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外家转内家需换劲,即黄百家所云:“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所谓“复从而翻之”,是说把外家的筋骨之力转为内劲也。然内家拳修炼的不同阶段,仍需换劲。
一、整劲转化为混元力
整劲是相对于外家拳拳脚的局部之力而言的,即整体之力也。心意拳的整劲是在对挣拔长中产生的,首先在行功走架时,要用意念把身体放得极大、极远。慢慢就有了抻筋拔骨的功效。当年,我随闾山徐先生习宋派八卦掌时,看他把身子缩成一团在旋转,也照猫画虎地想学。我那时才二十多岁,徐先生用不着客气,对我的屁股就是一脚:“把架子放开!”我经历过很多高人,无一例外地告诉我:先练整劲,要把拳架打得周全,动作和意念都要做到极致。我请很多老前辈洗过澡,发现他们腋下和膝后的大筋都抻得很长,异于常人。整劲的功夫就是要下在抻筋拔骨和长筋腾膜上。
练习整劲最好的功法就是抖大杆子,把周身的筋放开、抖长。如何抖大杆子,请参考拙作《抖大杆子的功法及功理》。整劲的内劲修炼以循督为主,但不必用意念从尾间强通百会,只是每一行功均要注重束展,脊梁的抻拔自然有助于督脉的气血畅通。习八卦掌者应注意在拧裹钻翻中把筋抻长,在腰腿上多下工夫。而初习太极拳者,即使是练习武式,也应尽量把架子打开,拳势不怕大、就怕小!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每一起势,先使气沉丹田,尔后意注骨节,务令骨节随束展伸缩,久而久之,方能使周身一家。
学整劲必须明三节,“臂为梢节,腰胯为中节,腿足为根节”。而“三节之中各有三节”,九节要按“起、随、追”的原则行功,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使内劲通达无碍,这是放长击远的基础。整劲修炼得体,丹田发热,营卫之气增强,自然转化为混元力。小腹出现气丘是混元气凝结的特征,此时就可以进入到混元力的修炼阶段了。
二、混元力转化为灵劲
由于混元气在小腹的形成,可以用丹田带动周身运转,功深日久、气贯周身,形成一触即发的弹簧力和抗击打能力。随着混元气丘的增大,混元力也逐渐增强。混元力不同于整功,整功的运行轨迹虽然是弧线,但讲究放长击远,而混元力注重六面支撑,劲源起于丹田的抖炸。由于在修炼整劲阶段就循督为缘,所以混元气很容易就能贯通小周天,使内劲合成混元力。但由于混元气是后天之气,质地不纯,所以不可做意滞留在任督二脉上,否则会遗害不浅。前些年常见小河沿练家们的腋下或两肋有肿块,即是混元气滞留不化的结果。
因此,混元力修炼有成后,就应该寻找一种虚无的状态,在定静中使阴跷起火,化混元气为天一真水,进而由后天转先天,这样才能避免混元气的遗患,也能使功夫进境到灵劲阶段。以站桩、静坐为主,行功走架时也要自然松静,一旦静极生动,则灵劲上身矣!混元劲向灵劲的转换,关键在于能否化混元气为先天暴。有习太极者。小腹的气丘日愈膨胀,直至连中脘也隆起,自以为功夫精进,其实离糖尿病和中风不远了。本门自有化解的功夫,但《周易参同契》中云:“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因。化为白液,凝而至坚。”已经告之练家:只要将元神和元精卒然结合,则“金华先倡, 有倾之间,解化为水”。能定静是关键!方法是:“内以养己,安静虚元。原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筑固灵株。”其实就是“凝神人气穴”。只要坚持不懈,自然两肾沸腾,夹脊如车轮,泥丸如汤浇,口中生甘露,这些验证皆因阴跷火起。
待识神退尽,元神经养炼自然精纯、坚固,此时一觉独灵、周身无碍,灵劲成矣。在《心意六合拳十法摘要》中如此论及灵劲:“心意寓于丹田,元神养于气海、小腹之际,逐日静养,元气自灵且捷,出没甚捷且又灵,应敌自然而最神,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可使阴阳交合而不费其精。内劲充正,如虎登山,如龙之行空。”这应该就是灵劲一说最早的出处吧。
三、练神而能飞
《内功四经》中的《神运经》云:“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修炼灵劲之始,以养气练神为主了,一旦灵劲上身,每一行功则如水银泻地。《岳武穆王拳谱》中云:“拳技神化,超乎凡群,体轻似燕,陆地可腾,须臾不离可逐仙踪。”灵劲完全是靠内练而成就的,所谓“天地交泰、水升火降, 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
拳经日:“身动似山飞”,20世纪90年代初,姜铁森练成了灵劲功夫,他把戴家心意拳演示得轻灵无匹,且能刚能柔;拳势之间毫无停顿、一气呵成,真是“探如鹰隼之飞,疾若虎豹之强”。可惜后来过于刻意追求,反而进境止步了。因为只有练神才能飞,所以最怕意念的干扰,“元神者,脑中无念之正觉也”。过去山西戴家拳的老前辈们常说:练拳要多养一养机灵劲。在蹲毛猴或用戴家秘传的“跨鹤式”静坐时,心死神活之际,往往身子会一抖,仿佛是打了一个冷战,找准这种感觉,久而久之就能把握住机灵劲了。
灵劲上身,并非只是理法上的,身体也必须要转形换质。首先是敛气入骨,脊骨从下到上,每一行功走架,即使是在三九天里骨髓也要热,这就是所谓的“骨阳”。敛气入骨之法可参详我在《精武》和《武魂》上发表的拙作。先天磊洗涤骨髓之后,身体会变轻,灵劲就是以轻灵为基础的。在西域回教武功中,也讲究“炼气轻骨”,而原始苏菲派传人西北地区后,汤瓶拳和查拳等门派也汲取了中原武学的精华。
有了灵劲功夫的人,实战搏击中一动则不停,练心意者,顾打合一;练八卦者,一沾则转;练太极者,化打合一,后发先至。灵劲上身后,应多用截法,对方根节微动、梢节未起之时,我如鹰捕食,拳脚似蛛网,沾住对手的梢节和中节,截断对方的根节。出手无招无式,心中无一成法,身手才能运行无碍,所谓以无法应万法也。
练成灵劲之后,心中会空空荡荡,进人到了自然虚无的状态。元神就会在这种杳杳冥冥之中得到修炼,变得纯净而坚固,转化为道心与佛性,逐渐地,你的拳道合一成矣!
内家拳与性命双修
自古丹道分南北二宗,南派讲究先命后性,而北派走的是先性后命的路子。内家拳当然是要性命双修了,在这一点上,从张义善和胡海牙等对于太极拳的高度评价中就能够看出。胡海牙先生的《仙学指南》有云:“内家拳注重锻炼腰肾,其实元气(命)之所在;注意培养动静,其实元神(性)之所在。故拳道之学,实即性命双修之学。”由此可知,参禅修道之人不能对内家拳小觑。
一、内家拳修炼源于丹道理论
内家拳修炼的宗旨是由后天返先天,后天是有为,先天是无为,丹道的命功是有为,而性功是无为,即从后天有为的命功返还到先天无为的性功。得道之真人由此而总结出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一系列完整的修炼方法。从钟吕派为内丹学奠定的基本思想开始,正宗的丹道学均以性命双修为重。吕洞宾的《敲爻歌》有云:“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邵康节则明确地说:“若问先天一字无。后天方要著功夫。”因此历史上陈抟老祖曾创拳法修命,张三丰也有内家拳传世(非今之太极拳)。近代仙学家陈樱宁及其弟子胡海牙均以太极拳辅助内丹的修炼。
后天之命功在内丹学形成之前就是道家养炼之法门,如春秋和秦汉时期的吐纳导引及华佗的“五禽戏”之类,当然也有各种拳法和剑术等。近代随着内家拳体系的完善,学者发现内家拳是内丹修炼的一种很好的筑基方法。而内家拳的修为欲臻登峰造极之境,则有赖于拳道合一,丹道功夫的修炼又是使内家拳境界升华的关键。
过去一些前辈将行拳走架当做命功修炼,而把站桩和打坐作为性功修炼的法门,两者相结合而形成性命双修。近代随着太极拳和八卦掌的普及,人们发现太极拳和八卦掌功夫练至虚空境界,亦是性命双修之丹道功夫。其动如静、其静如动,动静不二、性命归一。
二、命功如何练
拳道合一,是要先练命功,以调息人手,平衡内五行,调节身法,求得外六合的统一。其实所有内外家功夫,都要以调息为先,也就是过去老先生说的要先学会 “气口”,就是这个意思。很多人练了一辈子拳,还没打完一趟就气喘吁吁了,尤其是练通背和翻子的,这种没得真传的练家,练得越多寿命就越短。那么调息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丹道家说是心息相依,而佛家则曰:“心风得自在。”
我在小河沿练了十多年,常春先生和本萍先生自然是每周都要过来指点我。我那个场子里基本上都是练家中的高人,像善德先生、铁森先生、郝明志先生,还有一位王桂泉先生。他原来是大东区的政法委书记,因病而随陈云玥先生习太极拳。每天早晨一趟拳,拳架子不很好看,但却一直没患过病。酷暑时,打完拳身上才出点微汗,而呼吸却极悠长。每每看到陈明洁先生的其他弟子练完心意拳套路或打过戳脚翻子后气喘吁吁时,就会对我说:“你看都练成这样了,还能不得病!”我练功的那个场子里的高手,大多都在十多年间仙逝了,余者像桂泉先生这样一点病都没有的,很少!总之,调息之法非常之重要,有兴趣学习者可借鉴拙作《内家拳之呼吸》。调息功夫的至高境界是胎息,有孙氏门人说:孙禄堂前辈能把口鼻堵住练习形意拳。孙先生如果真有这样的功夫一定会享很高的寿禄,因为我知道的两位练成胎息的气功师现在都已年近百岁了!希望这不是孙氏门人对孙老先生的又一次捧杀。
窃以为内家拳的调身应该遵循太极拳的身法八要,更广泛地说:内外家功夫都可以用太极拳的身法八要做为调身的准则。把身法八要练成,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改变生理弯曲,这样才能“上下一条线,全凭左右转”。低头猫腰者肯定是学艺不高,而像山西祁县自称是戴魁先生传人的练家,仰着头“蹲毛猴” 则毛病更大。
能调息、调身了,再练习抻筋拔骨。这里有一个问题,内家拳讲究以松柔人手。那么修炼抻筋拔骨是否需要用力呢?我师伯傅伟中先生在其著作中有一段话值得思考:“可先照阳刚、拔抻,刚硬的要领练习,但忌僵拙劲力。然后再将阳刚、拔抻、刚硬大力过渡到阴柔、缓舒、松静。若不如此,初练者在身体筋短肌僵的状态下,即练放松,不但不能松而致静,长久如此,反而练成僵劲、拙劲、短劲、滞劲或懈劲。相反。如经过拔筋易骨的阶段,动功中松的问题很易解决,大力阳刚气劲也很容易转换成内力阴柔气劲。”人传统杨家太极拳门,先要修习八段锦,见陈炎林著《太极拳剑杆散手合编》一书。戴家心意拳以“猩猩出洞”和一种俗称“扯断筋”的动功作为抻筋拔骨的方法。而真传八卦掌的修炼程度是要先站桩,“夹马式”和“盘龙式”都是以静态修炼抻筋拔骨的好功夫。这些所谓“不传之秘”的真东西都不是以松柔入手的,而是强调先要“对挣拔长”。我个人的修炼体悟是:正宗的三体式是练习抻筋拔骨的最好功法。三体式是在戴家心意拳原传“猩猩出洞”之定式——“三才式”的基础上,由戴隆邦创编的,经李洛能、刘奇兰、宋世荣等前辈完善发展定型的,后被称之为形意拳的母拳。但今天的练家多迷失了原传“三才”的本意,三才在体喻之为上、中、下三个丹田。相应的还有三个窍要。如果不得三才的真传,你学到的只能是皮毛了,这又是闲话。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松了,其实没经过抻筋拔骨的修炼过程,一上手就想松柔,那是假松、假柔,你就练吧!一辈子也别想长筋腾膜、敛气入骨。所以很多练太极拳的人只长肉、不长筋,大腹便便的还非说是内气充盈,自欺欺人罢了。
命功有成者的效验很简单,除了身体强健无病外,练心意或形意者能劲力完整地打完五趟闸势。练传统太极者,能在两分钟内完整地练下来原传架子,又称飞架,收势时:气不短促、面不改色者,可谓其命功初成。
三、性功如保修
性功只能修,而不能练!朱云阳注《周易参同契》时说:“盖还丹妙用,彻始彻终,只此金水二物。”内家拳以秘传的“内转四象、外运五行,”来修炼的是命功,以肾气始,以混元大成为终,所以属水。而性功属金,此金非有形有象之物,“性者,先天一点灵光,真空之体也”。《周易参同契》上说:“金复其故性”, 把命功练到后天的妄念都停止了,就归到性的修为上了。真能把身体练到气满不思食、精满不思淫、神满不思睡,才应该有资格入了性功的门径。
禅宗的开悟要见性,这个“性”跟“性命双修”的性有很多相同之处。本性确在每个人的身上,云门说:“我有一宝,秘在形山。”但我们却很难把握住“它”,所以临济祖师就说:“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如果我们能把这个无形之物找到,让它与肉体结合,真就可能修炼成不生不灭的神仙。可惜禅宗发展到了“参话头”阶段,竞出现了很多“口头禅”,不修定慧、人云亦云,身体没有任何变化,却硬说自己“开悟了”,这种“见性”又有何用!
性功也并非无迹可修,《脉望》中说:“脑为上田,元神所居之官,人能把握元神,栖于本宫,则金气自升,真息自定,所谓一窍开而百窍齐开,大关通则百关尽通也。”但这种修法是先性后命,非有慧根者不能“把握元神”,不适于普通人修炼。窃以为还是以先练命功,待身体康健和谐后,再修性功,安全可靠,水到渠成。当然,自古以来也有参禅修道之人,一练内家拳就不同凡响,但那些都是个案。
我提到的那位王桂泉先生,每天早晨一趟拳,二十多年后行功走架能自然人静,心里清清楚楚,就是一点杂念也没有,外界的声音也越来越小,直至达到了外缘不人、内心无攀想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性功修炼。而恍兮惚兮、如醉如痴的境界,也只能算做是命功向性功过渡的阶段。修性功必须要达到无我,然后空到物我二忘,不知是拳在打我,还是我在打拳。
有人认为性功就是静功,于是拼命站桩,求松、求静,其实修性功最是要做到动静如一,其动如静、其静如动,而求松、求静都不是真松、真静!动中得静才是真定。所以我很推崇太极拳修身养性的功能,可惜绝大多数人都没得到太极的真谛!
一、整劲转化为混元力
练习整劲最好的功法就是抖大杆子,把周身的筋放开、抖长。如何抖大杆子,请参考拙作《抖大杆子的功法及功理》。整劲的内劲修炼以循督为主,但不必用意念从尾间强通百会,只是每一行功均要注重束展,脊梁的抻拔自然有助于督脉的气血畅通。习八卦掌者应注意在拧裹钻翻中把筋抻长,在腰腿上多下工夫。而初习太极拳者,即使是练习武式,也应尽量把架子打开,拳势不怕大、就怕小!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每一起势,先使气沉丹田,尔后意注骨节,务令骨节随束展伸缩,久而久之,方能使周身一家。
学整劲必须明三节,“臂为梢节,腰胯为中节,腿足为根节”。而“三节之中各有三节”,九节要按“起、随、追”的原则行功,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使内劲通达无碍,这是放长击远的基础。整劲修炼得体,丹田发热,营卫之气增强,自然转化为混元力。小腹出现气丘是混元气凝结的特征,此时就可以进入到混元力的修炼阶段了。
二、混元力转化为灵劲
由于混元气在小腹的形成,可以用丹田带动周身运转,功深日久、气贯周身,形成一触即发的弹簧力和抗击打能力。随着混元气丘的增大,混元力也逐渐增强。混元力不同于整功,整功的运行轨迹虽然是弧线,但讲究放长击远,而混元力注重六面支撑,劲源起于丹田的抖炸。由于在修炼整劲阶段就循督为缘,所以混元气很容易就能贯通小周天,使内劲合成混元力。但由于混元气是后天之气,质地不纯,所以不可做意滞留在任督二脉上,否则会遗害不浅。前些年常见小河沿练家们的腋下或两肋有肿块,即是混元气滞留不化的结果。
因此,混元力修炼有成后,就应该寻找一种虚无的状态,在定静中使阴跷起火,化混元气为天一真水,进而由后天转先天,这样才能避免混元气的遗患,也能使功夫进境到灵劲阶段。以站桩、静坐为主,行功走架时也要自然松静,一旦静极生动,则灵劲上身矣!混元劲向灵劲的转换,关键在于能否化混元气为先天暴。有习太极者。小腹的气丘日愈膨胀,直至连中脘也隆起,自以为功夫精进,其实离糖尿病和中风不远了。本门自有化解的功夫,但《周易参同契》中云:“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因。化为白液,凝而至坚。”已经告之练家:只要将元神和元精卒然结合,则“金华先倡, 有倾之间,解化为水”。能定静是关键!方法是:“内以养己,安静虚元。原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筑固灵株。”其实就是“凝神人气穴”。只要坚持不懈,自然两肾沸腾,夹脊如车轮,泥丸如汤浇,口中生甘露,这些验证皆因阴跷火起。
待识神退尽,元神经养炼自然精纯、坚固,此时一觉独灵、周身无碍,灵劲成矣。在《心意六合拳十法摘要》中如此论及灵劲:“心意寓于丹田,元神养于气海、小腹之际,逐日静养,元气自灵且捷,出没甚捷且又灵,应敌自然而最神,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可使阴阳交合而不费其精。内劲充正,如虎登山,如龙之行空。”这应该就是灵劲一说最早的出处吧。
三、练神而能飞
拳经日:“身动似山飞”,20世纪90年代初,姜铁森练成了灵劲功夫,他把戴家心意拳演示得轻灵无匹,且能刚能柔;拳势之间毫无停顿、一气呵成,真是“探如鹰隼之飞,疾若虎豹之强”。可惜后来过于刻意追求,反而进境止步了。因为只有练神才能飞,所以最怕意念的干扰,“元神者,脑中无念之正觉也”。过去山西戴家拳的老前辈们常说:练拳要多养一养机灵劲。在蹲毛猴或用戴家秘传的“跨鹤式”静坐时,心死神活之际,往往身子会一抖,仿佛是打了一个冷战,找准这种感觉,久而久之就能把握住机灵劲了。
灵劲上身,并非只是理法上的,身体也必须要转形换质。首先是敛气入骨,脊骨从下到上,每一行功走架,即使是在三九天里骨髓也要热,这就是所谓的“骨阳”。敛气入骨之法可参详我在《精武》和《武魂》上发表的拙作。先天磊洗涤骨髓之后,身体会变轻,灵劲就是以轻灵为基础的。在西域回教武功中,也讲究“炼气轻骨”,而原始苏菲派传人西北地区后,汤瓶拳和查拳等门派也汲取了中原武学的精华。
有了灵劲功夫的人,实战搏击中一动则不停,练心意者,顾打合一;练八卦者,一沾则转;练太极者,化打合一,后发先至。灵劲上身后,应多用截法,对方根节微动、梢节未起之时,我如鹰捕食,拳脚似蛛网,沾住对手的梢节和中节,截断对方的根节。出手无招无式,心中无一成法,身手才能运行无碍,所谓以无法应万法也。
练成灵劲之后,心中会空空荡荡,进人到了自然虚无的状态。元神就会在这种杳杳冥冥之中得到修炼,变得纯净而坚固,转化为道心与佛性,逐渐地,你的拳道合一成矣!
内家拳与性命双修
一、内家拳修炼源于丹道理论
后天之命功在内丹学形成之前就是道家养炼之法门,如春秋和秦汉时期的吐纳导引及华佗的“五禽戏”之类,当然也有各种拳法和剑术等。近代随着内家拳体系的完善,学者发现内家拳是内丹修炼的一种很好的筑基方法。而内家拳的修为欲臻登峰造极之境,则有赖于拳道合一,丹道功夫的修炼又是使内家拳境界升华的关键。
过去一些前辈将行拳走架当做命功修炼,而把站桩和打坐作为性功修炼的法门,两者相结合而形成性命双修。近代随着太极拳和八卦掌的普及,人们发现太极拳和八卦掌功夫练至虚空境界,亦是性命双修之丹道功夫。其动如静、其静如动,动静不二、性命归一。
二、命功如何练
我在小河沿练了十多年,常春先生和本萍先生自然是每周都要过来指点我。我那个场子里基本上都是练家中的高人,像善德先生、铁森先生、郝明志先生,还有一位王桂泉先生。他原来是大东区的政法委书记,因病而随陈云玥先生习太极拳。每天早晨一趟拳,拳架子不很好看,但却一直没患过病。酷暑时,打完拳身上才出点微汗,而呼吸却极悠长。每每看到陈明洁先生的其他弟子练完心意拳套路或打过戳脚翻子后气喘吁吁时,就会对我说:“你看都练成这样了,还能不得病!”我练功的那个场子里的高手,大多都在十多年间仙逝了,余者像桂泉先生这样一点病都没有的,很少!总之,调息之法非常之重要,有兴趣学习者可借鉴拙作《内家拳之呼吸》。调息功夫的至高境界是胎息,有孙氏门人说:孙禄堂前辈能把口鼻堵住练习形意拳。孙先生如果真有这样的功夫一定会享很高的寿禄,因为我知道的两位练成胎息的气功师现在都已年近百岁了!希望这不是孙氏门人对孙老先生的又一次捧杀。
窃以为内家拳的调身应该遵循太极拳的身法八要,更广泛地说:内外家功夫都可以用太极拳的身法八要做为调身的准则。把身法八要练成,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改变生理弯曲,这样才能“上下一条线,全凭左右转”。低头猫腰者肯定是学艺不高,而像山西祁县自称是戴魁先生传人的练家,仰着头“蹲毛猴” 则毛病更大。
能调息、调身了,再练习抻筋拔骨。这里有一个问题,内家拳讲究以松柔人手。那么修炼抻筋拔骨是否需要用力呢?我师伯傅伟中先生在其著作中有一段话值得思考:“可先照阳刚、拔抻,刚硬的要领练习,但忌僵拙劲力。然后再将阳刚、拔抻、刚硬大力过渡到阴柔、缓舒、松静。若不如此,初练者在身体筋短肌僵的状态下,即练放松,不但不能松而致静,长久如此,反而练成僵劲、拙劲、短劲、滞劲或懈劲。相反。如经过拔筋易骨的阶段,动功中松的问题很易解决,大力阳刚气劲也很容易转换成内力阴柔气劲。”人传统杨家太极拳门,先要修习八段锦,见陈炎林著《太极拳剑杆散手合编》一书。戴家心意拳以“猩猩出洞”和一种俗称“扯断筋”的动功作为抻筋拔骨的方法。而真传八卦掌的修炼程度是要先站桩,“夹马式”和“盘龙式”都是以静态修炼抻筋拔骨的好功夫。这些所谓“不传之秘”的真东西都不是以松柔入手的,而是强调先要“对挣拔长”。我个人的修炼体悟是:正宗的三体式是练习抻筋拔骨的最好功法。三体式是在戴家心意拳原传“猩猩出洞”之定式——“三才式”的基础上,由戴隆邦创编的,经李洛能、刘奇兰、宋世荣等前辈完善发展定型的,后被称之为形意拳的母拳。但今天的练家多迷失了原传“三才”的本意,三才在体喻之为上、中、下三个丹田。相应的还有三个窍要。如果不得三才的真传,你学到的只能是皮毛了,这又是闲话。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松了,其实没经过抻筋拔骨的修炼过程,一上手就想松柔,那是假松、假柔,你就练吧!一辈子也别想长筋腾膜、敛气入骨。所以很多练太极拳的人只长肉、不长筋,大腹便便的还非说是内气充盈,自欺欺人罢了。
命功有成者的效验很简单,除了身体强健无病外,练心意或形意者能劲力完整地打完五趟闸势。练传统太极者,能在两分钟内完整地练下来原传架子,又称飞架,收势时:气不短促、面不改色者,可谓其命功初成。
三、性功如保修
禅宗的开悟要见性,这个“性”跟“性命双修”的性有很多相同之处。本性确在每个人的身上,云门说:“我有一宝,秘在形山。”但我们却很难把握住“它”,所以临济祖师就说:“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如果我们能把这个无形之物找到,让它与肉体结合,真就可能修炼成不生不灭的神仙。可惜禅宗发展到了“参话头”阶段,竞出现了很多“口头禅”,不修定慧、人云亦云,身体没有任何变化,却硬说自己“开悟了”,这种“见性”又有何用!
性功也并非无迹可修,《脉望》中说:“脑为上田,元神所居之官,人能把握元神,栖于本宫,则金气自升,真息自定,所谓一窍开而百窍齐开,大关通则百关尽通也。”但这种修法是先性后命,非有慧根者不能“把握元神”,不适于普通人修炼。窃以为还是以先练命功,待身体康健和谐后,再修性功,安全可靠,水到渠成。当然,自古以来也有参禅修道之人,一练内家拳就不同凡响,但那些都是个案。
我提到的那位王桂泉先生,每天早晨一趟拳,二十多年后行功走架能自然人静,心里清清楚楚,就是一点杂念也没有,外界的声音也越来越小,直至达到了外缘不人、内心无攀想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性功修炼。而恍兮惚兮、如醉如痴的境界,也只能算做是命功向性功过渡的阶段。修性功必须要达到无我,然后空到物我二忘,不知是拳在打我,还是我在打拳。
有人认为性功就是静功,于是拼命站桩,求松、求静,其实修性功最是要做到动静如一,其动如静、其静如动,而求松、求静都不是真松、真静!动中得静才是真定。所以我很推崇太极拳修身养性的功能,可惜绝大多数人都没得到太极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