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练太极拳要(正文)

练太极拳要

2008-05-29
核心提示:太极拳一般是采用腹式深呼吸的,因此胸部采用“含胸”的方式,是为了在不增加呼吸频率情况下来加强呼吸的强度和深度,借以减轻运...
  

太极拳一般是采用腹式深呼吸的,因此胸部采用“含胸”的方式,是为了在不增加呼吸频率情况下来加强呼吸的强度和深度,借以减轻运动中气喘的现象。它跟采用胸式呼吸的运动项目的挺胸方式正好相反。含胸不同于凹胸的紧张内收,含胸是胸部要有宽舒的感觉。含胸在健身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它在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合、两胁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径放长,使横膈有下降舒展的机会。含胸不是随着动作的变化而变动的,是固定的。一般都是胸部平正,不凹,不凸的,可以很自然地形成横膈式深呼吸。同时由于横膈的张缩,使腹腔和肝脏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作用,对输送血液和促进肝脏机能活动很有帮助。由于胸肌上下左右地旋转活动,使含胸在技击上.起了重要作用,凡是要运用化劲(即走劲)的手法都离不开含胸的辅助。所以《拳论》说:“两膊相系”,“紧要全在胸中腰问运化”。含胸即是胸部的“蓄势”。

练拳功力加深后,以身领手,以手领身,顺势转圈,“胸亦随手转圈”,这时胸肌不但起到伸缩的作用,而且起到上下左右弧形旋动的作用,健身和技击的作用也就更大了。

初学拳时,大多数人都不习惯于含胸,只有把挺胸的念头完全打消,慢慢地在坐身的动作里微微含胸来适应动作的需要,日久自然会越含越充分。不善于运用含胸的,容易形成凹胸、驼背的病态姿势,这是应该注意避免的。对胸前的两根锁骨,要用全神贯注来固定它,加上“护脑”(即在胸肌松沉而外往前合,肋骨节节松沉情况下)的姿势,上身身法就正而不散,身有主宰。胸的虚实管两手,胸微内含,两锁骨微松沉,运动时左右胸肌交替变换虚实,就能够正确有效地发挥“上下两膊相系”的攻防作用。

“含胸”和“拔背”是联在一起的,能含胸就能拔背。含胸是胸部中正自然,不凹不凸,两肩骨节微向前提,随着动作的变化,胸肌做左右弧形下沉。拔背是当胸略内含时,背部肌肉往下松沉,而两肩中间的脊骨似乎有鼓起上提、不是向后拉之意(特别是颈下脊椎第三根骨节)。

含胸的作用是为了有利于化劲,而拔背的作用则是为了有利于卷劲和放劲,所以它们在技击上是蓄发相变的关系。“力由脊发”,“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都说明拔背在卷劲和放劲时的主要作用。

拔背活动幅度小,最多不超过30度。活动脊柱的胸椎,能够做到从前弓形转向后弓形的调剂活动,使脊髓神经获得良好的锻炼。其次,是在运动时能使肩背部分的肌肉得到更多的舒展,脊椎骨有力和富于弹性。其好处有四点:

(1)  起着支持和调节体重的作用。

(2) 在主宰于腰的前提下同腰部联合起来带动四肢运动,使全身“一动无有不动”。

(3) 维持姿势和动作的正确性以及中正不偏。

(4) 在发劲技巧上同腰部联合起来能起发动机的作用,使内劲起于脚跟,通于脊背,形于手指,因此说“力由脊发”,“腰脊为第一主宰”。经络学说的督脉下起自骶骨尾部中央尾骨末端长强穴,沿督脉上行至颈部背面的大椎穴,而腧穴也都在背部,腧穴是人身气血的总汇,脏腑经气都由输穴而相互贯通。太极拳重视脊背的锻炼,可以起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开通闭塞的作用,从而达到阴平阳秘(阴平指体质适宜,阳秘指官能相称,即阴阳对立,互用并存的阴阳相对平衡),对机体消化机能、吸收机能和物质代谢等,都有显著良好作用。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1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