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道的感悟与思考(正文)

太极拳道的感悟与思考

2011-03-17
核心提示:练习太极拳以来,身体自感觉有诸多变化,如气血通畅了,腰腿关节轻松灵活,反应敏捷了等。欣喜之余促使我不断思考,心起这些体会...
  
练习太极拳以来,身体自感觉有诸多变化,如气血通畅了,腰腿关节轻松灵活,反应敏捷了等。欣喜之余促使我不断思考,心起这些体会均属遵照太极拳的练习要领,是坚持拳架训练的结果。遂将一些粗浅感悟记述出来。
太极拳习练的基本要求是:松、圆、匀、和。
松:就是在习练过程要使全身尽量放松。除了身体的支撑点外,其他部分都不要用力,即所谓“松要全身松,紧要一丝紧”。
人身运动的力道,是靠肌肉的伸缩而发生的。只有提高肌肉的弹力,才能提高运动质量。在一定肌肉力量的情况下,只有使肌肉处于放松的状态,才会尽可能爆发出更大的力量。因为只有肌肉在松弛状态下,一是收缩尺度最长了弹力最大;二是反应最灵敏运动速度更快。
 人在运动时肌肉越紧张,肢体就会越僵硬,这就又必然会限制肢体地灵活性,运动肢体的姿态转换就会相对迟滞,对自由运动的支体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只有放松各运动肌肉群,减少其张力,增加自由度,才能提高身体组织的反激能力,改造运动质量,同时保护身体避免损伤。
人处于放松的自然状态时,血管等循环系统受到肌肉的压力会减小,其通路必然更加顺畅,能达成有氧运动的最佳效果。
长时间坚持张弛有序的锻炼,会刺激运动神经保持兴奋,从而抑制大脑其他思维活动,达到神闲气静,愉悦心理。
圆:太极拳是圆圈运动,即支体运动的轨迹呈连续的圆。圆是一种最原始有最佳的运动形式。
宏观世界宇宙天体运动,微观世界的粒子运动,都遵循着圆形的运动轨迹。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现在的宇宙天体是大爆炸后的尘埃物质聚集而成的。但如果尘埃物质都呈放射性直线运动,就像炸弹碎片一样,那就永远不会聚集在一起,而宇宙爆炸物则是呈圆形旋转运动,其过程中就出现一个个漩涡状,这种漩涡运动才为物质聚集提供了能量条件。就如水盆里沉积的散沙成圆圈状搅动水运动,沙就会聚集起来。如果呈直线或折线搅动,沙就永远不会聚集起来。这就说明,圆圈运动会产生漩涡,才能聚集能量物质。太极拳的圆圈运动正是符合这种基本运动规律,所以,我想太极拳运动也会有聚集能量的作用。
圆形运动必然会产生离心力,而离心力又会使人体的的能量物质随运动灌注到肢体的最远端,使之全身能量充盈。这样在你运动肢体所占据的空间都会有能来能来能量存在,从而形成能量场。所谓听劲,我以为就是自身的能来能量场被对手扰动而起的微波效应。
圆形运动过程中,其运动轨迹的每一个点都在改变着运动的方向,使对方很难找到对抗点。而两力相遇时一般不会形成交点,而是形成切点,对方大部分力只能相擦而过以至落空。这个即为化劲。这样和人交手时,不容易遭受重力打击,而对方的力却能加速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向,这个加速度变化似为借力。
匀:任何物体作匀速运动时最节省能量的。因为只有匀速运动才能充分利用惯性作用,阻力小。
按照物理学的理论,匀速运动物体可视为相对静止状态。它相对于变速运动,可避免不稳定力的冲击和震荡,其生物电及场能保持稳定,精神、气血保持平和,才能达到应变自如的最佳状态。
能量运动都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的,如声波、光波、电磁波等。它们都是依一定的波形作匀速运动。现代电子侦测技术和生物的回声定位法,都是利用了这种能量波的特征。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传导是以生物电讯号实现的。要想保证生物电讯号的准确稳定,就需要保持作功的均衡稳定。只有匀速运动才能避免生物电产生歧波和杂波。运动员情绪不稳定成绩不好的原因,就是情绪影响电讯号不稳和杂念产生的杂波干扰。
太极拳强调动作的匀,能保持生物电的稳定,避免杂波干扰,减少做无用功的消耗。
和:即支体、意念,气息的统合。
太极拳的攻防,在于调动能量集于点而瞬间而发。这种能量的瞬集聚和发放,是需要全身高度协调一致才能做到。
要全身高度协调一致,就必须作到心无旁鹜、身无旁负,身、手腿,意、气、神能够和合化一。只有和心和力,身心专一,本能运化才能达到极致。
专一排它性,可使人不受外影响,神情入静,会有身心兼修的效果。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389.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