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找回太极推手的传统风味(正文)

找回太极推手的传统风味

2008-05-29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随着中国武术走向世界、走向奥运;中国武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民的关注和喜爱。作为一种传统的、优...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随着中国武术走向世界、走向奥运;中国武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民的关注和喜爱。作为一种传统的、优秀的武术比赛和交流切磋的形式——太极推手,自然倍受广大习武爱好者的青睐。但是太极推手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当前社会上太极推手是怎样的状况?太极推手失去传统风味的原因是什麽?以及如何找回太极推手的传统风味?以下略谈一下我的拙见。

 

一.太极推手是怎麽一回事

太极推手是一项传统的、文明的、高雅的、武术技击形式。是衡量与检验习武者,特别是习练太极拳者,知劲、懂劲与技术运用的一种方法。自明未清初陈王廷创造以来,经过王宗岳、陈长兴、杨禄禅、武禹襄、李亦畲等几代太极大家的发展与完善,已经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含括各门派太极拳推手特点在内的,综合摔、打(发放)、拿、巧、变、化于一体的,又不同于散打、摔跤的运动。它是武中的文,它蕴藏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哲理;是习武者以武会友、交流、切磋、比赛的一种极好形式。它对提高人体的素质、以及防身、健身有很高的价值,是我国武术瑰宝中的一颗璀灿的珍珠。

太极推手以沾、连、随、粘的方法探明对方力的方向、大小、虚实、刚柔、快慢、长短,并且顺其自然,随伸就屈,不丢不顶、无过不及,从而达到知已知彼;进而达到我独知彼,而彼不知我;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最后克敌制胜。

太极推手采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招法,粘随不脱、作用对方;顺其自然、舍已从人、引进落空、以轻克重、以巧制拙、乘势借力、牵动对方的重心,破坏对方的平衡;进而抓住机会乘虚而入,以实破虚,将对方发放。

太极推手是武术的技击形式之一,自然包含“打”法。但它的打法不同于“散打”。散打,顾名思义,是一种(在规则内)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可拳打脚踢、多以突施冷手,即不搭手,脱手时突然出击为主的较手对抗形式。而太极推手的打法,必须在沾、连、随、粘中进行,且不许脱手突施冷手;不许拳打脚踢。我们可以看到:“进攻者,在顾住自己的同时,敢于主动贴近对方;所施的打法仅以触及对方(即点到而已,不发伤人之功力)或者将对方发放为主;又不伤人。防守者,敢于让对方贴近,又不使其打手触及已身;或者使其手可进来,又无发放或打我之机可乘;且为我所用。双方你来我往,给人以享受。所以称其为武中之文,较手之文。

太极推手也包括“摔”法。然而,这个摔法又与摔跤、柔道不一样。摔跤、柔道只许用摔法,不许用打法和拿法。故摔跤者可无所顾忌地去抓、掳、领、带、搬、抄、搂、抱。而且可以抓住不放、搂住不放。但太极推手中的摔法与其截然不同。一味地无所顾忌地去强行使用任何招法,包括抓、掳、领、带、搬、抄等招法属于 “贪”,是“病”;是推手中的大忌。抓住不放、搂住不放、生搬硬摔是不允许的。

太极推手中的摔法是讲究“推”中的摔,即在沾、连、随、粘不断变化当中的摔。是顺其自然、引进落空的摔,是巧妙的摔,是轻松的摔,是没有较力的摔。它摔得干净,摔得精彩,摔得令人回味。

太极推手自创造以来,还包括“拿”法。但这种“拿”法,不是以力降力,抓住不放、生掰硬撅。它是在推手中,在沾、连、随、粘中的拿与反拿。“拿”就是拿关节,也包括拿反关节。但切忌无所顾忌地“贪拿”,以至被对方伤害。也不许以拿伤人,而是拿住而已。

破解拿法,关键是“破解”、“解扣”;决不是以力抗衡;更不是乱挣扎。故太极推手是一项传统的,综合摔、打、拿为一体的,文明的、高雅的、精彩的运动形式和比赛对抗形式。它具有武之真谛的技击性;武之必然的健身性;令人赞叹的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和无穷的趣味性。

以上是笔者从侧重技击性方面对太极推手的认识和解释。关于它的科学健身方面,很多人都有介绍,笔者就不再多讲了。现仅举一例,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但是到了耄耋之年还能较手听劲的运动唯有太极推手,可见太极推手科学的健身性非同一般。

 

二.当前社会上太极推手的状况

    太极推手是一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运动。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它已经不是单纯习练太极拳的人的“专利”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项运动,参与这项活动。有的人练过太极拳,有的人没有练过;有的人刚练一、二年;有的人是练摔跤的;有的人是练其它门派武术的;有的人什麽拳法也没练过,只凭身强力大……大家都来试一试,都来推手;而且越推越爱推。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它起到了增强人民体质的作用。但是,由于很多人对太极推手的内含不十分清楚,不知道太极推手是怎么一回事,这就使得这项活动偏离了它的传统味道。所以在太极推手的日常练习和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掤、捋、挤、按的四正手刚一推,就出现以力降力、顶牛、较力的局面;有的则一搭手就推推搡搡、脱手撞击,弄得面红耳赤,甚至突施冷手成了散打;有的干脆就生拉硬拽,抓住不放,搂抱在一起摔起跤来;有的则是没完没了地机械“摇轮”,四正手推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进展,也不知道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方法的运用及其变化;因此,当它们遇到身强力大的对手,明知对方什么也不会,什么出没练过,往往觉得很怵头,没有办法,弄不好还会丢面子。因此,有人认为:太极推手中要做到以小力胜大力,以轻克重。太不容易了,太茫然了。同时也有人认为:“太极推手太简单了”,“不就是推推搡搡吗” ……

社会上太极推手的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少则十几年,甚至已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了。如果单纯地从锻练、健身的角度讲,重在参与就是好事,但是如果我们从继承和发扬国之精粹的角度讲,就应该很好地研究研究了。

 

三.使太极推手失去传统风味的原因

那么,太极推手为什么会成为这种状况呢?这里面有许多的原因,其中不知道、不清楚太极推手的传统特点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不仅是下面普通的参与者如此,就是武术界的一些有影响的人士也不十分清楚。

太极推手本来是采用沾、连、随、粘的方法,不许脱手,突施冷手,不许抓住不放、生拉硬拽、互相搂抱却又综合“摔法”、“打法(发放)”、 “拿法”于一体且三者相互交叉、转变的传统的武术对抗形式和切磋、交流形式;然而却被某些人说成“不摔”、“不管脚”、“只许拿劲路”、“不许拿反关节”。所以,我们在太极推手的比赛中,很难见到摔法,包括太极拳中最为简单、实用的“野马分鬃”在内,也很难见到有人运用。拿法干脆就被禁止,所以导致太极推手成了推推搡搡的模式。

再有我们,在不十分清楚太极推手传统风貌的情况下,又制定出不符合太极推手实际情况的<<竞赛规则>>,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太极推手失去传统风味。

<<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第十八条、犯规、一侵人犯规()()()、款中的一些内容就不恰当。

其中()、使用硬拉、硬拖、搂抱(单手超出对方身体侧面中心线、屈臂、屈腕为搂抱)或用脚勾、踏、绊、跪者……

在太极推手中,使用硬拉、硬拖是不允许的,为侵人犯规。但对搂抱及对搂抱的解释须要分析:如果将人搂住不放、搂死、搂而抱之,也是不允许的,也为侵人犯规。互相搂抱也不可以。以上几种搂法,无论单手、双手,都是用手及腕及小臂、上臂将对方圈搂、夹紧、且紧贴已身并持续了一定的时间(如两秒),无法进行沾、连、随、粘,这种情况往往是以力降人,违背持巧不持力的原则。但是,在沾、连、随、粘中,如果一搂即放,非常快、非常利落地将对方发放或摔倒,这往往是太极推手中的“挒”法,应该可以使用,不为侵人犯规。这种一搂即放的特点是一气呵成,中间没有停滞。使用者往往是乘势借力持巧施招。所以“搂抱”不能笼统而言,一律定为侵人犯规。

还有,本款对搂抱的解释,仅以单手超出对方身体侧面中心线、屈臂、屈腕为尺度也不确切。

太极推手是一种动态的运动。双方的位置、姿式、身形,随时都在千变万化。有时双方正面交手;有时,一方已经到了另一方的侧面;有时一方已经到了另一方的偏后的位置……所以一方的手早已到达或超出对方身体侧面中心线了,条款的这种规定让人怎样施手?而且,太极拳的运动是弧形的、圆形的,很少是直线的。所以当一方的力作用于另一方的时候,往往是横向的、曲线的、弧形的、圆形的。所以就必然要屈腕、屈臂,但是这种屈而不搂,或者搂而不死,而且一搂即放的太极推手中精彩的“挒”法,从一出手就被定为“搂抱”,定为侵人犯规。看来条款的制定者对什么是“采”?什么是“挒”?什么是“搂抱”?在理论和实际上都不十分清楚。

另外,本款将用脚勾、踏、绊、跪一律列为侵人犯规,使太极推手中的摔法基本上完全被取消,这也是不合适的。

在太极推手中,用脚踢、踏、踹及膝顶是不允许的,为侵人犯规。但在沾、连、随、粘中,用脚勾、拉、趟须另当别论。前面已经讲过,太极推手是一种动态的运动,随时随地都有进退的步法。进步是为了

攻击对方,使对方的重心不稳定。所以,进步时往往采用限制对方退路及躲闪的步法。例如,“上步管脚”。退步是为了防御,也是为了转机进攻,往往采用防中有攻的步法,即稳固自己,又使对方的重心受到破坏,以致使其瞬间倾倒。例如“退步(背步)闪身后趟”。所以,太极推手讲究进、退、顾、盼、定。即在每进、每退中,时时处处顾及自己的位置、姿式、状态和前后、左右、上下的情况;以保障自己的稳定,而不应该用限制对方如何上步,如何退步(不许用脚)将太极推手中精彩的摔法禁止。所以在太极推手中,只要不是抓住不放、生拉硬拽或搂住不放,互相搂抱,而是在沾、连、随、粘中用持巧不持力的办法,包括用脚、勾、拉、趟、绊都是可以使用的。

太极推手将中国摔跤中轻巧的摔法吸收、融入,将较力的,挣扎的,不符合沾、连、随、粘要求的摔法加以拒之,这是多少代太极家对中国武术的贡献。我们怎么能轻率地把它定为侵人犯规呢?

再看这款:()、单、双手抓住对方衣服或双手死握对方者(单手顺势除外)

在太极推手中,单、双手抓住对方衣服为侵人犯规。而双手死握对方者(单手顺势除外)这句话,不知我们的条款的制定者在制定时的本意,但我们的裁判在掌握上,见到双手握,就判“侵人犯规”。而不管“死握”还是“不死握”。

何为握?何为死握?何为双手死握?握为采的一种方式。死握就是握住不放或握的时间较长。单手顺势除外,就是说单手顺势握住对方时的时间可以较长,甚至可以握住不放。而双手握就不能握得时间较长,就不能握住不放,就不能死握。即出现双手采时,必须一握即放;一采即放;只要不死握是可以的。但是,由于规则中没有讲清楚,加之我们的裁判不清楚“握”与“死握”的区别;不清楚“抓”、“握”与“采”、“ 捋 ”、“ 挒”的关系,不清楚“采”包括哪些方法;不清楚“大捋”与“硬拉”、“硬拖”、“死握”的区别;不清楚“大捋 ”在技击中真实的用法;所以此款又把太极推手中合理的“捋”法、“采”法、“挒”法,进一步加以不应有的限制,这也必然使太极推手的传统性、技击性、趣味性、艺术性、观赏性进一步丧失。

再看这款():使用拳打、头撞、撅臂、擒拿、抓头发、点穴、肘尖顶、捞膛、扫腿、膝撞、扼喉等动作者……

此款中不能把(撅臂)擒拿和肘尖顶草率地与其它招法一起定为侵人犯规,需作具体分析:

擒拿,在太极推手中应该可以使用。但必须是在沾、连、随、粘中的巧拿。如果是抓住不放、生搬硬撅,应判为侵人犯规。而且擒拿允许拿关节,包括反关节。但不可拿脉,不可使用鹰爪力将人抠伤、抓伤。此款不管使用者是“巧拿”还是“硬掰”,干脆不允许在太极推手中使用“拿”法,明显地偏离了它的传统味道。

另外,关于“肘尖顶”。肘法是太极推手中的八法之一,是可以使用的。而且肘法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对于用肘的顶撞,我们应该这样分析:推手中双方不可以突然发力用肘尖猛击对方的身躯(包括面部),但是如果使用者用肘尖稳力地顶,或用靠近肘部的小臂平面部位发力撞击对方,此法不为犯规,反而是武德高尚的表现。

    还有<<规则>>第十六条,三、攻击的部位限于颈部以下、耻骨以上躯干和上肢部位,……此款也需要研究研究。攻击的部位没有下肢,也是使太极推手走味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综合摔法、打法、拿法于一体的,讲究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的太极推手,由于我们不十分清楚它的传统风貌,而且又制定出不切合实际的<<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将传统的“摔法”与“拿法”基本上完全取消,又将“捋法”、“采法”、“ 挒法”中的大部分使用方法限制住。太极推手的传统性、技击性、趣味性、观赏性、娱乐性必然大打折扣。

 

[1] [2] 下一页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93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