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心经(3)(正文)

太极拳心经(3)

2011-01-11   王志远
核心提示:太极拳心经——从一则谜语所想到的太极拳境界王志远  二目无光。此太极拳眼光之“回光返照”也。   眼为七窍之一,光明视见。...
  
 
太极拳心经
 
——从一则谜语所想到的太极拳境界
 
王志远
 
  二目无光。此太极拳眼光之“回光返照”也。
   
  眼为七窍之一,光明视见。纳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细,悉云霄之高,尽清泉之深,皆光明之所及也。故眼为见性,能察万物,现心灵之性,有不可思议之妙。故修炼太极不可不注意眼法。
   
  由于太极拳是储蓄而不是消耗,是积累收入而不是无妄支出的拳学,行拳走架要求神定自若,守中气,绝杂念,蓄眼神,凝耳韵,也就是精神内敛。所以练拳行功须以养性定心,聚气敛神为主。若心不安,则性扰之;气不聚,则神散之。心性不相衔,则四体百骸无不尽乱;神气不相接,则千经百脉莫不尽闭,虽依势作法而法无效焉。这正是内家与外家的根本区别之处。所以太极拳行功时绝不强行聚神于目,无端的、强制的双目圆瞪、炯炯有神、威光烁烁、精光四射,只能伤神、耗血、劳肝,于养神、养气、养生不利。所以太极拳主张慎守而内,周闭而外,内以安心,外以安目,纯白天性,抱神以静,目勿虎视而常微内含,常内七而外三,七内藏以颐养神气,矫养气质使不俗,三以外用,余光所及能顾盼左右前后已足矣,莫使有多余之耗损。吴筠《心目论》亦曰:“人之所生者神,所托者形”又曰:“动神者心,乱心者目,失真离本,莫甚于兹。”故太极拳运使有“抑之于眼以留目,含其光明使归于心”的以眼制心的行功心法。即“回光返照”定(静)心法。“回光返照”又名“内照返观”,或称“观自在”。光即目光,含光默默,敛光向内,即是回光。绝诺念之纷,存中道之想,渐至入静,是名曰守;一志凝神,专主于敬,洗心滌虑,平心静气,以神守中,谓之返照。《吕祖师先天虚无太一金华宗旨》曰:“故回光,即所以炼魂,即所以得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断识。古人出世法,炼尽阴滓以返纯乾,不过消魄全魂耳。回光者,消阴制魄之诀也,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也。只守此法,自然精足,神火发生,意土凝定,而圣胎可结也。”太极之圣胎即“专气致柔能婴儿”之婴儿。功至此境界,本心清静,气质已变,质变同神,炼神入微,天心同启(天心从幽冥之中开启),天目已开,肉眼内视,神光内莹,自然“二目无光”。此无光指在外,而内晶莹也。所以太极功高之人,由于徜徉于中和之道的人生境界之中,所以大多会古通今,书剑襟怀,儒雅清秀,清雄绝俗,鼓翮清尘,风驷云轩,锐气内敛,刚猛尽收,似有仙风道骨;眉目间绝无凶暴游离浮露之相,目光决不威猛狞厉,而是天性纯白,“方瞳正碧”(神仙家传说,有仙风道骨之人,双瞳成方,目光清澈,碧光隐隐),柔静澄明,“一点灵光吊在眉”,隐隐若有红光,神光内莹,犹如明月清潭。     (待续)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上一篇: 太极拳心经(2)
    下一篇: 太极拳心经(4)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02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