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历史经典 > 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六)(正文)

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六)

2011-04-23   魏坤梁
核心提示:第二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第二首全文】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第二首第一、二句原...
  

第二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

 

【第二首全文】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第二首第一、二句原文】

 

举动轻灵神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注释】

 

①举动——指行动,如《后汉书·牟融传》:“(牟融)代伏恭为司马,举动方重”。

 

②轻灵——“轻”有着力不多、不费力等意,如唐·杜甫《江涨》诗:“轻摇逐浪鸥”;“灵”有灵敏、灵活、敏捷等意。

 

③神内敛——“神”,上文是指精神活动,即“心”的活动,相当于一般所谓的“意”;“敛”有收藏、约束等义,古人将思想活动称为“神外游”。“神内敛”就是指将思维活动即“意”约束收藏起来,也就是“摒思息虑”,现代医学称为“大脑入静”。

 

④莫教——古代汉语中“教”有使、让之义,如《墨子·非儒下》:“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唐·王昌龄《出塞》诗:“不教胡骑度阴山。”上文之“莫教”也是“不使、不让”之意。

 

⑤断续——时而中断,时而接续。

 

⑥一气研——其中之“研”为专心、竭尽之义,如清·顾炎武《古隐士》诗:“研心《易》六爻,不用希潜龙。”上文之“研”引申为专门、完全之义。上文之“气”显然是指包括“劲力”的所有人体内力,与道家内丹功所说的生理之“气”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的“气”。“一气研”即为:完全让一股气﹙传递性的内力﹚来完成之意。

 

【语法修辞分析】

 

    “举动轻灵神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为分承句。其中的“举动轻灵”与“一气研”相承接,“神内敛”与“莫教断续”相承接。因为太极拳的动作是随别人而动的,而别人的动作是可能有停顿的,与人的搏斗中也是可能需要有停顿的,所以,“举动轻灵”是不可能没有“断续”的,所以“举动轻灵”是不应该与“莫教断续”相联系的;而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由“气”来完成的,显然“一气研”就是对“举动轻灵”的说明。因此,“举动轻灵”不是与“神内敛”相联系,而是与“一气研”相联系。

 

“神内敛”虽然与“气”有关,但“神内敛”与“气”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而太极拳要求“神内敛”是始终的,也就是“莫教断续”的,显然“莫教断续”就是对“神内敛”的说明。因此,“神内敛”不是与“一气研”相联系,而是与“莫教断续”相联系。可见这两句应该理解为“举动轻灵一气研,神内敛莫教断续”或“举动轻灵一气研,莫教断续神内敛”,是错承,这两句是不能分开来分析和理解的。

 

【今译】

 

动作轻灵要完全让气来完成,精神无思无虑静极默笃不要中断。

 

【讨论】

 

举动轻灵神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是内外相及对于古太极拳动作的几个重要内在规律奥秘的揭示与阐述,这两句话应该理解为“举动轻灵一气研,莫教断续神内敛”,包含了五个重要信息,那就是:①太极拳的动态反映为“轻灵”,不然就不是合格的太极拳;② 太极拳“轻灵”的动态是由脚而始抽丝般传递性的力量即“气”所引起的,如果“轻灵”不是这样,那就不是太极拳的“轻灵”;③ 太极拳的“气”是引起动作的力量,与气功锻炼所说的没有力效应的生理性的“气”是两回事; ④动作中的精神是“内敛”的,如果没有神内敛,那就不是合格的太极拳;⑤太极拳的神内敛在动作中是自始至终的,不然就不是合格的太极拳。分述于下:

 

(一)太极拳是“轻灵

 

太极拳究竟应该是“沉稳”还是“轻灵”?现代太极拳界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太极拳应该“沉稳”;一种认为太极拳应该“轻灵”。两种观点相反到甚至有认为“沉稳”是对的、“轻灵”是错的,或认为“轻灵”是对的、“沉稳”是错的。

 

应该认识到太极拳是不以硬拼强抗的形式搏斗的武术,因此太极拳的动态是必须反映为“轻灵”的。虽然平时套路练习不是实战,但套路练习作为实战的模拟也是必须表现为行云流水之“轻灵”的。现代太极拳界很多人练拳将动作重迟误以为是“沉稳”,甚至还有两脚如站桩那样站着根本没有力量转移的变化,完全失去了武术涵义,其实是动作十分缓慢变化的气功导引。太极拳慢练无可非议,但无论怎么慢练即使一套传统套路练一个小时以上,也是可以体现“轻灵”和锻炼“轻灵”的。忽略“轻灵”将重迟当作“沉稳”这显然是错误的。

 

其实,“轻灵”是许多武术共同的要求,因为所有搏斗只有轻灵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和攻击敌人。在搏斗中如果是坦克般步步为营、缓慢沉重地移动,那是避免不了挨打的,而人的抗击打是有限的和不是处处能够抗击打而不会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的。所以, 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说:“观猴子能斗牛,凭灵快也;猫能斗蛇,凭灵快也;蟋蟀能斗公鸡,也凭灵快也;太极拳能斗蛮汉大力士,也是凭灵快也。”“总之是轻灵以行动,顺势以借力,巧妙以变化,冷快以发劲,此外无二法门也。”又说:“如是用之于对付比斗,是非有蝇虫不落、寸草不沾、轻妙绝伦、变化神奇的功夫才行,所以说太极拳总要在轻灵变化、神气灵感等方面下功夫才对。”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还说:“不可专在力大劲硬上着想,须要细细地体会拳中的机智奥妙才是主要的问题;怕的是身手练硬了,感应不灵,在推手时就要吃亏。过去曾有一位练形意拳的专家某某就可以作为典型,他是专找力大劲硬的功夫,出拳时如放炮一样崩崩作响,出脚时如山崩地裂一般,身上的肌肉起疙瘩,此人好胜,性子粗暴,动手就要拼命、恼脸,所以一般人都不敢惹他。然而在民国初年时间,马良在济南提倡武术,某某与一位山东回教弹腿专家杨洪修者当场比武,杨手法轻快,某某则力大手迟、防卫不灵,走了几个回合,就连被杨洪修打了几个嘴巴子,因而失败,一怒回家,气病而死。以上证明专注意力大劲硬,必致感应不灵,此所以失败也。”根据孙禄堂先生的《拳意述真》,从李雅轩先生对某某的描述中可见某某仅仅是属于形意拳低层次的明劲功夫,虽然形色刚猛凌厉,却是步法双重,碰到功夫相当、步法灵活的搏击对手哪有不挨打之理。武术实用中的机会是稍纵即逝的,手的动作和步法稍有迟滞就可能被敌人攻击到和攻击敌人不能成功。近代太极拳家就是表现为轻灵的。如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所说的“脚步方面要放得轻妙无比,进则令其觉察不出来,我已进去使其不能逃避;退则令其不知我已脱开他发劲的范围,决胜之道在其中矣”,“来之无形,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轻妙无比,使其未觉而身已进,手已到”。有的人说到某个先人的武术功夫超群,受到攻击时,全身肢体不动,就将攻击者发出去了,这种描述显然是神化渲染而已,因为能够被别人攻击到时不加化解,只是动动手而脚步不动就将攻击者发出去,那么这明显反映的是硬碰硬,而且两人的体重、体力相差也都肯定是很悬殊的了。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所说的“太极拳以静御动”并不是说手、脚、躯体的空间位置都不动,而是指“虽动犹静”,也就是不主动不用力地以柔克刚,而“以静御动”也是离不开轻灵的。所以,太极拳学练必须追求“轻灵”。

 

(二)太极拳的“轻灵与非太极拳武术的“轻灵”是不同的

 

太极拳即十三势长拳的“轻灵”与非太极拳武术的“轻灵”是有本质区别的。大致有如下四个不同:

 

太极拳的“轻灵”不是以主动为主的。许多拳种所谓的“轻灵”都是指根据眼看耳闻引起的神经反应所支配的手脚快速动作,不论是由主观意识支配的还是条件反射潜意识支配的,本质都是完全的主动。如果是主观意念支配的,不仅精神高度紧张,而且往往会发生过先过快的失误,因此“轻灵”有时反倒成了被人所制与挨打的原因之一,这样的行为是不属于太极拳之“轻灵”的。太极拳与人接触后之“屈伸就”的“轻灵”就是表现为没有主动、肢体不用局部骨杠杆性质的力,肢体活动是由躯体传递而来的力与借人之力所引起的。而脚是“步随身移”根据手动作的需要而随动的,主要也不是主动。陈微明先生在《太极拳术·太极拳论注》中说:“不用后天之拙力,则周身自然轻灵。”局部骨杠杆性质的力就是主动的“后天之拙力”。由于太极拳与人接触后的“轻灵”是以听劲为基础、由听劲而来的。所以陈微明先生在《太极答问·太极拳之散手》中说:“太极拳散手之变化均由推手听劲而来。”这是太极拳的“轻灵与非太极拳武术的“轻灵”的一个特别重大的本质性的不同。如果不是这样,活动的肢体比如手臂是局部主动的、由局部骨杠杆性质的力所作用的,那么即使与别人接触使得他人感到很轻灵,这样的“轻灵”也是不属于太极拳之“轻灵”的;有的人练拳时用局部主动的力使得肢体很缓慢地活动以为就是“轻灵”,显然也是不属于太极拳之“轻灵”的。

 

太极拳的“轻灵”不表示重量轻,主要是表示与别人相接触的瞬间不发生冲击与相接触后没有主动的随人而动。汉语中的“轻”可以表示重量很小,也可以表示不着力、不用力、没有冲击性的动作。比如说“将100斤重的玻璃器具轻轻地搬运到台上”,就是指不要猛地将玻璃器具放置到台上,或者说放置时是要没有冲击性的接触,不是说100斤玻璃器具的重量轻。又比如巨大的轮船由技术差的船长驾驶靠码头,轮船往往会与码头发生沉重的碰撞,而技术高的船长驾驶,轮船会似乎无声无息地与码头靠拢贴住,这似乎无声无息的靠拢贴住就反映为“轻”。这样的“轻”就是表示不着力和没有冲击。太极拳“屈伸就”的“轻灵”一个表现就是与别人接触瞬间不发生冲击,要象蓝球运动员接飞来的蓝球那样不发生碰撞。如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就说杨澄甫先生发他瞬间之前是先把手轻轻地放在他胸部的。然合格的练太极拳者一旦与别人接触后,“轻灵”是不表现为重量轻的,而是表现为与敌人保持不先不后随动的“屈伸就”,主要是被动地由对方提供动力地使得敌人“终不得力”而打不着自己。这是因为太极拳是以放松为根本的,而凡放松必沉,凡沉又必表现为有重量。而且,放松而沉的手臂比没有放松因而没有沉的手臂还要重。然而由于这样沉重的手臂与敌人接触中没有主动,实践证明手臂发生滑动时敌人也会不知不觉的而出现了“轻灵”的效果。“轻灵”不等于重量轻,这是太极拳之“轻灵”的又一个重大特点。

 

③许多武术锻炼者的“轻灵”往往是身体各部各自为战的局部灵活所组成的。太极拳的“轻灵”则必须是由脚而起的传递性的力量被称为的“气”所作用形成的。因此,不论外形上能否觉察到,任何“轻灵”的动作都是由脚开始、有先后顺序的、象抖动的绸带那样的“一动无有不动”动作的。这种情况在一些舞蹈锻炼者与羽毛球锻炼者中也可以发现,舞蹈锻炼者和羽毛球锻炼者的动作都可以认为是“轻灵”的,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觉有些舞蹈锻炼者和羽毛球锻炼者的动作是由脚而始整体波浪形的,有些则不是这样,两者的“轻灵”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太极拳的“轻灵”必须是整体波浪形的“轻灵”。用现代运动力学的语言说,这种“整体波浪形”是“动量传递”的反映。歌诀所说的“气”其实就是“动量传递”。所以歌诀强调指出举动轻灵一气研”。“轻灵”是由传递性的力量所作用的结果。这是太极拳之“轻灵”的又一个本质性的重大特点。

 

④太极拳脚步的“轻灵”与“沉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脚步的“轻灵”是以“沉着”为基础的。太极拳实战沾粘连随中的移步虽然都表现为“轻灵”,但这样的“轻灵”必须包含着“沉着”,都是有“沉着”的效果;而且太极拳的学练中,“轻灵”也是必须在“沉着”的基础上培养锻炼而成的。是先有“沉着”后有“轻灵”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轻灵”,那就不是太极拳“轻灵”。以“沉着”为基础,这是太极拳“轻灵”的又一个本质性的重大特点。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898.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太极头条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