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探密
近来,“中和”一词已成为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本人不揣浅陋,想就这个命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抛引玉而已,不妥之处,请高明指正。
一、“中和”的前世
“中和”原本儒家的伦理思想。指不偏不倚,不乖戾。儒家认为喜怒哀乐等情感未发时叫“中”;若情感发出来,但没有偏颇,很中肯,叫“和“。如果人的道德修养能达到中和,就进入一种和谐的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天下的最大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法则。达到了中和,天地万物就各安其位,协调相处,万物也就发育生长。“中和”为修身、治国的根本大道。
道教根据《老子》“冲气以为和”释“中和”为“元气”。《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说:“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此三气合并为太和,太和即出太平之气。故说:“断绝此三气,一气绝不达,太和不至,太平不出。阴阳者,要在中和。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和调,王治太平。”即是说和三气即调阴阳,阴阳调即致太半。
《太平经钞》癸部有《令人寿治平法》云:“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其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之于气,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总结出“爱气尊神重精”的养生原则,在当时是首创,是很有价值的,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NextPage]
二、“中和”的内涵
清朝乾隆年间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宗明义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详细论述了太极拳的精微奥妙。文中虽无“中和”二字,但其含义却在其中矣,因为太极即中和。
陈式太极大师陈鑫《太极拳推原解》:“理精法密,条理缕析。放之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变化犹龙,人莫能测,运用于心,此是真诀。”文中已提到了“中和元气”。
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创造者孙禄堂,全面继承并发展了太极拳的理论,明确提出了“中和”说。1919年他在《<太极拳学>自序》中论述张三丰根据《易》理创太极拳术后说:“太极拳术起点腹内中和之气,太极是也。“1932年又在《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中说:“(太极拳)练之至善处,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极未动时,为未发之和。极已动时,为已发之中。所以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国术周刊》第85期)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和即太极。那么,太极究竟指什么呢?孙禄堂在《太极拳之名称》中又说“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孙禄堂著、孙剑云编,《孙禄堂武学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第180页)“中”为体,“和”为用。无体则无用,无“中”则无“和”,无“和”则无“中”,“中”与“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太极”和“一气”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一气”是指什么?“一气”,又叫“气”“元气”“精气”“太素之气”“中和之气”等,名异而实同。其本义,一指天空流动洋溢的云气,一指生物吸吸之气。《老子》用“冲气”说明万物的变化,孔夫子用“血气”说明人的修养。到了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开始以“气”作为万物的本源,出现了“元气”自然论、“元气”一元论。例如《枢言》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也。”至于上文提到的《太平经钞》中的“三气共一”说,更说明“气”不仅是万物的本原和本质,而且具有精神属性,是主客体的统一。
孙禄堂对中和之气也有具体的描述:“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之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国术周刊》第85期)
由此可见,中和之气就是元气,而这种元气是真阳之气。
从现代科学来理解“气”,一是指呼吸之气(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是指水谷之气,这种气是从食物中获得能量的,三是肾气,也就是精气,这种气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之气。概括起来说,这个气是指,受于父母的先天之气(肾气)和后天的呼吸之气及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气有机结合而成的“元气”。这三种气是可以互补的真阳之气。
有了这元气,人体才能有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功能,“正常的功能”也能促进“气”的发展。所以我们说“气”与“正常功能”是互为因果的。
[NextPage]
三、致中和的必经之路
怎样致中和?也就是怎样保养真阳之气?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机能是天生的,是自律的,是不受心神控制的。例如,细胞的新陈代谢、体温的高低等等生理功能,人是无法按自己的意志去控制它的。但人们发现有些机能是能控制的。最明显的是人的呼吸,是可以调整的。于是,人们发现了通过调整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的练功方法,来升提自己的真阳之气(中和之气)。
《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的意识进入到一种非常宁静、非常愉悦的虚无状态时,全身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就会变得协调。长期坚持这种排除杂念放松心理紧张的锻炼,就会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起到健身与防病治病的作用。这种锻炼方法,前人叫炼丹,叫吐纳,叫导引,叫坐禅等,现代叫气功。
儒道释三家的功法,形形色色,五花八门,难于尽述。但“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形形色色的功法归到了一个共同点上,那就是“守一”。“一”就是丹田。丹田者道家术语也,意思是种丹的地方。人体处处是丹田,但最能聚集能量的地方,只有三个那就是上、中、下丹田,而一般常用的是下丹田(脐下1.5寸处)。“守一”就是守住丹田的元气,守住精气神。
“守一”名为无极之道,亦即长生久视之符。在一个具体的形体内,精气神是统一的,不能相互分离。所以守一当是守精气神的统一,守着自身中的精气神。
在保养精气神的修炼中,“守一”的具体做法是气沉丹田,守住它,管它练精还气,还是练气还神,还是练神还虚,还是练虚合道,我只要抱住我的气,气到哪里,我到哪里,气停我停,一切跟气走,让气自己去完成任务。
怎样气沉丹田?吸气时,渐渐将肚子(下丹田)鼓起来,体会肺中之气依次逐步推进和摩擦胃、肠、膀胱、生殖器的感觉。气至会阴后,稍屏息,然后,微提谷缩阴,开始呼气,借收腹肌之力,将腹腔内脏贴向脊柱,浊气(二氧化碳气)顺着督脉上升,自鼻中呼出。体会腹腔内脏上升回位,认真体会每个瞬间的感受。呼气、吸气都要做到深、长、细、匀、柔.都要做到意到气到,气随意行。千周万遍,久而久之,可以逐步体会调节其他器官的感受,并将有关气的体会记忆下来。
俗话说“全凭心意练功夫”,心意就是指自我心理活动。当练功者通过调息,达到入静状态(自我催眠状态).就会感到“体酥、心融、乐融融”的感觉,心身完全处于放松的美好感受中。现代科学实验已证明,当人一旦进入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直接影响到内分泌功能,进而影响全身各系统的功能,能使它们向协调方向发展,提升自己的自愈功能、自我修复功、免疫功能,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
[NextPage]
四、太极拳“致中和”的四个阶段
初级阶段。这个阶段重在调身。通过有序的肢体动作,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不走神”(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聚精会神地盘架子,每一个要领都要符合“中和之道”。也就是说,肢体动作要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和谐自然,初步克服自身的硬僵劲,做到轻灵自如。
中级阶段。这个阶段重在调息。所谓调息就是调整自己的呼吸。初级阶段,是自然呼吸,不要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呼吸。而至中级阶段,就要自己摸索出呼吸的规律来,把胸式呼吸调整为腹式呼吸,以意领气,意守丹田,重心放在脐下丹田处,使整个身体稳如泰山,舒适自然。外动内静,动中求静。上实下虚,身体上部轻松虚灵,身体下部充实有力。
高级阶段。这个阶段重在调心。也就是调养自己的心性。先是虚其心。“练拳学者,自虚无而起,自虚无而还。”(孙禄堂著、孙剑云编,《孙禄堂武学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第305页)诸法皆空,万象皆空。“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通过练拳之“规矩,可以变化人之气质,开人之智识,明人之心,是化除后天之气质,以复其先天之气也。”(同上)“拳之道貌岸然无他,不过变化人之气质,得其中和而已”。(同书,第307页)中和之道,即是中庸之道也。《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符合道德规范)谓之和。”
顶级阶段。这个阶段重在得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然寥然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事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的话告诉我们.道是浑然一体的东西,道是先天而生的,道是万物之母。也就是说,道是万物的根本,求道得道,就要返本归根,回归到本源上去。《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说本源就是自然。自然又是指什么呢?就是指没有外力作用,自己而然。也就是说,人通过练功,掌握了自身的生命规律,而这生命规律就是“自然”两字。人要顺乎自然,通过调身、调息、调心,得中和之道。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酸和碱的化学反应叫中和反应。抗毒素或抗毒血清和体内的毒素反应,使毒素消失,也叫“中和”。物体的正电量与负电量相等,不显示带电现象的状态叫“中和”。人的体质是酸性的,所以要多吃碱性食品,使之中和,就有利于健康。做气功打拳,吃药打针,就是调整人体的阴阳,使之平衡,也就是使之中和。
把“中和之道”从人体,推广到自然界,就是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达到人与自然的中和,现代叫环境友好型社会;再把“中和之道”推广到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共处,互相尊重,互敬互爱,这就是和谐社会。所以说,中和是修身与治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