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刚易柔难(正文)

刚易柔难

2010-11-11   少林与太极   罗永平
核心提示:  《太极拳用说》是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11篇论文中的一篇。   拳以致用,用者,运用也,即太极拳的运用。 太极拳在技击搏...
  


 

  《太极拳用说》是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11篇论文中的一篇。
   

  拳以致用,“用”者,运用也,即太极拳的运用。    太极拳在技击搏斗中怎么运用?简而言之,以柔克刚、以刚克柔是也。这是我们对太极拳运用的基本概念和认识。
   

  “以柔克刚、以刚克柔”皆常理。
   

  “如两人交手,敌以柔来着,属阴,阴当以阳克之,属水,水当以火克之”。反之亦然。这是一般的常理,也是五行生克的常理。所以,陈鑫说:“五行生克,无处不有,无时不然……人所易知者也。”
   

  但,陈鑫话锋一转——“独至于拳则不然”。哦,拳不尽然?难道以柔克刚、以刚克柔的常理对于太极拳不适用?看了下文笔者才知道,这个道理对于太极拳不是不适用,只是这样的表述不全面、不完善。
   

  正确的表述为“纯是经中寓权,权不离经”。这是比喻说法,应理解为刚中寓柔、柔不离刚,也就是不能纯柔,也不能纯刚,要刚柔相济。
   

  陈鑫剖析说:“彼以柔来着,是先以柔精听(忖也)我如何答应,而后乘机击我。我以刚应,是我正中其谋,愚莫甚也!”敌方以柔法向我进攻,如果我见对方柔来即以刚劲相应对,对方正好以刚克柔正中下怀,我必被对方攻击而败。如此一未我真是太愚蠢了!
   

  那应该如何应对?陈鑫说:“彼以柔法听我(以胳膊听,非以耳听),我以柔法听彼。”这是接手的关键。对方柔法进攻,我千万不能以刚劲应对,而要以柔法应对。敌柔我也柔,方是用法诀窍。
   

  进一步,柔法接手后,只能在我的圈内运动,不能出圈外;如若对方引我进入,我也只能在圈边停止,不能再进入,再进入就要失势。这就是陈鑫说的“拳各有界,彼引我进,我只可至吾界边,不可再进,再进则失势”的道理。
   

  你也许会说,如果到此为止那还怎么搏斗呢?不是有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吗,你不进入对方境地怎么能将对方击败呢?还是陈鑫说得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以天生大勇论之,非为常人说法也。即为大勇,亦为涉险”。太极拳的运用不是逞一时大勇,一逞大勇也多半会使自己陷入险境。
   

  如此该如何处置?陈鑫道:“如彼引吾前进,未出吾界即变为刚,是彼惧我而变柔为刚,是不如我者也,我当以柔克之。”还没出我圈界对方就变柔为刚,这是对方惧怕我,是技不如我,我当以柔使其落空而击之。这就是“半途之中,生此变态,我仍是以柔道之引进,落空者击之”的道理。这是其一。
   

  其二,“如彼引我以至吾界,是时正宜窥彼之机势,视彼之形色,度彼之魄力。如有机可乘,吾即以柔者忽变而为刚击之。此之谓以刚克柔,以火克木。如彼中途未变其柔,交界之际强为支架,亦宜击之”。
   

  其三,如果对方中途并没有变化,“引我至界,无隙可乘,彼之柔精如故,是劲敌也,对手也”!这可要注意,遇到劲敌了我怎么办?“吾当退守看吾门户”,不可贸然再进。两柔相遇,智者先退守而静观其变。
   

  其四,退守时仍要以柔法不可使刚劲,“先时我以柔进听之者,至此吾仍柔道听之,渐转而退,仍以柔道引之使进。彼若不进,是智者也”。我以柔法引对方进我,如果对方不进来,说明他很聪明、是高手。“彼若因吾引而遂进,误以我怯,冒冒然或以柔未,或中途忽以柔变为刚来,我当稍底其手,徐徐引之使进,且令其不得不进”。这时对方已经失势或不得势了,“彼之力尽矣,彼之智穷矣,彼之生机更迫促矣”。这似乎就是武禹襄“覆、盖、对、吞”四字秘诀中的“吞”字诀,将对方引进“吞”下以后,那还不是要怎么打就怎么打,)“是时,我之柔者,忽变而为刚,并不费多力,一转即克之矣!”潇洒痛快,酣畅淋漓。

 

[NextPage]

   

  话虽这么说,可有人要问:对方被引进我圈内失势时,如果抽身收回或再进一步,不就解脱或者取胜了吗?岂不知“然当是时,悔之不及,进不敢进,进亦败:退不敢退,退亦败。即不进不退,亦至于败”。对方不是不想抽身收回或再进一步,实在是进退维谷,败也得败,不败也得败,犹如“士卒疲弊,轻重皆空,惟束手受缚,降服而已矣,何能为哉”,哪里还有战斗能力!陈鑫总结性地说:“击人之妙,全在于此!”
   

  在太极拳运用方面,能讲解得这么详细,分析得这么透彻,唯陈鑫是也。更可贵的是,他还结合中国传统辩证思维之一的“五行生克”学说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此之谓以柔克刚,以火克水,仍是五行生克之道也”。五行生克结合太极拳运用,陈鑫讲得很有妙趣。
   

  水,外阴而内p日,也就是外柔内刚;火,外阳而内阴,也就是外刚内柔。水火有形而无质。金,有形有质,阴类木,有形有质,阳类i土,有形有质,阴类。对方以柔法进来,忽然变为刚劲,“是水之所生木也,即水中之阳性,因滋以成质者也。水与木本自一串,故柔变刚最易”。
   

  五行生克对应人体五脏,火属心,土属脾,水属肾,木属肝,金属肺。“天下能克木者惟金。金与火皆阴类也,所言以刚克柔者,是以火克水,以金克木也”。此话乍一看不好理解,陈鑫说:以外表观之,火,性激烈,金,质坚硬。人一发火,怒气就发泄在外。这脾气一动,人的肝与肾无不一起俱动,也就是木、水俱动。所以,“虽日以刚克柔,其原实是以柔克刚。盖彼先柔而后刚,我是柔中寓刚,内文明而外柔顺,故克之”。彼以柔进,表面上我金、火以应,其实我水、木也俱动,是外刚内柔、柔中寓刚。妙哉妙哉!
   

  如果对方以刚而进,那就容易对付多了。陈鑫道:“如人来击我,其势甚猛,我则不与之硬顶,将肱与身与步一顺,身卸下步,手落彼之旁面,让过彼之风头,彼之锐气直往前冲,不顾左右,且彼先前之气力陡然转之左右甚不容易,我则从旁击之。以我之顺力,击彼之横而无力,易平不易,)”对方刚而进攻,我则柔而克之,甚是容易。陈鑫由此得出结论:“吾故曰:克刚易,克柔难!”
   

  笔者以为,陈鑫这篇文章讲解了太极拳在技击运用中应对敌方的四种状况,尤其要以柔接柔、以柔对柔,指出了外柔内刚、外刚内柔、刚柔相济的巧妙,论述了五行生克学说于太极拳技击中的运用,重点阐述了五行生克之太极拳技击运用思维,总结了太极拳应对敌手“克刚易,克柔难”的道理,告诫太极拳修炼者要在“克柔”上下工夫。仔细阅读和琢磨《太极拳用说》,笔者对太极拳运用和理论结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层次的升华。
   

  附:《太极拳用说》原文
   

 

  五行生克,无时不有,无时不然。如两人交手,敌以柔来者,属阴,阴当以柔克之;属水,水当以火克之。此当然之理。
   

 

  势也,人所易知者也。独至于拳则不然,运用纯是经中寓权,权不离经。何言乎尔?彼以柔来者,是先以柔精听(忖也)我如何答应,而后乘机击我。我以刚应,是我正中其谋,愚莫甚也!问该如何答应?彼以柔法听我(以胳膊听我,非以耳听),我以柔法听彼。拳各有界,彼引我进,我只可至吾界边,不可再进,再进则失势。
   

  如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以天生大勇论之,非为常人说法也。即为大勇,亦为涉险。问该如何处置?如彼引吾前进,未出吾界即变为刚,是彼惧我而变柔为刚,是不如我者也,我当以柔克之。半途之中,生此变态,我仍是以柔道之引进,落空音击之。如彼引我以至吾界.是时正宜窥彼之机势,视彼之形色,度彼之魄力。如有机可乘,吾即以柔者忽变而为刚击之。此之谓以刚克柔,以火克木。如彼中途未变其柔,交界之际强为支架,亦宜击之。
   

  如彼引我至界,无隙可乘,彼之柔精如故,是劲敌也,对手也。不可与之相持,吾当退守看吾门户。先时我以柔进听之者,至此吾仍柔道听之,渐转而退,仍以柔道引之使进。彼若不进,是智者也。彼若因吾引而遂进,误以我怯,冒冒然或以柔来,或中途忽以柔变为刚来,我但稍底其手,徐徐引之使进,且令其不得不进。至不得势之时,彼之力尽矣,彼之智穷矣,彼之生机更迫促矣。是时,我之柔者,忽变而为刚,并不费多力,一转即克之。
   

  是时,彼岂不知孤军深入,难以取胜?然当是时,悔之不及,进不敢进,进亦败;退不敢退,退亦败。即不进不退,亦至于败。盖如士卒疲弊,轻重皆空,惟束手受缚,降服而已矣,何能为哉!
   

  击人之妙,全在于此。此之谓以柔克刚,以火克木。仍是五行生克之道也。
   

  天一生水。水外阴而内阳,外柔而内刚,属肾。其以柔进,如水之坡流,旋绕不先,尚其力,用其智也。地二生火。火外阳而内阴,外刚而内柔,在人属心。水火有形而无质。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则有形有质矣。天五生土,水火势均者不相下。
   

  言以胜水者,以火之多于者言之耳。彼以柔进,忽变而为刚者.是水之所生之木也。木,阳质也。即水中之阳性,因滋以成质者也。水与木本自一串,故柔变刚最易,以其形与质皆属阳也。
   

  上言以火克木,盖以火能生土,土能生金。火外明而内暗,阴性也。金,阴所成之质也。木在人属肝,金在人属肺。天下能克木者惟金。金与火皆阴类也。所言以刚克柔者,是以火克水,以金克木也。
   

  是以其外者言之。火性激烈,金质坚硬,心火一起,脾气动也。怒气发泄于外,有声可听,金为之也。脾气动,则我之肝与肾无不与之俱动。虽言以刚克柔,其原实是以柔克刚。盖彼先柔而后刚,我是柔中寓刚,内文明而外柔顺,故克之。
   

  若彼先以刚来,则制之由觉易,何言之?如人来击我,其势甚猛,我则不与之硬顶,将肱与身与步一顺,身卸下步,手落彼之旁面,让过彼之风头;彼之锐气直往前冲,不顾左右,且彼先前之力陡然转至左右甚不容易,我则从旁击之。以我之顺利,击彼之横而无力,易乎不易?
   

  吾故曰:克刚易,克柔难!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772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