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人体内部的精微运动(正文)

太极拳人体内部的精微运动

2011-06-15   《少林与太极》   徐长风
核心提示: 人们学习太极拳,总希望在学会动作、拳架之外,还能学到更多东西。太极拳也的确有太多的内容可以奉献给人们。  太极拳能“以柔...
  
       人们学习太极拳,总希望在学会动作、拳架之外,还能学到更多东西。太极拳也的确有太多的内容可以奉献给人们。

  太极拳能“以柔克刚”。但柔怎么克刚呢?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太极拳的理论中,有许多富有哲理的文句。所以学习太极拳,我们能学到许多哲学知识。

  太极拳能够使人“沉静若水”,这是个心理问题。人们喜欢用心理认知来规范自己或者别人的行为。太极拳里有许多类似“沉静若水”等涉及心理学上的指导性语言,这些语言精准地抓住了人们的细腻的心理过程。因此,学习太极拳能让人们学到许多心理学知识。太极拳与心理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太极拳轻柔缓慢,主张胸空若谷、腹内空净气腾然的运动方式,它是有氧运动,能使人体经络气血通顺,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太极拳的语言中有许多有关中医、健康的语言,因此人们通过学习太极拳,能学到许多中医知识。

  太极拳有保持自身平衡同时破坏别人平衡及击打别人的方法,这种方法包含在每个动作细节中。要掌握这些方法,就必须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一掌劈下去身体内部的变化是怎样的?应怎样出手应对?

  数百年来,前辈在至柔、至刚、平衡、进取等问题上,把生理学、哲学、心理学、中医学、动作学等一系列理论,糅合在一起来阐述太极拳,这些理论中有许多是古人的智慧。传统太极拳理论用物质阴阳两性的对立、统一、共存、‘互补的规律来解释太极拳,用阴阳观来阐述意、气、劲、整体观、圆的运动等概念的来源、形成和运用。现代社会,人们更习惯用现在的科学来阐释现实的存在。如何将太极拳这一古老的理论体系放在现代的科学框架之中加以表述,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

  笔者试图用“人体运动机制是个二元体”的概念,来说清人体内部的精微运动,对古老的太极拳理论加以梳理。

  人体是个二元体。一元是原本先天的“爬行”格局,是先天自然形成的,体内运动有圆的运动的特征;另一元是人类进化形成的用“杠杆力”的格局,它有用线性的橇动运动来获取东西占为己有的功能,是后天新生的。如果将进化的“杠杆力”这一元剥离,即脱净拙力,将身体凸显成原本先天的“爬行”时的格局,即回归自然,我们就能在“爬行”这一元中很清晰、很从容地揭示人体圆的运动的源头和人体由内而外进行运动的根源。如此先做剥离工作,再在人体内部进行精微运动,就能更好地理解太极拳是如何在保持自身平衡的同时破坏对方平衡的以及太极拳击打对方的具体方法。

  问:对方击打我,我该怎么办?

  答:不惧怕,不回缩,用单手给予回应。首要任务就是保持自身的平衡,同时破坏对方的平衡。

  不惧怕、不回缩,我在心理上不紧张,在生理上四肢不乱动,虽然我全身外形不动,但是体内却在做着精微的;隹备。

  这体内精微的准备是什么?在瞬间用强烈的“意志力”将自己的头作“虚领项劲”,目光内敛而炯炯有神地看着对方,既顾及身处的危险,又内视自己体内的运动。腰以下腿部三关节屈曲,使腿部有屈蓄后发的能力。因先有“虚领项劲”,又有腿部三关节屈曲,如此人体构成上下对拉之势,变成自我感觉十分清晰的“三段分区”的身体。此时,人体获得了可供自由运用的上下各一个平衡器(如爬行时的前肢和后肢),呈“两头实,中间空’’的状态。这种状态完全符合生理解剖学椎髓神经、运动神经分段分布的布局,由此人体有了如虎豹一样上扑下蹿的能力,同时有了像蛇一样的屈蓄(张弓)、伸展(攻击)、旋转(油滑)的能力,最终形成身体的圆的运动方式。

  其实,这就是人体直立状态下的“爬行”状态。这是人体的回归自然,是人的本能,武术上称此为“浑元”状态。

  从发现有人要打我到完成这一系列准备,人的外表表现出静、空、无为的姿态,而体内意志力却十分强烈,完成了体内的总动员。

  用单手给予回应,这是心理上不怕的表现。我体内做好了一切准备,却只用单手给予回应,只是用了全身四分之一的能力,意在试探对方的能量大小和虚实情况。这只手不是进化铸就的用杠杆力的手,而是爬行时的前肢。这只手伸出去,  “虚领顶颈”、  “力从脊发”,力量的源头在脑前耳后,与胸、腹无关,所以此手“伸中有屈”、  “柔中寓刚”、  “胸空若谷”、  “气沉丹田”。由此,人体在空净的胸、腹中储备了足够的“气”。

  人体由内动而外观静止的状态开始动,用单手给予回应,是胸腹之“气”润滑推动下的手臂运动。此时手臂的运动方法是肩关节旋转和肘关节伸屈。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926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