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为什么初学站桩时常有肩背沉重感?(正文)

为什么初学站桩时常有肩背沉重感?

2011-03-31
核心提示:站桩功是室外练功场所最常见的一种静式功法。因其方法简便,易学易行,并且是学习气功的基本功法,所以很受练功人的重视和喜爱。...
  

站桩功是室外练功场所最常见的一种静式功法。因其方法简便,易学易行,并且是学习气功的基本功法,所以很受练功人的重视和喜爱。但是初学站桩功时,学功人常有肩背沉重感出现,甚至感觉越来越重,使练功难以坚持下去。因此,正确认识肩背沉重感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是初学站桩功时的一个经常遇到的实际而重要的问题。肩背沉重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
1、正常反应:站桩功要求练功时按特定的招式保持一定的练功姿势,尤其是两臂和肩部不仅要放松,而且两臂还要按要求形成报球、下按、外撑等各种姿势。对于初学站桩的人来说,由于过去没有受过这种肩臂肌肉长时间保持一定姿势的锻炼,所以站桩时间稍长,势必造成肩臂部肌肉疲劳,从而出现肩背沉重感。这种情况是每个初学者都会遇到的,完全属于正常反应。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是任其自然,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以后,这种沉重感觉就会逐渐自然消失。   ­
2、肩臂肌肉紧张:站桩功要求姿势上保持完整均衡,挺拔舒展,在保持一定姿势的基础上,肌肉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但是大部分初学者一开始难以做到这一点,肩臂部肌肉不仅松不下来,而且越来越紧,感觉也越来越沉重。这种情况要与正常反应区别开,正常反应时肩背部的肌肉尚松软,沉重感也可忍受,并且会随着练功次数增多,沉重感会逐渐减轻消失。而因肩臂肌肉紧张造成的沉重感的突出特点是肌肉僵硬,沉重感难以忍受,并且越来越重,难以坚持练下去。解决这种情况的唯一办法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力放松肩臂部肌肉,使肌肉从僵硬状态中解脱出来,自然会使沉重感逐渐减轻消失。 ­
  3、练功时间过长:本来学练气功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需要做到火候适度,循序渐进。但是有的练功人急于求成,希望在短期内收获神效,因而每次花费很长时间学练气功,产生人为的疲劳,出现肩背部沉重感。这种原因造成的沉重感不是一开始就出现,而是练功很长时间后出现,并伴有腰腿疲劳感。纠正的方法是合理按排每次的练功时间,在练功时间上也做到火候适度。   ­
4、调身不够:站桩功虽是静功,要求外形上静止不动,但是这个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纹丝不动。那种只知机械地静止,不能随时根据身体内部的感觉变化调整姿势的人,必然出现肩背部沉重感。纠正的方法是正确认识静功之静不是绝对的静止不动,完全可以根据练功中身体内部的感觉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姿势,使身体始终保持舒适圆活的状态。 ­

混元桩入门 ­
一、起式 ­
    身体正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这一点很重要,自己不易体会,要让别人看你是站得掌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不允许有内外八字,全脚踏地,二肩与脚掌心一线,站好了这一点,足心会有发热或发麻的感觉。双手自然下垂,双眼目视前方。 ­
    起式的目的,一是凝神,从思想上做好练功的准备,二是体会气血的运行,从而进入持桩状态。 ­
    二、站桩 ­
    双手缓缓上提到胸前,双手外拉而抱圆 ,两腿自然平衡站立,既不外开,也不内扣,基本接近自然。姿势要点如下: ­
    脊柱正直,是气机发动的关键,此点必须做到。头正,颏微内收。这是躯干的要点。 ­
    两手指尖相距一拳之远,指尖相对,掌心向内,十指自然分开,手掌与胸距约30公分。双手放在肚脐以上肩部以下的部位,具体可视个人的情况而定。手略高于肘,肩部要松,这是内力导于稍节的通道。内抱外撑,站到一定程度,自可体会深切。还要做到肘横腕挺。这是上肢的要点。 ­
    站桩时呼吸自然,练功中要注意全身肌肉放松,心态平和,只有这样站得才会轻松,站得长久。 ­
    注:土行孙桩式中双手位置比较高,这是功夫到一定程度后所为,难度比较大,初学者可以将双手位置放低点,只保持在肚脐以上即可。 ­
    三、收式 ­
    两手合抱于丹田,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静默二分钟,默想全身气机如百川归海一样流入丹田,丹田如同无底深渊,收藏无尽气机。然后提肛收腹,二手往下一按,气机收入丹田,就完成了收功。 ­
    注:丹田位置在肚脐与命门对应的小腹部内。 ­
    四、练功意念 ­
    刚开始练功不必要求意念,功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体会。初学桩功全身酸痛、疲劳,容易造成肌肉紧张,姿势变形,所以在练功中时刻注意姿势,要常留意放松全身肌肉。刚开始练功时可以考虑听听音乐,看看电视,以缓解练功带来的枯燥和烦燥。随着以后练功的深入,应该慢慢放弃听音乐看电视,专心练功。 ­
    四、注意事项 ­
    1、不可以在电风扇下和空调房里练功,易感风寒。 ­
    2、功后最少半小时内不可以接触水(比如喝水、洗澡等等),也不可以大小便。所以最好是在功前喝水,大小便! ­
    3、可以酒后站桩,不可以房事后站桩。炼功的人最好减少或者避免房事,功后想要有房事,间隔的时间越长越好,最好是4小时以后,否则很容易短寿的。 ­
    4、初炼者,应该避开刮风、下雨、雷鸣时站桩。 ­
    5、有心脏病的人不可过度练习站桩,可以尝试减少每次站桩的时间而增加站桩的次数来过渡,积少成多。 ­
    6、练功时间的安排因人而异,一般身体较好的,可从十分钟开始,身体较差的,可从五分钟开始,然后逐渐延长。时间的延长,可以是渐进的(如从五分种延长到六一七分钟),也可以是跳跃的(如从十分钟延长到二十分钟)。练功次数每天可进行二三次,多不过五次。练功时间长短及次数多少,以有余力,有余兴,舒适得力,不超过本人身体的负担(不疲劳为原则。如是,才能达到周身舒适,气血流通,心神得养,筋骨健壮的目的)。 ­
站桩的几个阶段   ­
一个是适应阶段,就是指身体从不适应桩功的姿势到适应桩功的炼法,这个阶段基本上就是锻炼的疲劳期; ­
一个是上架阶段,这个阶段身体已经能够体会出部会功感,有了简单的炼功反应和气感,身体逐渐走向健康; ­
一个是返生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身体从新再调整,感觉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不但没有了进展,反而倒退了,而且还会出现一些有病的反应; ­
一个是真正浑元阶段,这个阶段里,身体没有了疲劳,气机没有了滞涩,感觉不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炼功是全效的,综合的进展。 ­
一个是功修阶段,这个阶段里,在真正的浑元状态下的气.力,可以人为的做出一些现象,用来辅助炼功。 ­
站桩是丹田气由空而实而虚进行转化的。­
三体式因站的标准不同,站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后脚尖至前脚跟一跪距离,臀肩脚后跟与一垂面相切为标准姿 势或称三体势的临界状态,此势难度教大,单腿支撑突破10分已十分困难。 凡称某某功夫深,站三体式桩以时辰记,多为溢美传闻,不足为信。如果是浑圆桩尚可信也。 虽然时间是衡量三体势功夫一项指标,但不可强站,关键是要明白三体式的内在机理。三体式站的时间长短,首先取决于姿势的选择,姿势难易取决三个因素­
1、前后脚之间的距离­
2、姿势的高低;­
3、重心的位置。­
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后腿的持重大小。难度小的姿势容易入静和调息,时间有与浑圆桩相提并论的可能性。标准单重三体式难度较大,加上规矩要领约束,初练者来说时间少长,还谈不上入静的问题,就气息难调,腿部颤抖,以致全身开始发僵。假设站桩人规矩要领完全掌握,调息已经完成,可以放松身体,气沉入丹田,五脏归位,按标准单重三体式站桩〔排除微调和腿部颤抖〕保持姿势一动不动,单腿支撑突破十分钟是一大关。站桩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体会,练者需细细揣摩,功夫越深体会越细微,如果方法得当〔得心法〕,以松顺静虚空求之自然可以达到到实与虚的转化。­
关于站桩,我们也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虽然笔者注重站桩〕,站桩不是形意出内劲的唯一途径。河北派形意也有不强调站桩,只是通过特定的定步劈拳训练而产生内劲的,其中不乏功夫出色的同道。 从这点上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以形导气和训练劲力的传导途径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形意三体式为合的定势,形意拳的修炼轨迹以最直接的方式由合到合,这是形意拳有别于其他拳种的显著特征。站桩从功夫的修炼角度主要有以下作用:­
1、固势〔姿势按规矩要领固定,势固而形整,气沉而生根〕;­
2、积气练气〔聚集能量,生化能量而使气脉运转〕;­
3、出劲〔内劲〕;­
4、腾势〔能量激活而升腾,练气化神,神足而腾〕。三体势站桩是行拳技击基础功夫,与修练定力无直接关系。形意讲的内外三合主要是在运动中体现的。站桩要从放松入手,在解决顺〔顺而能通〕的问题后,才能谈到静的问题。­
从三体式的修炼,我们可以延伸至形意拳讲的明暗化的问题,因为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础,三体式是合的定势,因此最先表现出的是合的状态,这种合的显著状态就是所谓的明劲,和训练时采用“刚”的方式是两个概念,是不同层次的问题,“刚劲”不能等同于明劲。暗劲也是修炼的一种状态,是内劲能量级的提高,而出现的一种状态,穿透力是暗劲的特征之一。外在表现比明劲内敛隐蔽,故称之为暗。“柔劲”不能等同于暗劲。同样化劲是修炼的一种高级状态。­
山西形意拳大师杨永蔚遗留的拳谱中有这样一句话:“练太极拳得求形意劲;练形意拳得求太极劲”。过去这段话在山西形意门中属绝密级语言,怕传出去被人琢磨 ,研究。至于怎样练太极劲,能学到的更是寥寥无几。那么为何要求太极劲呢?搏击中形势千变万化,近距离贴身现象屡见不鲜。如何制胜呢?运用太极拳沾连粘随控制对方,发力击打,可以巧取胜,以柔克刚。可见沾连粘随破紧贴击而打之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特点。  ­
形意拳中虽有14种打法(头打,肩打,肘打,手打,胯打,膝打,足打 ,尾闾打等等),但都是硬打硬要,强攻直取,没有太极拳以巧取拙,节省体力的打法,这无疑需要借鉴太极拳的“劲”。 ­
  从字面上,有人可能以为练太极拳就解决问题了,其实不然,“太极十年不出门”,若如此,就失去“形意一年打死人”的风格。­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567.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