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何谓“揽雀尾”?(正文)

何谓“揽雀尾”?

2011-04-05
核心提示: 关于“揽雀尾”,有不少美丽的传说,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大极拳使用法》中一篇叫《杨禄禅先师轶事》的文章,其中有一段...
  

    关于“揽雀尾”,有不少美丽的传说,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大极拳使用法》中一篇叫《杨禄禅先师轶事》的文章,其中有一段精彩描写:“有飞燕入帘,低绕近身,即起手速抄之,顾谓僧曰,此鸟驯就人,聊与为戏何如,辄承以右掌而左手抚之,旋纵使去,燕振翼拟起,师微将掌忽隐忽现,燕不能飞去”。
    此类颇俱文学色彩的故事,练太极拳的人几乎人人皆知,不少人且深信不疑,于是后来便有人认真起来,将揽雀尾解释为“将对方手臂比作雀鸟头尾”,“取两手持雀头尾,而随其旋转上下之意,一名揽雀尾”。
    然而,随着太极拳的普及交流,人们知道太极拳不仅有杨式、吴式,还有陈式、武式、孙式等。在陈式、武式、孙式中不叫揽雀尾,叫懒扎衣。这懒扎衣的名称出自陈式,早于杨式揽雀尾。如果杨式因先师摸了燕雀的尾巴而称“揽雀尾”,那么,陈式最初用懒扎衣又该有什么传说和轶事呢?有人这样解释:当年陈长兴与人交手或行工走架时,总是先懒洋洋地将衣服扎起来再动手,所以叫懒扎衣。
    后来,随着李亦备太极拳谱手稿真迹公开,人们看到“十三势架”拳式名称中只有“懒扎衣”,这样,如何使揽雀尾和懒扎衣和谐一致地联系起来,成了摆在众多研究者面前的一道不易解决的难题。有人提出“揽雀尾可能是懒扎衣的音转”的说法。此说很快就得到太极拳界普遍认可。
    可以肯定,如果单纯从方言的语音和古今语音变化的角度看,揽与懒、尾与衣确是可以用音转说解释的。可是,单纯从语音接近的角度解释的意义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说明地域方言口音不同而把揽与懒、尾与衣写成别的字或近音字吗?更何况“雀”在语音上与“扎”怎么转,是不是三个字转了俩,剩一个就随它去?如果不能随它去又怎么办?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将它们转到一起。
    那么,揽雀尾和懒扎衣到底有没有关系,它们是什么关系?
    我们知道.学习并解释任何拳种的拳式,必须首先弄清拳式的特点和内在的技义。其次,要知道过去拳谱记载叁式字称的特点又万法。如果再能掌握或了解一些拳式的产生和演变史就更好了。一旦背离了拳式的特点及其内在的技义,又不了解过去拳谱记载拳式名称的特点和方法,就不免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陷入越想讲清越讲不清的尴尬境地。
    笔者认大,揽雀尾的命名与杨家早先所传拳式相关,它首先是说明这个拳式本身技法特征的,只不过这种说明并非直说,而是暗含在名称之中。杨家早先的揽雀尾跟现在流行的打法不同。现在流行的杨式揽雀尾,是先用外掤,然后捋按,接着用挤。这个打法是杨澄甫在家传拳式的基础上,为了普及而简化的一种打法,它突出了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即沾黏连随,亦即掤捋挤按。
    我们说过,太极拳是用沾黏连随来表现十三势的、以发掷抛劲为主的内功型近身短打拳。用这个标准来指导现在流行的杨式揽雀尾,可以看出,它强调了四正势法的应毛(即掤捋挤按),弱化了四隅势法(即采挒肘靠)。而揽雀尾一式,在太极拳中素有母拳之称,其义就在于此式的杨式传统老架子中包含了十三势全部势法;从拳法上讲,它还包含头、肩、肘、手、胯、膝、足等七拳的打法然而,目前能比较充分体现十三势全部势法的揽雀尾,主要是吴式太极拳的传统老架子,要分析探讨揽雀尾的命名和技义的关系,只好解剖吴式的揽雀尾了。
    吴式传统老架的揽雀尾,其上式用的是顺步内掤。内掤含“揽”义,是向内的动作,有“搂”的意思,目的是使对方靠近自己。同时,内棚也是一种化法。现在流行的杨式揽雀尾上式用的是顺步外棚,外棚是“拦”,拦是向外阻挡的动作。揽和拦,虽然语音接近,但技法不同。外掤又可称反掤(其实方向位置有不同)。在传统老架揽雀尾中,现在的杨式揽雀尾恰好是第二个圈的前半部分,是正与隅交接之处,最易变化,只要用得好,在打法上比内棚更凶。可以看出杨澄甫对揽雀尾的改动不仅有技法根据,而且符合《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的特点。
    顺步内棚,俗称“手抱七星”。此势在行工技法中,仅仅是右腿略微下蹲,左脚出一步,且足跟着地,惟足尖须翘起,成左虚右实步;同时左手由左下向上向内划弧,右手由右下向上向内划弧,双手在面前相合;相合时左手在前,拇指对鼻尖,右手在后,大拇指按在左臂弯曲泽穴处,中指抵左臂内关穴。此势在应战技法中的一般含义是,假设对方右拳迎面顺步打来,我左手“放过梢节迎中节”,棚其肘部,右手合住来拳,同时,左足用提踢法。这是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手足齐上”的打法,在行工技法中只有翘足的虚步,没有提踢。前辈说过,无论杨式还是吴式的传统老架都没有现在意义上的虚步,这一点必须记住!凡是虚步都是提踢。所谓提踢,是内家拳特有的一种踢法,形同走路时向前提脚迈步,因此,膝部须弯曲上提,足尖上勾。提踢是势,不是,也不能刻意去踢人,特别是不能向前踢以至膝关节伸直。现在多用虚步是一种变通,限于篇幅和本文主旨,这些关于腿法、步法的问题,别各专文阐述,在此不赘述。
    手抱七星中的掤,就是揽雀尾的“揽”的动作。如果在掤的过程中已将对手制服,下面自然没戏唱了。但作为一个单式,在势法设计上还有接续的势。太极拳法讲究势势连环,挨着何处何处发。加上掤势本身一般并不发力,一旦发力便成了“格挡”。棚势是迎的动作,是沾,故手抱七星的内掤是借助腰部的拧(即肘势),紧接着用捋按两势。
    捋势,在内家拳中又叫塌或塌把。它是顺势借力,改变对方来势或用力方向的,无须用大力,故有“塌把好比鸿毛落”或“小塌好比鸿毛轻”的拳谚。可以想象泥瓦匠在墙上抹水泥或进门时鞋底在垫子上磨擦去泥的动作,那就是塌,就是捋。捋不是抚摩掌中雀鸟羽毛的动作,因为抚摩雀鸟的羽毛,雀鸟是不动的。而捋是要带动敌臂,使敌方失重而倾跌,只能相当于将掌中雀鸟抚掉。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62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