫小技’”;颠倒了技击与练拳的深浅关系,阉割了技击在太极拳中的灵魂与核心的作用。这个理论,还把追求技击,与“心灵没有更高的修为”混在一起;说“即使天下无敌手,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介赳赳武夫,一个浅薄的拳手,而成不了众望所归的太极大家”。又把仅练好拳架,不去习练技击与所谓得“道”简单生硬的捏在一起,说成:“一个最好的太极拳家,就是得‘道’当慎守,心态远离技击,远离争勇斗狠。”两者比较,给习武者以误导,使习武者认为学习技击、追求技击是误入了“小道”和“争勇斗狠”的歧途。必然影响习武者对太极拳深层次精华的追求与寻觅,给太极拳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不禁要问:自古以来,有那位真正的太极大家不爱技击而远离技击?“远离技击”、不懂技击是名符其实的太极拳家吗?如果没有陈王廷,陈长兴,杨禄禅、武禹囊、李亦畲、孙禄堂、杨澄甫等多代太极大家对技击的不懈追求,太极拳能有今天这样威风八面美名远扬吗?

我们知道,练拳的过程就是“养生”和“心灵修为”的过程。那么,练习技击追求技击,是练拳的继续和深入;自然也是“养生”和“心灵修为”的继续和深入。这个理论,把学习技击追求技击,与“养生”和“心灵修为”对立起来,说“养生是大道”“技击是小道”;“小道必须服从大道”;我们不明白难道习练技击就不能 “养生”和“心灵修为”了吗?

修身养性、健康长寿是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应该追求的,“习武之人必究养生”更无可非议。任何一种体育都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但太极拳不是体操,不是柔术;也不同于一般的养生术;它除了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还有中华武术特别具备的技击功能。太极拳因有独特的技击功能而产生,又因有独特的技击功能而发展。技击是拳术的核心与灵魂,任何拳术离开技击,也就不是拳术了。太极拳也是如此。这个理论,把太极拳混同于一般的体育和普通的养生术,歪曲了技击在太极拳发展中的意义,削掉了太极拳中最实质的核心,必然使太极拳失去向前发展的动力。

“远离技击”的理论,可能来自我们开展太极拳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的问题;反过来,又去作用和影响太极拳活动的开展。使太极拳的技击作用逐渐被淡化、被忽略,以至丧失。太极拳向着所谓“建基于纯技法之上的”“最高境界”发展,使太极拳变成了修炼八面玲珑、明哲保身的一种“道”。如果太极拳照此发展下去,它必将失去武术意义;失去其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1] [2] 下一页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935.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