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子简易太极拳
纵然在武侠小说里,想象中的武林第一大门派是少林派,但在现实世界,不论台湾或大陆,民初以来,流行地区最广、学习者最多、影响最深远的武术应是太极拳。①
关于太极武术源头,历来有数种不同说法,但是主要派别则大致不异,而有“一祖、二宗、四小家”的说法。②一祖指陈家,二宗是杨家及武家,四小家为李、郝、吴、孙四家。
陈家太极拳源自河南省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家沟的拳种从何而来,亦是众说纷纭。
一说来自陈卜。民国八年陈鑫着《陈氏太极拳图说》③,自序云:“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依此说,则太极拳之初创,只是消化饮食的健身体操,无关乎武术。
另一说则指太极拳为陈氏第九世陈王廷所造。④陈王廷为明末武庠生,尝自谓:“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⑤其中造拳之语,或谓即指创造太极拳⑥,只是证据并不充分。
再有一说,陈家沟的太极拳源于王宗岳的弟子蒋发。⑦
尽管陈家沟拳术源头说法不一,然陈家沟拳风炽盛则是无庸置疑,荆文甫即说:“今见太极拳谱,是陈君一生用力而得力者,用以传其家人。故至今温县陈沟陈氏,人无男女,皆习是术,以神勇称。”⑧陈家沟男女皆学习太极拳,影响至远,二宗之杨家及武家亦皆出自陈家太极拳,李、郝、孙、吴四小家当中,吴源于杨家⑨,李、郝、孙出自武家。亦即全部源于陈家沟。
武家指直隶广平府儒生武禹襄。武禹襄从河南怀庆赵堡镇陈清平⑩习陈家太极拳,颇有心得,其拳术人称武家太极拳。
武禹襄之外甥李亦畲从舅习拳,苦心钻研多年,卓然有成,传子李石泉、李逊之,号李家武式太极拳或李家太极拳。
郝家太极拳创始者郝为真亦李亦畲之弟子。
后来孙禄堂拜在郝为真门下,学习郝家太极拳。孙禄堂又吸收形意、八卦的特色,自成一格⑾,称为孙式太极拳。其传承谱系如下:
陈清平——武禹襄(武家)——李亦畲(李家)——郝为真(郝家)——孙禄堂(孙家)
杨家太极拳始于杨禄禅。杨禄禅之太极拳,学自陈家沟陈长兴。陈长兴“行止端重,号牌位陈。门徒尤盛,杨福魁其最著者”⑿。
杨福魁,字禄禅⒀,生于清中叶嘉庆四年,世居直隶省广平府永年县南关。杨禄禅诉说自己习武的经过曰:
余自幼即以救弱为己任,尝见卖解者,其精神体魄,固不逊于外人所谓大力士、武士道者。余大喜叩其术,秘不以告。乃知中国自有强身之术,而一弱至此,岂无故哉!嗣闻豫中陈家沟陈氏有内家拳之名,蹑往从陈师长兴学。虽不见拒于门墙之外,然日居月诸,迄未许窥堂奥。忍心耐守,凡十余稔,始于月明人静时,举个中妙谛以授余。⒁
后杨禄禅“游京师,客诸府邸,清亲贵王公贝勒多从受业焉,旋为旗官武术教师”⒂。然习自陈家的内家拳,传至其孙杨澄甫时已面貌迥异,号为杨家太极拳。杨澄甫忆祖父杨禄禅谈及陈长兴之武术曰:“其术本于自然,而为形不离太极,为式十三,而运用靡穷。运动身体,而感及心灵。”至于杨澄甫本亦无心习“一人敌”之武术,只因杨禄禅一席话,谓“从吾学者,瘠者肥,羸者腴,而病者健”,于是欣然请受教。可知在杨禄禅眼中,太极拳的功用在于“救弱强身”,特色为“运动身体,而感及心灵”,竟无一语及于攻防之用。⒃杨澄甫在此观念下动念习拳,故曰“太极拳,非专为与有力者斗狠而作”,而是“资道体之用”。但是若论杨氏太极拳之功用,在“卫身养性,却病延年”方面,无论“骚人墨客、羸弱病夫,以至于老幼闺人,皆可学习。有恒者,三岁有成”。于武术方面之用,“则在不用力,而却不畏有力也,倘有大力者来击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胜者,盖顺其势而取之也”,因此有“柔拳”之称。杨澄甫弟子郑曼青,则在此“至柔”的理念下,发展其郑子简易太极拳,并成为极具特色的至柔一派太极拳。
郑曼青,名岳,浙江永嘉人,民前十一年生,有诗、书、画、医、拳五绝之称。郑曼青早年以诗书画闻名,弱冠任教北京郁文、艺术两大学,不久又任上海暨南大学及美术教授。⒄郑曼青年少时有软脚风痛病,习《易筋经》而愈。又曾患肺病,吐血咳嗽不已,习太极拳而愈。⒅在拜师杨澄甫之前即曾习太极拳。第一次在民国十二年,才学一个多月即中断。他说:“癸亥,岳任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有同事刘庸臣者,擅斯术,以岳体羸弱,勉之学习,甫逾月,辄婴事辍,未得其趣。”第二次在民国十九年,他说:“庚午春,岳因创办中国文艺学院,操劳过度,甚至咯血,因复与同事赵仲博、叶大密研习斯术。不一月,病霍然,而身体遂日见强健。于是昕夕研求,锲而不舍。两年之间,与有力十倍于我者较,则数胜。”民国二十一年,郑曼青经介绍投杨澄甫门下⒆。起初杨澄甫对郑曼青似有保留,陈微明曰:“名画家郑曼青,精于歧黄。杨师澄甫南来,从学太极拳六年。师德配侯夫人抱疾垂危,得君投剂而起,师感之,悉以口诀相授,他人所未闻也。”⒇因此郑曼青得以从杨澄甫学得他人未闻的口诀。
郑曼青本为文人,非有志于武术,又无家学与环境之造就,加上自幼身体孱弱,对武术的理解和基础自与陈、杨所传各派宗师不同。他根据自己的生命经验,加上读书的体会,撷取杨家太极拳“柔”之一端,发挥至极,遂有郑子太极拳之诞生。
郑子太极拳又称为“简易太极拳”。此拳的来历,据郑曼青的说法,是在民国二十七年他主持湖南省国术馆时,国术为该省全民众之运动,不论男女老幼,都必须学习。为了普遍推行太极拳,采用分批集训的方式,每两个月调训全省各县国术馆及教官四十人,亲自教授。然而两个月学习时间太短,学员无法学会整套传统太极拳。于是决定删削,以成简易拳套。他说:
太极拳原仅有十三式,以沿传既久,架式增繁,练习费时,不易普及。余乃删减为三十七式。已较原有之十三式,增多廿四式。此亦因时制宜,勿以余着之简易太极拳以为简也。(21)
郑曼青不认为招式多是拳架的优点,而且比起“十三式”,简易太极拳已多了廿四式,不可谓少。郑曼青学自杨澄甫的太极拳,全套计一百二十余动,当中不少重复的动作,这些动作“反复不已,颇耗心神,无裨于体用”。他推论发展出重复招式的用意有三:
一、恐学者无恒心,故事衍演,以稽其时日,聊资善诱。
二、以此拳式中,有基要动作,欲其反复多练,以促其进度。
三、或以十三式拳套过短,嫌不足为运动之数量者。
对于这三点,他也分析道:“若以此三点言之,亦都未得要领。倘无恒者,却使之有恒,非易事也。久暂之间断,同也。若以有基要拳式,另为提出,属其多练可也。若嫌拳套过短,多练一套可也。”(22)因此他极早即有意将此拳架删繁就简,使学者能由易而难,如此才不违背简易之理,所以“今得传授一式或二式者,必须潜心娴习,而默记之,方能有得,不然未有不惑也”。拳架取名“简易”太极拳,不仅指太极拳架之删简,更是《易经.系辞传》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的简易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