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电视台将太极拳搬上春晚舞台后,各新闻媒体、网络对国粹“太极拳”关注倍增,评说、议论纷纭。各公园、绿化场所习练太极拳的爱好者更是热闹非凡,古老的太极拳术成为当今人们健身练体的热宠项目之一。太极拳的习练老少皆宜文能健身、武能练功、长进技艺、积累内功。但是,因太极拳是内家拳术,其内在的拳意及习练的方法较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出现了不少对太极拳大相径庭的各类评说。有神乎其是的、有不肖一顾的、有肆意夸大的、也有急于求成而无所收获的。其实太极拳作为一项古老的中华武术,能流传至今,自有其源远流长的内涵及其独到之处,认真的学习、细细的理解、静静的感悟、坚持不懈的习练,必定会使当今的人们从中获益的。鄙人自幼随家父李仁柳先生习练“吴式太极拳”,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感受颇深,自感受益无穷,于身、于心、于脑,于生活、于工作帮助极大,故感受为:习练太极、其乐无穷,健身益脑、趣味无限。
本人拟在工作之余陆续将对习练太极拳的感受、体会及对一些前人有关太极拳文章、理论的理解作一回顾,与大家共同探讨。欢迎各位太极拳的爱好者共同参与,使古老的太极拳术能更好的为当今喜爱者所掌握,发扬光大。
太极拳创于何时?众说纷纭。据明史“方伎传”所载“洪武(1368-1398)十七年太祖诏求三丰不赴。二十五年乃隧入云南。建文元年完璞子访三丰于武当,适从平越归来,相得甚欢。永乐四年侍读士胡广奏曰:三丰深通道法,拳技绝伦。......” 此说大致可信,故称之太极拳至今传于世已六百多年了。
一种学术能流传于久远而不衰,且世世代代发扬光大,至今不仅国内深受各年龄层次的习练者喜爱,更发展至南洋、美、加等地,定有其必传之价值,就其的功效大致概述如下:
一、以盘架为体,在强健筋骨,调和气血,合乎现代生理学与病理学之理,能防疾病于未发,亦能疗之于已发,祛病延年,为后天养生之术;
二、以推手为用,循太极动静之理为法,采虚实变化之妙为用,合乎心理学和力学之理,以柔克刚,以刚济柔,可以得技击实用之效;
三、应敌时随屈就伸黏连不脱,能因人之势,借人之力而致敌于败,非力敌,而系智取;
四、太极拳为道家之行功,注意武德修养,每一姿势无不中正安适,每一动作无不轻灵圆活,决无刚猛激烈致敌于死地之意,此为仁;
五、以养气蓄劲,柔中有刚,精神内敛,意存丹田,则愈练愈精,愈练愈微,由微入妙,由妙入神,而至形神合一,达到大勇无畏境界。太极拳一不强求用气,强求用气则滞;二不莽撞用力,用力则断;三不用法(指单讲外形动作),有法则尽。(但初学者则不能无法,须知先有规矩后成方圆;先有法而后无法,则臻最高境界)。而系以绵、柔、巧为行功要旨。其动也,则全身无不动;其静也,则全身无不静,动中寓静,静中寓动,动静互变,无笨重迟滞之弊。男女老幼皆可习练,动作纯任自然,物来顺应,学之毫无困难,苟能精勤研究,历久不懈,获益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