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我对太极拳“抱球”的体悟(正文)

我对太极拳“抱球”的体悟

2011-04-22   魏坤梁
核心提示: 太极拳中有很多两手上下斜向相对似乎斜抱着一个球的姿势,尤其是揽雀尾掤的开始必然是这样姿势的动作,现代太极拳界多称其为“抱...
  
   太极拳中有很多两手上下斜向相对似乎斜抱着一个球的姿势,尤其是揽雀尾掤的开始必然是这样姿势的动作,现代太极拳界多称其为“抱球”。郑曼青先生的弟子张肇平先生在《论太极拳·圆》中则将其称为“抱手”,说“抱手”是“杨家的不传之秘”。很多人认为做一个“抱手”动作并不难,有什么“秘”可言?确实,外形上做一个“抱手”的动作是并不难,然而,要使得“抱手”能够具有太极拳“沾粘连随”的作用,“抱手”确实是有“秘”的,而且通过套路练习的观察,可以知道很多人是不知此“秘”的。
 

实际上,“抱手”这样的动作姿势并非太极拳所独有,几乎所有的拳术都是有与其相类似姿势的,以左手为上手而言,上手高的可在右耳之侧、稍低的可在右肩之前、再低的可在右肘之上;斜向相对的两臂的距离也可开可拢,拢的可几乎相贴、开的就象是夹着个球。非太极拳武术这样姿势的武术意图很清楚,那就是上手护上盘、下手护下盘,上下两手又都是处于攻击待发之势。太极拳的“抱手”虽然也不外乎这样的武术意图,但上下两手有一手是由“接劲”与“沾粘连随”来实施这种意图的。而“接劲”就是象接蓝球似地不发生撞击地与敌人攻击过来之手相接触,一旦接触立即实施沾粘连随,使得敌人由于其自己的动作而立即形成背势,甚至被“引进落空”。这样的作用是所有非太极拳武术所没有的;而且用非太极拳武术的方法做成的“抱手”是不可能有这样沾粘连随作用的。这就是说姿势与作用不一定就是一回事,因此杨澄甫先生才说:“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

 

两手圆撑之“掤”,就是太极拳古拳谱所谓的“开合按势怀中抱”;所谓“开合按势怀中抱”的“抱”指的就是“抱月”,也就是“抱球”。可见太极拳古拳谱已经很明白地指出太极拳始终保持的特征性的姿势就是“抱球”姿势。太极拳无时不是“抱球”的姿势,无非有时所抱之“球”大、有时所抱之“球”小而已;两手上下斜向相对、上一手在下一手的肘之上约与肩同高的“抱球”或“抱手”则是太极拳“开合按势怀中抱”的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形式,是太极拳“接劲”的一种主要动作姿势,现代太极拳界所说的“抱球”指的就是这种动作姿势。由此可见太极拳如果没有了这种“抱球”,也就不成其为太极拳了。有位自称得到过李雅轩先生多年书信指导者在一本书中连续用“还是不抱球好”、“再谈还是不抱球好”两文反复数说“抱球”怎么不好,说道:“两手‘抱球’的说法,是在对太极拳画蛇添足,极为错误”、“越抱离太极拳的真谛越远”、“遍观拳谱,哪里要有两手‘抱球’的根据呢”、 “‘抱球’之说不是太极拳应有的理论,应当清除”。书中所说的“抱球”显然是一种错误的“抱球”,确实有不少人误会了“抱球”,真的将“抱球”模仿为两手如同抱着一个大小不变的球,这当然是不正确的,然而因为有人“抱球”不正确从而将“抱球”抛弃掉,那么,数学计算总会有错的时候,难道人类应该将数学也抛弃掉吗?再说外形不一定是体内反应的如实反映,有的前辈练拳含蓄,所“抱球”虽然大小变化不大,然而肢体的神经反应是变化的。这种神经反应变化是太极拳沾粘连随锻炼不可或缺的内容。由此可见这种认为“抱球”应当清除的说法是十分错误的。

 

对于将“抱手”称为是“杨家的不传之秘”,这一句话反映了三个方面的情况:其一、近代一些太极拳家对于一般的学生是不会轻易传授如何正确学练“抱手”的,也是不可能在著作中明白写清楚的;其二、“抱手”是否正确不在轮廓性的姿势,在于往往不被人所注意的细微的姿势和身体内生理性的反应,可能外形似乎完全相同的“抱手”其实是不同的;其三、只要是着眼于“沾粘连随”,“抱手”之“秘”是可以被洞悉的,“抱手”是否正确也是可以检验判断的。现以揽雀尾左掤的“抱球”为例,谈谈我对“抱球”的体悟:

 

㈠揽雀尾左掤“抱球”为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右转身时右手模拟随人而动的运动方向是向右的。其运动轨迹就俯视看,许多人是一段圆心在后的弧。在这过程中,许多人的右转身都是以自己身躯的中轴为轴、两肩如车轮似地转动。假设起势方向朝南,这样转身的结果,身躯中轴几乎仍在原来的空间位置,左肩则移向原来空间位置的前方(南方)并右移,右肩则移向原来空间位置的后方(北方)并左移。由于自己的身躯是对方主要的攻击目标,这样的转身,自己的身躯始终处于对方的直线攻击范围之中。可见这样的转身要想既不主动强行用力又能够化解掉对方的攻击,那是不可能的。显然这样的“抱球”要能够达到成功化解,力量是最主要的因素,不丢不顶的沾粘连随是谈不上的。因此这种转身法对于太极拳而言是错误的。正确的转身法只能是自己的身躯以自已身前某点为圆心弧形地移动。这样转身的结果,由于身躯的移动轨迹就象是圆内锅底那样持续向后的,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手臂对于对方的阻力;而自己的身躯又会在对方攻击力的影响下移向左方,甚至自己的身躯会完全移出原来的空间位置。可见这样的转身法可以满足太极拳沾粘连随的需要,因此对于太极拳而言是正确的。这样的转身法从俯视角度看,两手臂与身躯就象是一个圆,两小臂是圆的前方(南方)的半个圆周,圆心在后方;大臂与肩背是圆的后方(北方)的半个圆周,圆心在前方;转身时,两小臂的半个圆周是由东经南向西顺时针的弧形转动,大臂与肩背的半个圆周则是由西经北向东顺时针的弧形转动。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这个圆并不是一个正圆。而如果想使得拳式的外形练习与实际更接近,也可以使右手腕部在被身躯右转拖带动的过程中向胸部靠拢些,就象是右单推手的动作,从俯视角度看右手就是呈逆时针地由东经北往西的移动。由于身躯是顺时针地由西经北往东的移动,因此右小臂与身躯就象是转动方向相反的内外两个同心圆的两段圆周弧。揽雀尾左掤“抱球”右转身之手与身应该是这样的运动。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89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