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练太极拳是先动腰, 还是先动脚(正文)

练太极拳是先动腰, 还是先动脚

2008-05-29   taiji.net.cn
核心提示:2007年6月2日,《谈谈传统杨氏太极拳的“云手”势》贴于网上“杨式太极拳栏”,意在论述云手势的劲别、用法及练习要点。没想到却...
  
2007年6月2日,《谈谈传统杨氏太极拳的“云手”势》贴于网上“杨式太极拳栏”,意在论述云手势的劲别、用法及练习要点。没想到却由此引发起一场辩论,辩论的焦点集中在太极拳运动是先动腰,还是先动脚的问题上。今将刘先生新作贴于网上,算是对诸同好们的回复吧。

  练太极拳是先动腰,还是先动脚?是脚动、手动带动腰动,还是腰动带动脚动、手动?这既是困扰太极拳练习者的首要问题,也是审评太极拳水平、质量的普遍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必将太极拳练习者引向歧途,在拳技实践中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相当多的人,包括一些学练太极拳有年、自以为学有所成的人认为:“劲从脚跟来”,“打拳不用脚劲,腰劲是起不来的”等等。笔者不才,愿将个人所知及实践心得述说如下,与同好们进行交流。
初学太极拳或拳技未精,练习者的肢体运动都(多)表现为手动、脚动,腰不会(能)动;随着拳技实践层次的提高,继而转变为手动、脚动带动腰动……只有拳枝水平达相当高程度后,方能做到腰转(动)带动脚转(动)、手转(动)。太极拳的这种运动方式很难为常人所理解、所接受,这也正是太极拳锻练最费时耗力、最难练之处。凡太极拳练家都会从自身练拳的实践中,清晰地体验(味)、证实到这种拳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诚如拳论所说“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腰如车轴”,是也。

  《心会论》明确指出“腰脊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地心为第三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掌指为 第二宾辅,足掌为第三宾辅。”愚意以为,主宰者,全局关键;宾辅者,局部辅佐。腰隙为命意源,力由脊发,故为第一;喉头通顶,行拳走架,不扬头露喉,顶头悬之谓也,故为第二;地心为足跟,稳若泰山,故为第三。丹田为气,意到气到劲到,无坚不摧故佐腰;掌指为力稍,佐喉头,门户无虑;足掌接地为桩,故辅地心。腰与指掌、足掌在太极拳中的主宰与辅从地位,不是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练拳中,应该怎样审视它们的主次位置了吗?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武禹襄、李亦畲(上述)论著,是持“劲从脚跟来”,“打拳不用脚劲,腰劲起不来”的同好们,认为练太极拳须“脚动带动腰动”的理论根据。愚意以为这是理解上的错误。通观武、李二先贤(上面)所说,皆着眼于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呼应联系,强凋“周身节节贯穿”,目的在于达到“劲整”、周身一家,并未涉及练拳时先动脚或先动腰的问题。虽是这样,武禹襄仍然接着写道“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以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这不是依然把腰放在最主要(轴心)的位置吗。

  练拳先动腰,还是先动脚、手?杨澄甫叙述最为清楚。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松腰”条中说道:“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由此也可知:澄甫之子杨振基“腰动带动手足动”之说确有见地,实为格守祖训的至理名言!

  武氏太极拳名家姚继祖先生在《太极拳行功走架说略》中写道“外三合者,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其运用乃以腰为主,上与两肩两膊相系,下与两胯两腿相随,上中下三节相适应。如此练去,则周身自然上下相随,中正不偏。

  太极拳研究家顾留先生在其著《太极拳研究》第二章“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中言道:“腰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对推动劲力到达肢体各部分,都起着主要作用……太极拳内劲的运转要通过腰脊来带动四肢运转,所以拳论说‘主宰于腰’。拳论说的‘腰为车轴,气如车轮’就是要求腰部要像车轴(轴心)那样的直竖、稳定、园转、不摇摆、不软塌,徐徐转动来带动内劲和四肢如车轮般的旋转。”

  笔者认为:内家拳向有 “形意拳、八卦步、太极腰”的说法,太极拳亦有“弹簧腿、麻花腰”的说辞。这决不是妄语。“弹簧腿”意为腿有定力、下盘稳固,是劲整、劲实、劲坚的基础,劲整、劲实、劲坚,即“节节贯穿”上下、前后、左右、内外协调一致周身一家,且能绵里裹铁,刚柔相济;“麻花腰”则强调腰要松、要灵、要活,腰松、腰灵、腰活,说的是行架、推手时腰的转动、带(引)动水平与质量。因此,太极拳就是以练腰、练园为主的拳技,行架、推手时腰的转动、带(引)动水平和质量,是审视、评判拳技水平、质量的重要依据。鉴于此,凡认为练太极拳须“先动脚、后动腰,由脚动带动腰动”说辞,皆为有关拳论领悟、实践上的错乱,愚意不可为也!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918.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