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10日交耀源带成都呈李雅轩太极拳老前辈原文。
予怯于体弱,薄于情颜,故少与人“散手”,体会不多,兹因耀源赴蓉省候 雅公之便,粗录点滴十二则,以求证于前辈。时73年冬至之次日。
一、“散手”触及对方,觉无轻重之别,则每胜。觉轻则失粘,觉重乃拙力互撞。受人威胁,甚或败北。
二、意使“不瞬”,眼必紧张。即或勉强做到,只能暂时保持(必紧张),继则眼帘不断开阖,神散意乱,滞及全身,违虚灵顶劲之妙,悖自然之理,必受制于人(眼神之具体方式,另有专论)。又以“意”提神之弊,与此类似。
三、初练时拉大架子,固属必要。但不能不顾“均匀连贯”,并须逐渐以此为主。否则泥于呆滞,久而难窥灵迅之境。其可用太极拳于“散手”乎?
四、发劲适当者,放劲时移位至微,甚至有(位不移)之感(包括全身各部),全身任何一点,触及对方,均可发劲。善放劲者,只觉有意,而不觉有动也。其真知劲也夫!
五、太极拳之劲,固基于脚跟。但练习或应用时,万不可想,或故意用脚跟把“劲”耸上。否则,脚跟之劲,呈脱弦之矢。斯乃拙力,授机于人,其有不败者乎。练拳重视以脚跟下登地者,乃不知太极之劲耳。
六、太极散手,(包括推手--推手外形,有式与势,微查之,虽有若无也)。无定式,亦无定势。讲论散手之手法者,系过去对手时实际经验之典型例范,如数学中之“公式”然,诚可贵也。是故太极散手,乃寓有于形,寓无于意。太极拳之用,重在质,寓质于形,始可用。未得太极拳之质者,其可言太极散手乎。
七、对手之懈者、偃者、使气者、带劲者、势强者、神乱者、紧张者、矜持者……均可乘其虚,避其实,在自然顺势之基础上,对彼放劲。所谓乘与避,如仅以字义解则不能得其意之十一也。
八、有意识之腾挪躲闪,以避敌锋,非化之义,乃退让逃遁耳。化者,以柔应刚之谓也。应者,非抗非让,何以能此,柔以知刚,静以知实也。柔之与刚,最难语解。非会心者,其可以语虚灵之妙乎。知乎此,得习太极拳之火候矣。(另有专论)
九、兵强者,虽指挥小谬仍能致胜。(但不若“无误”而全胜),此乃习太极拳者,力图“内劲浑厚”之要求。“内劲”与“轻灵”,系与日俱增,互不矛盾,甚至是一回事。否则,宜细审练习之弊。(另详何谓“内劲”)
十、谚云:“一脉不和,周身不遂”。吾辈习拳,其理亦然。故太极拳无某一处好,某一个差之别。形、神、意、气,互有关联。故太极拳无绝对之优劣,仅合乎太极程度之多少而已。
以形而论,重在端整,未有此灵而彼滞,此滞而彼灵之分。只有形不顺对其影响大小之不同耳。如此方能体会《拳经》所谓主宰于腰之义。
十一、太极拳之蓄势,近乎“定”。定之义非停,能定始能随,以定应敌之灵,微(此字另有专论)超乎定则即得太极拳攻敌之义矣。须知过之则矜持而僵,不及则懈怠而弛。虽具挺秀之姿,含静逸之意,方能合乎灵一之道,接及对方,犹胶附其体,斯乃太极拳推手、散手之境界,即近乎太极之境界,亦予近年这一阶段之实际体会。敌之能幸免者鲜也。
十二、散手(包括推手)之精粗,基于拳。未有拳粗而推手、散手能精者。称打拳为练功,当。
前面,12则以前之文,是写了很久,由于事务所阻,于乙卯年冬至,始将此12则续抄于后,其中略添了少量内容,较详于雅公之原稿。 1975年12月22日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