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首第三句原文】
左宜右有虚实①处。
【注释】
①虚实——“虚实”是中国古代包含“有无”或“多少”概念的抽象哲学词语,对于太极拳而言,“虚实”有多种形式,如强弱、刚柔、攻化、发蓄、顺背、僵活、顶随、承重不承重、重浮、轻沉、动静、进退、来去、前后、左右、增减、大小、多少、有无、真假等等,这些虚实中,何为虚何为实,有的有确定的虚实属性,有的则随参照不同而虚实属性不同。
【语法修辞分析】
“左宜右有”是一句特殊修辞句,在现存文献中最早可见于《诗经·小雅·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该文是互文,文中的“宜”为适合之意,“有”为具有之意,应理解为“左之左之,君子宜有之;右之右之,君子宜有之”。上文被紧缩为“左宜右有”,成了古代的一句成语。如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中的“文采斐然,左宜右有”是指样样都会。上文“左宜右有虚实处”语中的“宜”则为应该之意,“左”与“右”相承接,“宜”与“有”相承接,“左右”又是“宜有”的主语,应该理解为“左右宜有”;上文中“左右”之意其实又并非单单指左和右,而是借代指方位相反的身上﹙上下、前后、左右等﹚各部位。另外句首还省略了“左右”的定语“周身”一词。
【今译】
左右应该有虚有实。
【讨论】
(一)“虚实”是怎样的
“左宜右有虚实处”揭示了古太极拳所有动作的一个内在规律的重大奥秘,那就是处处存在着“虚实”,表现为虚实分明﹙相反﹚与虚实转变等。因此,“虚实”也是太极拳一切活动的抽象。“虚实分明”不应该狭窄地理解为用力大小。就力而言,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每一要素都是表现为虚实的。“虚实”的实质是“阴阳”,“虚实”也与“阴阳”一样是“有名无形”的,就是没有固定所指的。“虚实”的本质就是“有无”或“多少”。何为“虚”?何为“实”?全在于以什么作为“有无”或“多少”的参照比对。左右也是属于一类虚实,以“左”作为比对,向左即为实,向右即为虚;而以“右”作为比对,向右即为实,向左即为虚。前后也是如此,以向前作为比对,向前的运动或运动趋向即为实,向后的运动或运动趋向即为虚。而太极拳中的“虚实”,既可以表示手臂的有力和无力,用力的弱与强、用力的方向不同、腿脚的承担体重与不承担体重、运动的趋向不同,还可以表示灵活化解与滞重顶抗等等。
阴阳学说中的“虚实”有的与“阴阳”是有固定归属的,如太极拳之攻击均被认为属“刚”属“实”而为“阳”, 太极拳之运化则均被认为属“柔”属“虚”而为“阴”。但很多“虚实”与“阴阳”是不一定有固定归属关系的。比如以力量作比对,力量大的属“刚”属“实”为“阳”、力量小的属“柔”属“虚”为“阴”,也就是“虚”属“阴”、“实”属“阳”;但以物质密度作比对,则“气”向上向外属“虚”为“阳”、“血”向下向内属“实”为“阴”,也就是“虚”属“阳”、“实”属“阴”了。又如向下向内的“寒”必属“阴”,向上向外的“热”必属“阳”,然而以热的多少有无作比对,则“寒”属“虚”、“热”属“实”,也就是“虚”属“阴”、“实”属“阳”;而以寒的多少有无作比对,则“寒”是属“实”,“热”是属“虚”了,也就是“虚”属“阳”、“实”属“阴”了。这些都反映“虚实”与“阴阳”是没有固定归属的。所以“虚”是既可属“阴”,又可属“阳”的,“实”也是既可属“阴”,又可属“阳”的。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将“虚实”与“阴阳”作了固定的归属,那是不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