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陈庆雷教拳法(正文)

陈庆雷教拳法

2008-05-29
核心提示:陈庆雷自幼学太极拳,主修太极拳“忽雷架”,理论精深,功底纯厚。长期实践中,将易学,辨证法,力学,中医学结合在一起,融汇太...
  
陈庆雷自幼学太极拳,主修太极拳“忽雷架”,理论精深,功底纯厚。长期实践中,将易学,辨证法,力学,中医学结合在一起,融汇太极拳中,指导教学实践。发表了多篇论文,《如太极推手之我见》,《拳从心中打,出手不由己》,《气形合一,重在转关》等多篇论文,内容实在,条理清晰,颇受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及国外,被许多地方和单位聘为”太极拳总教练,指导教练,教授和客座教授”。有一套成熟的教学经验,能使学者三个月至六个月练出劲来,涉及太极之门。有教学大纲,进行目的性、计划性教学。

第一个月学架路,达到架路熟练,第二个月进行整形(也叫正架),架路摆正,该加圈的加圈,手肘到位,达到三圆:身圆、臂圆、裆圆。其目的为身圆形能转、臂圆肩能松、裆圆胯能活。使形成到开而不张,合而不束。第三个月主修内圈,既体内之圈,使内气流通,有松沉感,丹田能转,这几个月要求达到几活,即圈要圆活、劲要松活、气要顺活、身要随活等。第四个月练劲,指发劲,这个发劲必须是引动丹田之气而发出来的劲。第五个月进行加强劲的完善,在架路发劲中要完善引劲、跌劲、棚劲等。并进行小圆转关直射,速换速发等训练。第六个月进行慢中求劲,柔中求刚的教学,在这个月练习是意念和发劲相结合,力求达到心一动手即出,出手不由己。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渗透理论,使学者懂练太极练什么,怎么练。太极拳是一种内功修炼法的拳种。最终是从有形到无形,从有规矩到脱规矩,因而必须克服从形到形的机械教学法,使学者练太极要达到三内:内转,内动,内换。内转在什么,内动在什么,内换在什么,都要对学者口传身受。使学者懂得三内是练太极拳的根本,内转是缠丝劲的源泉,只有内转,方能产生缠丝劲。使学者懂得太极拳的发劲最终是什么圆,从而达到以点为圆的短劲(即寸劲、脆劲、冷劲)的发劲法。

教学从形,气,劲入手,使学者懂得练形有练形法,练气有练气法,练劲有练劲法。练形必须使学者知道“气以形戴,形以气催”的辨证之理。形为架之根本,无形岂成拳。形有左右,上下,开合,虚实。左右要活,上下不过,开而不张,合而不束,虚而有实,实而兼虚。练形,形即为阳,七属阴,要使学者懂得阴阳的反转颠倒之理。

练气必须使学者内气流通,沉于丹田,聚蓄周身。使学者懂得起于足,行之于腿,过之于腰,达之于手,合势时归之于丹田。使学者懂得导引法,所谓导引指疏导引动丹田之气,通过气的上下行走,大小周天而复归于丹田,达到练丹,久练转丹,九转成丹。太极是个圆,故而气的行走或左上、右下,或右上左下,这样才形成一个整体的太极。拳不可无左右,气不可无上下,使学者明之其理。地气为阴气,天气为阳气,阴阳二气,合聚于身,开吸合呼,该吐时则吐,该纳时则纳,顺势下行,使真气归元,这样才能达到练气、练功、养生之目的。若使学者不懂得练气归元之法,何谈太极养生,何谈填气补精。

练劲指练发劲,发劲时要引动丹田之气,发丹田之气,若真正是丹田之劲,发的又快,有轻,又猛。
练发劲要使学者懂得阴阳点,转换点。比如一个人拉弓射箭,当左手把弓弦拉得圆满时,左手放箭松得快,箭出弦也快,也猛而有力,反之则慢,左手放箭就是阴阳点,转换点。因而在教学时,给学者讲清楚,哪是阴阳点,转换点,在什么部位,怎样引动丹田气等。

练形有练形法,练气有练气法,练劲有练劲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架势讲解理论,使学者更清晰的懂得太极之理,使学者懂得“内劲是外形之中枢”,内劲寓无形,心动气即随,通过反复练习,无论养生还是练劲,都是学者有一定收效,能使自己达到自养、自练,逐步成功的境界。陈庆雷由于精通理论,频于实践,故而能使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在“欲登山不识径,欲渡水不知津”的迷茫中,给其指明一条途径。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59.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