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体用新书-练气篇(正文)

太极拳体用新书-练气篇

2011-03-31
核心提示: “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这是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的经典论述!无论所谓的内家也好...
  

    “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这是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的经典论述!无论所谓的内家也好,外加也罢,要想武术达到高的境界就必须要“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家拳不练内气就不能称之为内家拳。内气的修炼是与道家的吐纳术和导引术是密不可分的,而很多人都听说过真气修炼的“小周天”和“大周天”之说。我们内家拳的内气修炼也不离此道。据我所知,杨式太极拳主要是通过小周天的修炼而获得真气的。小周天主要是气走任督二脉,周天歌是指导内气练法的秘诀!
     “微撮谷道暗中提,尾闾一转趋夹脊;玉枕难过目视顶,行至天庭稍停息;眼前便是鹊桥路,十二重楼降下迟;华池神水频频咽,直入丹田海底虚。”
     关于基本的内气修炼知识,就是逆腹式呼吸法。
     逆腹式呼吸是指吸气时腹部自然内收,呼气时小腹自然外鼓。逆腹式呼吸,生理学上称为变容呼吸。吸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或稍内凹,横隔肌随之收缩下降,使腹腔容积变小;呼气时腹肌放松,腹壁隆起,横隔肌上升还原,使腹腔容积变大。与之对称的是顺腹式呼吸,生理学上称作等容呼吸。逆腹式呼吸法在呼吸时改变腹腔容积,而使腹腔改变的内容物又不是吸人或呼出的空气,而是另外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就是“内气”。所以,逆腹式呼吸法在名称上是一种呼吸空气的“方式”,实质上则是内气的“呼吸”(升降、鼓荡)。
     逆腹式呼吸法的练习
     开始练习时,按照说明“吸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或稍内凹”,“呼气时腹肌放松,腹壁隆起”(所谓“隆起”,主要是意想)。很明显这是一种随着呼吸进行的“腹肌运动”。这样的运动,带有“鼓努为力”的味道,并不符合内气升降以意领气的要求,但是又不得不这样照着做,否则就难以入门。所以一方面要“鼓努为力”,一方面又要尽量用意不用力,逐渐使用力减少、用意增加,从而达到掌握“逆腹式呼吸法”的目的。另一种传统的方法是“气沉丹田”。通过正确掌握气沉丹田,达到“逆腹式呼吸”,即内气升降的方法。怎样正确掌握“气沉丹田”呢?在行拳中,随着拳势的开合,配以开吸合呼。呼气时意想有“气”沿任脉沉人丹田;吸气时,丹田气经会阴上升命门,或者吸气时暂不加意念。气沉丹田不是死沉,而是一个活的行气过程,即随着呼气意想内气向丹田松沉的过程。有下沉必有上升,久之得气,自然明白。有人认为腹式呼吸是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强调自然配合为好。窃以为听任自然,会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多花时间,甚或白费功夫。好在有“气沉丹田”的练法可加以弥补,只要气沉丹田得当,就可掌握逆腹式呼吸。然而得法还须明理。      逆腹式呼吸、气沉丹田与“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是怎样的关系呢?如何做到“气遍身躯不少滞”呢?试举42式太极拳的“马步靠”为例。(靠前动作从略)呼气时,气沉丹田,屏气发力(或呼气发力),同时内气从腰背(气贴背)向四肢发散,内气到后足,气到力到,产生蹬劲使整体向前靠,内气到前足则产生撑劲,稳住重心,内气到上肢,产生靠劲。再以杨式“搂膝拗步”为例。吸气时,内气由丹田经会阴上命门布于腰脊,右手上举,左手收在腹前。接着呼气,右掌前推,左手搂膝,蹬右脚,成左弓步,气沉丹田,同时气贴背向四肢发散,两足产生蹬、撑,劲力发于脚跟,通过腰脊,形于掌指。总之,贵在全身得气,浑然一体。
     逆腹式呼吸的实质
     逆腹式呼吸法的实质,是借助口鼻呼吸,以意念、拳势为导引,结合放松的气功态,来推动内气的升降、鼓荡,达到拳论所说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气遍身躯不少滞”。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放松”这一窍门。拳家有言:“只要一松,气就能通。”所以,行拳走架的一举一动,都不能忘记“放松”与“行气”的结合,也是“气以直养而无害”的实践。
     当大家成功的修炼好小周天之后,也就是气通任督后,才可以进行大周天的修炼。
     《大周天歌》云:内亦交、外亦交,三关通透不须劳;尾闾流转天一水,自在河车泛百遭。奇经八脉十二经,指趾之端阴阳交,真气运行无滞碍,形神俱妙意逍遥。
     混元坐 
     混元坐为最合理的高级静功,是抟聚真气、提高功力、积精全神的有效锻炼方法。且易学易练,功效显著。混元坐一般是在气通任督后,十二经相继通畅,疾病好转,体质相对增强,但功力尚须精进、提高时锻炼的高级静功。由于大脑的调节管制力量不断加强,深度入静,常表现出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形神相抱的全真佳景。鼻息微微,若有若无,丹田真气活泼旺盛,一体圆融;全身毛窍随呼吸而动,与大自然息息相通。昏昏默默,物我两忘;暖洋洋似浴温泉,熏熏然如沐春风;更有祥光屡现、三花聚顶等高级境界,美不胜收。混元坐通过姿势的调配,两手两足的交叉相叠,使四肢阴阳相抱。右上左下是取阴静阳躁之理,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义。意守丹田,可使心脾肾三家相会,五气朝元,真气凝聚,日益坚牢;百脉通调,遍体熏蒸,精神日长,智慧日开;精气神凝物如珠,晶莹可见。故真气抟聚法,是穷理尽性以至命的有效方法,必修方法。
     混元桩
     混元桩为立式动功锻炼方法,有采大自然之混元气,补人体真气能量之功能。其通过深长的外呼吸运动,吐故纳新,推动真气旺盛的循经运行,对丹田真气的抟聚,效果显著。若每日清晨在花草树木丛生、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新鲜之处练功,则身心愉悦,头脑清新,妙用无穷。
     练气篇就讲到这里,太极拳本身就是导引之术,拳架配合呼吸就是在练气。其规律为开呼合吸,松呼紧吸,进退顾盼呼中定吸,下势呼上势吸,发劲呼蓄劲吸等。
     需要注意的是,开始学拳就是纯自然呼吸,等到拳架学完,且比较熟练的时候就要逐渐的过渡到逆腹式呼吸与拳架的配合了“始而勉强,久而自然”要让行拳去配合呼吸,不要让你的呼吸去配合你的行拳。还要注意意念不要太注重于呼吸的长短。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气沉着就是气沉丹田,中气充足人才能精力充沛,沉着与浮躁是相对的,心浮气躁就容易上火,火大了就容易生病,因此气沉丹田是对身体有益的。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这便是“形体应当似水流”之意。水怎么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身体上来讲就是“四摧”
               上四催——腰催肩——肩催肘——肘催腕——腕催指;
               下四催——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踝——踝催趾。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568.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