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缔造了悠远浩博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而中国太极
拳作为中华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在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以节目《行云流水》的精彩表演,唤醒了人们心中那
“古老”的记忆。随后,中国太极拳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以独具匠心的艺术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闪耀着举
世瞩目、璀璨独特的光芒和中国气息。这是值得高兴和欣慰的事,因为我们不再以太极拳的功能价值观来涵盖太极拳的
全部。这也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如中国太极拳从其发生之初是否就与中国艺术存在着某种同源性?是否可以从
另一个视角去探究中国太极拳的本质等?抛开曾经一直以养生或技击作为太极拳本质的“怪圈”。从更高、更广的视野
下去诠释它,从文化学和艺术学的角度去把握它。因为中国太极拳的艺术内涵正在被重视,其艺术因子正在被挖掘。这将
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太极拳的本质属性以及核心价值。
1 中国艺术影响下走向成熟的中国太极拳
1 中国艺术影响下走向成熟的中国太极拳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随后“艺术从文化中分化出来并显现自身的结构、特性乃是更本位的东西”。中国艺术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分化出来,并以自己独立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着。虽然“艺术”是一个外来词,但在艺术一词还没有传入
中国之前,中华民族早就开始了艺术性的行为和创作,从旧石器时代的工艺品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从商周的青铜器
艺术到战国的漆器艺术;从半坡的圆形和方形住房到先秦的宫殿台阁;从秦俑汉雕到六朝的书画艺术;从唐诗宋词到敦煌
艺术;从元曲杂剧到明清戏曲艺术等等。中国似乎自古就是一个 追求艺术和完美的民族。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在很多
方面都可以被说成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朝代。艺术各门类之间的融合、创造更是如此。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戏曲里,各艺
术门类 ,文学、绘画、雕塑、舞蹈、音乐都完美地按戏曲的方式融汇为一个整体。整个中国传统艺术的原则在这里得到
了一种形式美的定型。”明清时期是中国艺术的总结时代,也是中国太 极拳集大成的时代。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任何事物
都是普遍联系的。而中国太极拳便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成就了自身的辉煌。它是在借鉴了许多明清以前的拳
种思想,“融汇了中国的哲学、兵法、技艺、教育、美学等多项内容”,其与艺术的交融更是显而易见。“艺术是对现实
的模仿”、“艺术是无功利的游戏”、“艺术是直觉和情感的表现”、“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和无意识的表现”、“艺
术等于生活”。这些似乎都与中国太极拳的练习方式、拳理拳势、文化内涵等不谋而合。中国太极拳是对现实中“水”
的模仿,以水为参照物,把自己比作“水”一样去练拳,是“一种典型的水文化”;它是一种无功利的游戏,从“陈式太极
拳的创始人陈王廷即将‘忙来时耕田、闲来时造拳’作为一种休闲生活的体验”便可证实这一点;它更是人生的生活范
式,太极拳讲究“十年不出门”,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对于技击的追求,而是对于使‘人’成为‘完人’的精神的向往。
就是让太极拳的习练者“人生艺术化”。“所谓‘人生艺术化’就是主张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倡导主体以美的艺
术精神来濡染提升个体的人格情致与生命境界,从而建构诗意的人格和美的人生,实现并享受生命、人生的意义与韵味。
”
同时,“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中国太极拳也是如此。虽然,对于中国太极拳起源及创始人的问题,
迄今为止仍未有明确的定论。但是,当我们不再把“焦点”过多的集中在某一位武术家的身上,而是从中国社会文化和艺
术发展的长河来看,就会发现 ,中国太极拳的诞生并不是某一位武术家的“杰作”,而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代代武术家通
过自我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研究所逐渐形成的“智慧果实”,它是人类意识思维和艺术审美达到一定的高度,再反过来作
用于物体上的客观体现。只是中国太极拳更多的将这种意识关注在自我的修炼上。并随着人们对艺术的向往及精神的追
求变得日渐丰富,也由此演化出杨、吴、武、孙等不同的流派。“从王宗岳《太极拳论》以来,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先贤都
先后创造了太极拳新的‘拳论’,因而成就了太极拳的多姿多彩。”如果“把五种太极拳流派与五种书法流派作一个粗
略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陈式太极拳与狂草的起伏跌宕、杨式太极拳与楷书的工整舒展、吴氏太极拳与行书的流畅、武
式太极拳与篆书的严谨与雅致、孙氏太极拳与隶书的开合有度都是相呼应的,这两种艺术形式内在的节奏、章法、布局
上都体现出十分的相似性”。
另外,从形式上看,“太极拳的‘以柔克刚’、‘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随曲就伸’的成功运用,就是一
种艺术实践活动,能给人以巨大的美感,西方人把太极拳叫做‘东方芭蕾’。”从本质上看,“练习太极拳的过程其实也
是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是一个神经优化的过程。通过缓慢柔和的练习,首先调节身体,然后调节神经系统,从关注小我,
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由此可见,中国太极拳在漫长的中国艺术的熏陶下,逐渐走向成熟,并展现出自己独特 的魅力。
2 中国太极拳所彰显的中国艺术特征
2.1 圆美:中国艺术与中国太极拳同源的艺术审美思维自古以来,中国对于“圆”的崇拜一直持续到现在,它似乎已
经成为一个“烙印”深深地烙在每一个华夏民族的心中。这是由于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混沌的、模糊的文化,从而使
得我们的祖先们不自觉地将“圆”这一极具整体观念的思维方式作为中国文化的内核以及 艺术审美的根基。
“圆”的审美观念可以说从远古时期就产生出萌芽。“中国‘创世纪’说认为, 宇宙初始‘天地混沌如鸡子’,并
产生了关于宇宙结构的‘盖天说’。古人对宇宙的直观探知逐渐开启了人类混沌的‘圆’的意识。”因此,“圆”变成
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文化、宗教还是艺术,都具有了‘圆’的思维特征。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分化
出来的中国艺术和中国太极拳,也都将“圆”作为各自艺术审美的衡量标准和评价方式,由此 便形成了“以圆为美”的
审美观。
中国艺术和中国太极拳处处都体现出“以圆为美”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思维:
“中国戏曲艺术讲究以圆为美,而圆所体现的变化与循环的曲线正是产生美的要素。从 审美心理学的角度看, 圆及
其变化的曲线之所以比直线更具审美吸引力, 就因为它体现着变 化和循环,喜变化而厌单调, 正是人类审美心理的固有
趋向。”而中国太极拳从其创作之 初,就关注到了“以圆为美”的这一审美特征。放弃了技击中以直线为主的攻击方式
,而去寻求“随屈就伸”的技击艺术化修炼,将道教太极图中圆形的整体观以及阴阳与首尾相接、 生生不息的思想作为
拳术创造的根本。
“中国书法是线的艺术,线以曲为美。中国书法艺术特别是草书中大量存在的龙飞蛇舞的‘龙蛇线’,回环连绵、血
脉相属、气韵不断的‘一笔书’,形态优美、呈S形曲线美的‘ 一波三折’,以及书法取势的‘藏头护尾’,运笔过程中
的‘无垂不缩’、‘无往不复’等等。”就如同太极拳中的“缠丝劲”,有“顺缠、逆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
里缠、外缠、大缠、小缠、正缠、倒缠以及百般缠法”等等。武术家通过各种美妙缠法的演练 ,一气呵成,将精纯深刻
的圆融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琵琶艺术根据人体生理自然规律确立了‘四圆’目标。所谓‘四圆’分别是指:虎口圆、手心圆、手指圆、臂腕
圆。”这与中国太极拳对于掌型的要求似乎如出一辙。太极拳要求“手是圆的,掌心是内含的,虎口是撑圆的。”“五指
微屈,自然分开,舒指坐腕 ,保持松活”等等。不仅如此,太极拳还要求“身背五弓”,这就要求习练者的身体处处 是弧,
周身成圆。
“古典美学非常讲究圆整、圆通、圆融。”中国太极拳也讲究“圆满”、“圆融” 、“圆活”,并对三者之间的关
系进行了解释,认为“圆满是圆融的提高和精进, 圆活是圆 满的功能和表现。圆融、圆满、圆活都合归统一于圆, 是一
个充满生机的太极球。圆功, 贵 在一圆, 圆即妙功。内外兼修养用合显。妙养精气神, 妙用身手步。形神兼备, 圆变
达理,机圆法活, 蓄发自然。”中国古典音乐中强调“字正腔圆”、“音韵圆转”。 “戏曲表演的身段也讲究以腰为轴
,以这个轴为圆心,上身及四肢便可以划出许多不同的圆来,亦即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身段来。”“圆,几乎成了中国各
门艺术所遵循的形式规律。”而中国太极拳更是将“圆”的思维理念推向了极致。
“‘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
。”中华民族是个追求唯美的民族,韩剧中的唯美画面正是其打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手段。而太极拳中的“圆美”也是打
动人们心灵的外在体现。太极拳越来越受到知识分子和高层管理人士们的青睐,因为太极拳体现出了更多的艺术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都想通过这一艺术的太极拳来提升自我的美感,也在这过程中体验 生活的美感。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是讲究“圆”的文化,追求“圆”的艺术。“圆”是中国古人智慧的象征。中国太极拳与中国艺
术的共同审美思维便是从外在的“体圆”到全身的“体和”, 最后达到个人的“体美”的不断修炼过程。
2.2 中和:中国艺术与中国太极拳同源的艺术辩证思维“‘中和’在中国古代具有形而上的高度。儒家经典著作《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天下的根本;和,
是天下人追求的最高理想。若能达到不偏不倚,尽善尽美的中和之境,天地就会各得其所,万物也会生生不息。”因此,“
中和”便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高体现 ,也是中国艺术和中国太极拳的终极追求和根本精神。
“中和”并不是要求世界万物的绝对统一,而是追求一种“和而不同”,是“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一种形
态,一种机制,一种境界;是会合不同的事物达到平衡和谐, 使不同的物相互顺应而不冲突。”“中和”二字中的“‘中
’是一种审美价值尺度, 而 ‘和’是‘中’的结果, 结合为‘中和’,意在追求均衡和谐,不越于度。”因此,“《周易
•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把握好“中和”之度,就等于
掌控了中国艺术及中国太极拳的辩证思维。
“在中国古人看来,‘和’是相互协调、平衡的关系。”由此,“以和为美”就成了中国古人对于美的一种追求和向
往。“在中国美学中,虽然美不止于‘和’,但‘和’却是一种美。这种美是以和谐、稳定、有序为特征的,要达到这种
‘和’,就要寻求一个恰当的度。”这也是中国美学审美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和”在中国太极拳中处处都有体现
。因为“‘和谐’是中国太极拳文化的命脉,是技术的核心。缺少和谐的太极拳,就一定不是中国太极拳。”中国太极拳
中的“和”就是中国美学中所讲究的“度”。中国太极拳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求“张弛有度”,意念上也强调“过犹不
及”的思想观念。只有深刻体会到“度”的存在,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中国艺术还讲究左右对称的中和之美,在中国古代建筑方面,如“明清北京城的布局就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都
城以宫室为中心的建构思想,主要宫殿建筑都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如天安门、端门、太和门、中和殿、坤宁宫、御花园
、神武门等。”与此同时,中国唐诗中“格律形式的‘中和’格律对于诗歌创作和欣赏具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古典诗歌
也特别强调对称平衡,在唐代成熟的近体诗正体现了这一点。”以上都体现出“中和”之中的对称之美,而对称美也在中
国太极拳中得到了展现。正如,有左式的野马分鬃就一定会有右式的野马分鬃,有左式的揽雀尾就一定会有右式的揽雀尾
,有左式的搂膝拗步就一定会有右式的搂膝拗步等等。这些都是“中和”的对称之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流源已久的辩证
审美观。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做到刚柔相济,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和柔,无论缺了对立的哪一面,都不能产生艺术美。”
这似乎一语道破了中国太极拳刚柔之美的根基。“古乐《十面埋伏》,通篇雄壮威武、气势冲天,但其中不仅有表现金戈
铁马的场面,也有哀怨、缠绵的地方,后者并未减弱音乐的感人力量,反增添了悲壮的气氛。”正如同中国太极拳中那似
“水”一般的柔顺之美,虽给人一种身体到心灵上的艺术享受,但其中的爆发劲等发力动作更是增加了太极拳气势恢宏的
精神震撼及艺术美感,使得刚与柔很好的在演练者精 湛的演练下合二为一,呈现出中和之美。
中国艺术中的“‘刚柔’实质上也就是‘阴阳’。”而“谈中国太极拳的刚与柔, 实际上也是在谈太极拳的阴与阳
。”王宗岳在《太极拳谱》中开篇就提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对中
国太极拳阴阳观念最具代表性的总结。中国艺术也十分注重阴阳相互协调的中和之美。如“表现在中国山水画上就是‘
墨’与‘纸’之间的对峙与调和,亦即‘黑’、‘白’之间的‘和’与‘相济’。 ”刚与柔在相互的调和转换下达到中
和,从而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感。
由此可见,中国艺术是一种讲究“中和”的艺术,而“太极拳最重要的就是它的中正、中和,也就是中庸之道”并在
动态中追求“和”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