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养生内外动静功之辨识
一、内功外功浅探
中国古代以人体精、气、神为修炼对象的养生之道有吐纳、导引、静坐、内丹术等。东汉以前,很多文人、武士都修静养,行站坐卧皆可用功,成为较为普遍的健身术。
两千多年前相传至今的《内经》一书,其中素问一篇说养生,原文讲:“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并和《灵枢》互佐,其主要内容是养静。《内经》说的“有机体是消息”,把人体看作是与外界不断进行质能交换的系统。人体系统靠气的升降出入来维持平衡。“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这种见解与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不谋而合。
古人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认识到人的身与心是一个整体,并形成了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形体是人生命活动的基础,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气则是生命信息的载体,它充盈周身,把形和神结合为一个整体。表现在功法上,就是所谓身心并重、性命兼修的养心炼形法。传统医学的”经络论”和“气化论”是武功的两个理论支柱,健身养生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调身、调息、调神的自我修炼,使经络畅通、气血平和,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现代汉语词典把“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武术或气功”称为内功,把“锻炼筋、骨、皮的武术”称为外功。先秦《管子》书中,将各家内功称作“心术”,这个名称突出了心神在炼功中的作用。
少林拳派把专练刚劲的功法称为外功,把专练柔劲的功法称为内功。“易筋经、洗髓经”等功法,使人的精神、形体和气息有效地结合起来,经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认真锻炼,从而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全身得到充分的调理,进而达到强身壮体、提高武功、防病治病、抵御早衰、延年益寿的目的。
养生功夫和一般体育运动不同,和西方体育思想不同,是把锻炼和休息统一起来,在锻炼中休息,又在休息中锻炼的运动方法。
练拳需要养生,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单纯养生功,是健武一体之学。内功修炼,从武的角度讲,要融于拳,还要融于工作生活中。无论内功外功,都不可能离形而为之,形是载体,功是基础,招势为用,功无招势无以为用,招势无功招势皆空,全面的武功乃是内外合一的功夫,正所谓“内外合一、鬼神难欺”。内功、外功修炼成功与否,关键是方法要正确、科学,要掌握恰当适度。凡事皆有度,就是不要超过度的范围,恰到好处,由低到高、分层递进。
从中国传统文化太极阴阳学说或从现代哲学对立统一的角度,可以把武功分为内功、外功,由于多种特性相联系,孤立的、割裂地认识内功、外功显然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辨证地体认,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内功与外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互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没有内功就无所谓外功,反之没有外功也就无所谓内功,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习武者要进而追求内功与外功辩证统一的奥妙,把握内功与外功之间的妙境。不经过内功的途径难得外功之精巧,不经过外功的修炼而难得内功虚无之奥妙;内功与外功交互为用,相互转化、相互融合。依具体情况而言,内功与外功可以达到相同目的,也可以达到不同的目标。内功可以达到外功达不到的效应,外功也可以达到内功达不到的效果,武林前辈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内功与外功的奥妙。
[NextPage]
二、动静相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我们可以看到诸家功夫修炼约分为主动和主静两大流派,二者各有侧重,各有理论和方法的支持,并且指导人们取得卓越的成就。两种流派、两种不同的形式,都不同程度地实现维护健康,达到养生的目的,是二者不同的作用原理所实现的。二者形式、出发点有所不同、甚至相反,但是落脚点却是相同的。
1、动与静的作用和关系
动静两流派所追求的目的相同,即维护人体的健康,实现人们追求长寿、幸福、康宁的目的。并且动静两流派所推崇的方法,正确运用都能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不同点在于两流派表现形式、方法相反,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原理不相同。有拳家说动是肢体的运动、形态的运动,主要是保持和挖掘身体机能的蕴藏潜力,使潜质和能力得到提高,其实动离不开静,仍然在动中求静。有拳家说静是神静、静养,可以使机能得以持久延续、长久不衰,其实静离不开动,仍然在静中求动。经过实践得知,练功不可一味静坐;必须辅以动功,以舒筋活络,调和阴阳。静坐功夫本身仅是外形不动,炼的是静极而生的、内在的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动静并不矛盾,都是必然的。在中华武术诸多拳种中,都要求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相济,进而追求动静如一。
2、动养的特点和机理
从人体生理学角度看,从当代人之现代语境来说,任何人机体器官的机能都没有完全表现出来,都有自然惰性,这些机能潜力并不能在自然状态下完全表现出来,然而可以通过适当、科学的方法把其应该具有的能力完全挖掘、发挥出来。科学地“动”可以开发人体各组织器官和机能的潜力,使各器官机能得到最大限度提高。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脏泵血功能,使每搏输出量增加,还可以使呼吸深度增加;运动可以增强运动系统的能力,强健肌肉、强壮筋骨、灵活关节、增加骨量贮备、减缓骨矿物质丢失、预防骨质疏松;运动还可以增强神经系统的活力,提高中枢神经的灵活性,提高神经系统的适应能力。同时,动的养生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加强机体新陈代谢,使机体处于良好的自然更新状态,机体得到良好的维护,保持功能旺盛,富有生机。运动还可以消耗过多的脂肪,保持正常的身体成分,减少患各种与肥胖等有关疾病的危险。
3、静养的特点和机理
静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心的静,二是行为、生活上的静。不仅要用合适的静功来修养生息,而且要能在生活中保持清静淡泊的情态,时时、事事、处处示静,追求达到安静、平静、宁静、虚静、定静、真静、灵静的静境,以至于达到静的最高境界——清静,老子曰:“清静,为天下正。”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六欲各有其度,过之与不及,都对人身的健康有极大的影响。
静不仅是以静为锻炼的手段,而且要追求生活、行为上的静态。保持良好的情绪,没有大的波动,不生气、不狂喜等。不仅是外在形式上的静,更有内心深处的静。淡泊名利、乐观豁达、能舍能得,处事平和,保持一颗平常心。乐观自信、知足常乐、宽以待人等都是达静的体现。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争强好胜、易怒等都可引起血压升高、儿茶酚胺升高、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免疫力下降,不利于身体健康。长此以往,会为心血管疾病埋下危险韵种子。
[NextPage]
4、动静相宜可以更好的实现健康
朱熹习静有体会:“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王阳明习静体会有:“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偏于静的内功,其动为“静中动”;偏于动的外功,其静为“动中静”。动静的合适与否,对人体的阴阳影响很大。“阴生于静,阳生于动”,对练功者来说,阴盛阳虚的人,应该侧重于多练动功;阳盛阴虚的人,则应该侧重于多练静功。这是初级层次的道理。若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以发现“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阴阳变化关系。《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阴阳应象大论》引邵子注释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故阴阳之理,极则变生。”阴阳变生之理对辩证施功非常重要,练功必须动静适中、阴阳无伤,才能得其效益。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二者相济才能平衡发展。习练武功也应遵从这样的道理,必须动静结合,才有利于健康的维护,才能更好地提高水平。动和静,二者各有所重,但又殊途同归,都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人的生命极限,二者完美的结合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让人健康长寿。
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从运动的角度讲,要有适度的运动,以增强机体各器官的机能,发掘其本身具有的,却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的潜力;从修养生息的角度来讲,又应该适度的静,以保持机体生理机能的功能。机体器官都有各自的使用寿命,如不加以克制地超负荷工作,则使其过早衰退。通过适度的静养,则可以使各器官机能得到“贮备”。用进废退,不运动不以发挥全力,不静养不以持久。任何物质都有其寿命的长短,都有其合适的生存条件,在最合理的条件下,才能保持其最长的寿命,人也亦然。
要动静相宜,通过运动形式把机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再应用静的方式,让开发出来的机能得以节流,使用更长久的时问,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动”以开发器官机能的潜能、“静”以节省机能的典型例子是“心力贮备”。适当锻练的“动”使心脏泵血功能得到提高,心输出量增加,心肌力量增强;而在静养时,心率又相对减缓,产生贮备效果。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不运动的人是无法想象的,而一个不科学的运动,且没有科学养生观的人,是不可能保持健康的身体并延年益寿的。从功夫的某个层次讲,动主要是形动,静主要是神静,动以开发潜能,让身体机能得到最大的提高,静以细水长流保持机能。在“内功”与“外功”修炼中,动和静二者有机结合,恰到好处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养生最贵中和,天下唯中和之气最能长久不败,养生学的境界,就是中和的境界。
我们在实践中,每一次练功都是在寻求内功与外功的结合运用,提高自己对内功与外功的运用能力,内功与外功相互转换运用或同时并行使用。在练功养生实践过程中,努力达到“动而不动、静而不静、动静同源、动静合一、动静二相皆不着”的妙境。
要在内功与外功修炼中成为出类拔萃者,修成上乘武技,还要重视并切实地进行心性修养,心性修养在诸多拳种中被视作“高级阶段的内功”。武林前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毕生心血的结晶之言:“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以出世之心入世,以八世之心出世”;“以对己之心待客,以待客之心对己”;“武者无刀兵气,书生无寒酸气,女子无脂粉气,僧人无香火气,便是世上不可少之人”;“极缓慢然后极迅猛,极柔软然后极坚刚”;“静若处子,动似脱兔.柔若无骨,炸似惊雷”等。反复揣摩这些影响深远的古言,心性修养定能受益匪浅。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攻防进退中,在动静缓急中,在刚柔虚实中,在阴阳隐显中,外练神风铁骨,内养浩然正气,至柔至刚,至阴至阳,静则于人无扰,动则摧枯拉朽,内修外练逐步升华自己的功夫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