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体用要点(正文)

太极拳体用要点

2011-04-06   汤庆章
核心提示:太极拳,心悟体证之学,清虚无为之道也。其周身关要,先贤论述甚多。然而派别繁杂,各置一词;固守一语,领悟有别;文字歧义,莫...
  
太极拳,心悟体证之学,清虚无为之道也。其周身关要,先贤论述甚多。然而派别繁杂,各置一词;固守一语,领悟有别;文字歧义,莫衷一是,以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今本着太极拳的理论原典老子《道德经》,遵循太极大师李雅轩先生从“轻灵绵软”至“虚无所有”的功夫方向,结和太极拳四十年的实修体验,对全身各关节要领重新定义,以期彻底摈弃力的概念,使之外显挺秀静逸之姿,内含庄严祥和之态。余曾作联曰:“静亦非静,道常无为,乃能圆融无碍;法无定法,艺本自然,则知平实自奇。”妙悟者不在言多,善学者还从规矩,万不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凡此皆是意,过河就弃舟,得鱼即忘筌,真学者也。
*拳架研习:对各关节的状态和心意的运用重新定义,避免产生“力”的干扰。
 
*其形在外:
脊竖、胯正
胸开、背落
目敛、睛藏
鼻直、舌顶
颔收、颈立
头浮、腹垂
腰旋、臀稳
腋虚、裆圆
肩定、肘悬
膀吊、臂垂
腕断、指舒
腿稳、膝活
踝松、足平
 
*其意在内:
神舒、体静
手灵、步轻
骨升、肉降
意满、劲匀
 
*整体要求:
静轻慢匀
松散通空
圆融无碍
平实不奇
正大庄严
静穆祥和
动静互根
开合同一
气聚丹田
劲敛腰脊
如立针毡
自尔腾虚
 

 
*推手游戏:以游戏心态练习推手,和睦精神比手较技,既无害人之心,也无防人之意,无拘无束,纯任自然。循理以求真,勿越理而争胜。
太极无法,动即是法,逆来顺受,舍己从人。
忽隐忽现,勿助勿忘,如镜如磬,不后不先。
出其不意,人不知我,攻其无备,我独知人。
空灵虚妙,神鬼莫测,抖发冷脆,惊心动魄。
随机应变,浑然无迹,道法自然,和光同尘。
 
*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既是处世之道,亦是修身之学。“清静自正,无为自化”是老氏的基本精神,由此发端的太极拳,必须在《道德经》五千言中寻根找据。老氏贵“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极拳的“和”:即无过不及,和谐顺随,人我同一。老氏崇“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太极拳的“无为”,即不拼力斗智,不较技比法,“为而不恃”,应接自然,“无为无不为”也。老氏重“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太极拳的“不争”,即不抡先佔势,不抵抗避让,逆来顺受,所谓“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氏尚“柔弱”,“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太极拳专气致柔,即不使力用劲,不引逼用招,要“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四两拨千斤”。老氏本“虚静”,“致虚极,守静笃”,太极拳的虚静,是神静如山,体虚若无,静如山岳,动如江河,四肢百骸“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老氏主张“损之而益”:“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太极拳的“损”即把自己的力、劲、气、意等逐渐损减到 “无”的境界,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从武术的角度讲,减损自己的目标也才不易遭受攻击。)老氏效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极拳以自然为最高境界。所谓自然,即放弃主观,顺应客观,不预设目的,不故弄玄虚,“复归于无极”。自然亦可从俗语“习惯成自然”中感悟。
 
太极拳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同时也是用个人的身体和心灵来体验古人哲理的一种途径和载体。这种体验性的“内学”很难或者说根本无法用文字来表达,只能依靠代代武术家的言传身教才得以传承。太极拳也因这种独特的体验性“由艺而进乎道”,即通过武术效果和身体感觉体现出的“大道”。作如是理解,则大道自然(顺应规律),大道至简(不繁衍缛杂),大道至易(不故弄玄虚)。太极拳就是一个按照东方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让自已身体复归自然发掘本性的体育活动,不用苦练,也无秘籍,但需要在明师的引导下心悟体证。
 
学习太极拳者首当辨别拳理拳法,以“大道至简、大道至易、大道自然”三条标准审之,符合者即太极拳正道。可惜世人大多不循此理以求真,往往探玄求奇,以为越奇越玄方为上乘法诀。余以为,凡自恃有太极拳速成诀窍、内功秘籍者,远之可也。太极拳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学”为特征,学习者以“悟”为正途,练“功”以辅之,切勿舍近求远,本末倒置,“枉费功夫遗叹息”。所谓迷者自迷,悟者自悟,迷者越练越繁难,悟者愈修愈简易,乃至无法无修,真正的平淡不奇,完全的简单从容,彻底的自然无为,方为太极拳圆融正道。
 
*文怀沙先生用“正、清、和”三字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注释:“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宏扬斯三气也。”此三字再加一“静”字,即“正、静、清、和”亦可概括太极拳:一无所偏则为正,一念不起则为静,一尘不染则为清,一视同仁则为和。简言之:身正、心静、神清、气和。正者中也,中则恒定;静者安也,安则神聚,清者轻也,轻则灵虚;和者匀也,匀则谐顺。再言之:正则“致中和”,恃中则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所谓庄严自有也;静则“守静笃”,守静则无所不应,所谓我独知人也;清则“致虚极”,至虚则无所不容,所谓人不知我也;和则“不争”,尚和者“不争而善胜”,所谓“无为无不为”也。余以为,太极拳参透“正、静、清、和”四字精神,正是实践贯通并宏扬太极拳之大道捷径。
(其实,“中和”二字,足以概括太极拳之精神也。2010-6-24)
汤  庆  章
2007-5-20初稿,2009-05-01修改
2010-5-5立夏日再修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639.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