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发劲与不发劲的差异(正文)

发劲与不发劲的差异

2011-04-01
核心提示:太极拳的劲有分好几种;如缠丝劲,在杨式老架子中叫做拧劲,在陈式大架子中最常用的是弹劲,一般称为弹抖劲,这个弹劲为什么会抖,...
  

太极拳的劲有分好几种;如缠丝劲,在杨式老架子中叫做拧劲,在陈式大架子中最常用的是弹劲,一般称为弹抖劲,这个弹劲为什么会抖,那是因为发劲时上身松,跨裆合起来的劲,由腰而脊椎到肩,肘,手节节贯串出去,因为後面还有余劲一直上来贯串而出,所以会产生未端抖手的现象,想刻意学是学不像的,因为跨裆的圆不能失,身又不能紧,所以弹劲看的是,裆的合,身的松,劲的贯串,如果没有这些的话,拙力则会留在身上或手上,这就没有真正的贯串出去,有人误解了刚柔并济的意思,发劲时身体犯了紧的毛病,当然劲就弹不出去,所以会留在手上或是身体上,借此产生一进一出交错顿力的感觉,不能说这是错的,因此有人特别强调腰脊发劲,只能说是走的路不同,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不就正是因为无法松透,劲无法贯串而出才须要用交错顿力的感觉来有发劲的样子,这种劲路不是不好,真要是喜欢这种劲路的话,练少林拳,不是更好吗?也正因为如此,能发劲的也只有一两个用拳的式子而已,如遇到用掌的式子就只能用比的而已,而且蓄劲的圈,长久练下来无法缩小,太极拳的动能是来自於圆,而身体上的圆圈要越练越小才对,发劲时也要刚柔并济,意思是;从发劲的起点到终点也要分出刚柔来,(下实上虚)所以会先五指抓地,後合裆劲由上身贯串而出,因此才会有抖手的现象,这才是弹劲真正的意义,而且发劲的速度才会更有弹性(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更快,如果只是为了一趟拳式中的一两个用拳的式子,要让它看起来有阳刚的感觉的话,何不打外家拳就好了,更何况刚柔并济也不是用比一比後,再打个像少林拳那样的发劲来分刚柔并济,这是走偏了方向。
  对於在拳架中到底要不要发劲才对,其实都对,但是不发明劲就得要有绵劲,赵堡拳叫暗劲。绵劲指的是;要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样绵绵不绝,看似温和却内含能量,绵劲在拳架上要由跨裆的圆,慢慢的上传到手,在拳势上的表现会有开展延伸的感觉,而不是那种自我陶醉的乱摆动和摇恍,很多人,连一些所谓的名师也都有这个毛病,要不然就是重心沉不下去,这是松沉度不精的关系,有这些毛病的话,也就只能练松柔劲而已了,另外在实战当中有时可以发劲,但有些时候不能发劲,发劲这个东西就好像是身上带著武器一样,有时会派不上用场,例如像是人多的时候,如果二个人以内还可以,但如果4~5个人以上的话就不好用了, 或是对方来的快,来的又贴身的时候,就不适合用,这时候就要用到缠丝劲(拧劲),缠丝劲如果没有空间跟时间弹出来时,就会用到缠丝劲的摔法,在拳架中很多式子都可以在近身时使用摔法,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为什么不知道怎么用呢?还不是练的人看远不看近,老想著一步登天, 太极拳能快的起来的关键在於松沉,松沉为的是蓄劲,蓄劲在根,而根要深,试想树的根若不深则不稳,相对的根若深则能稳,再大的风吹也会经由众多的旁枝分散掉来力,而不是只用松胯向来力的另一方去化劲,那是对来力慢,来力轻有用,来力快,重的时候就用不出来了,有些人表演起发劲的把戏似乎功力精湛,可是走拳架时裆不圆撑,移重心时後脚又直,不然就是重心太高, 沉不下去,前倾,後仰等等,老是把听劲挂嘴上,听的了劲是因为来力慢,来力轻,真正听劲的地方不在手,也不在腰,而是在根,太极拳的出拳或掌是不能动手的,忘记自己的手,我要打你,不管是出拳或掌都跟手没有关系,手只是一个传达,接触的点而已,更何况身体的任何一个点,只要接触到对方都可以是劲的出口,这个观念是建立在松沉劲的用法上,手要出去,先管松沉,劲就自然会跑出来了,有这个松沉劲就无须理会手势如何,上半身的形体,它自己就会就定位,形成了沉肩墬肘,坐腕,立掌,劲透指的状态,如果意念还在手上的话,身子就无法松沉下去,如此身上的劲就没办法贯串而出,这也就是很多练美人手的拳架一个比一个高, 沉不下去的原因,即使勉强练低一点的拳架,裆也无法圆撑,以至於身体歪一边,重心都落在腰与膝盖上,这些问题同样也出现在一些练陈式太极拳的人身上,正因为如此,重心沉不下去,所以再怎么练都只能用慢慢比的而已,不然就是拳架打的很漂亮,可是却出不了劲,对於拳论中快慢相间,刚柔并济,後发先至等等,当然就无法练出来,最大的因素是误解了方向,因为学这种路子的人太多,教这种调子的太极拳又太多,以至於太极拳流於比手划脚,失去了真正太极拳武术层面的东西。 松沉练的如何看看手形就能知道了。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上一篇: 架子
    下一篇: 警惕太极拳套路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59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