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首第四句原文】
意①上寓下后天②还③。
【注释】
①意——指动作意愿,“欲”的意思。根据太极拳“虚灵”、“神内敛”的法则,太极拳锻炼之初的动作是由主观意识支配的,进入“愈练愈精”的成熟阶段后就自然地渐渐不再完全依赖主观意识,而是主要或完全由不经过意识支配的潜意识﹙无意识又称为“真意”﹚支配的。
②后天——古文化将人出生之前所得和所形成的均称为“先天”,出生之后所得和所形成的均称为“后天”。如清《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一》:“先身而生谓之先天,后身而生谓之后天。”意思为:人或动物的“先天”就是在母腹内的生长期中所得的和由遗传所得的,“后天”就是在出生离开母体后的生长期中所得的。这样,人刚出生时父母所赋于的充满生命力的生理也被称为“先天”,而随着生长有人为等因素形成的生理则被称为“后天”。经引申运用,“先天”、“后天”还有其它意义,如道家将精神的高度入静称为“先天”﹙因为母腹内的婴儿是无思无欲的﹚,将运用日常的意识思维称为“后天”。如明·伍冲虚《仙佛合宗语录》:“凡有念虑存想,知见睹闻,皆属后天,所谓浊源也。”“若夫无念无虑,不识不知,虚极静笃时,即属先天,所谓清源也。”由于“先天”也指“无极”,“后天”也指“太极”, 所以,尚未出生的生命又被称为“无极”,已出生的生命又被称为“太极”。上文的“后天”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
③还——指返回、恢复等,如《左传·隐公四年》:“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文中的“还”为返回之义;《汉书·史丹传》:“吾病寖加,恐不能自还。”文中的“还”为恢复、复原之义;上文之“还”兼有返回、复原之义。
【语法修辞分析】
“意上寓下”中之“上”与“下”并非单单指上下,而是借代指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各个相反方向。
“后天还”,其意为“后天还先天”,因为后天所还必是先天,为字数限制、音韵需要等因,将“先天”作了割裂省略。
【今译】
向上的动作反应,必有向下的动作反应,(其它也如此);此是后天返还先天的真意所支配的。
【讨论】
(一)太极拳“后天还”
“神内敛”是太极拳健身益寿与武术的精神根本。没有“神内敛”,太极拳是不可能有上乘的健身益寿与武术效果的。然而,对于一般人而言,肢体活动时是不可能心静的,“神内敛”更是不可能的,那么,肢体活动的太极拳怎么“神内敛”呢?就是要依靠不假思索地进行肢体活动、无意识地练习和应用。杨澄甫先生将这不假思索、无意识地练习和应用称为“无须有心之运用耳”,而这“无须有心之运用耳”对于道家来说就是“后天返还先天”。
道家观念中,有意识的被称为“后天”,不经过后天意识支配的被称为“真意”或“先天”﹙现代称为“潜意识”或“无意识”﹚。“先天”就是高层次的“虚灵”、“神内敛”。对于太极拳,“后天返还先天”不仅是指练静功时精神要达到无思无虑、物我两忘的高度入静的境界,而且拳术的练和用最终也要达到不假思索、似乎本能地完成,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标志着太极拳的锻炼脱离了“着熟”层次,进入到了很多人所达不到的“懂劲”这一个更高的层次了。《杨氏老谱·太极懂劲解》就指出:只有达到了“无须有心之运用耳”这样的境界,才能称为达到了“懂劲”。古人往往从哲学的高度将这样的过程总结为 “从太极到无极”和“从后天到先天”。这一过程其实是反映了所有技艺学练所要求达到高境界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