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十大捶斟解——栽捶斟解(正文)

太极十大捶斟解——栽捶斟解

2010-09-24   王志远
核心提示:  四、栽捶斟解   栽捶,顾名思义是用拳从上向下栽击,其状如将秧苗等植物栽入土中。此式由于步法与上势相连而进步,所以杨式...
  

 

  四、栽捶斟解

   

  栽捶,顾名思义是用拳从上向下栽击,其状如将秧苗等植物栽入土中。此式由于步法与上势相连而进步,所以杨式、吴式太极拳均作“进步栽捶”,如依单势而论,实为“上步”,故杨澄甫弟子曾昭然等命名此式为“上步栽捶”,亦通。武、孙式均作“践步打捶”,陈式作“击地捶”。原义为我将敌蹬倒,即连步赶上,一足踩胸,一拳击腹,故须击拳击及地。现为搂后捶击敌腰间或脚胫,则不必击及地,但仍须折腰挫身前俯,故又名“卷挫捶”。所以栽捶对应的应该是“卷挫捶”。

   

  太极拳注重立身中正,上体折腰挫身前俯的动作是不多的,栽捶是其中之一,这就提出了“立身中正,中正不偏”和“神自然得中,中正之偏”的命题。综观太极拳的整体全局,从体用的角度来看是必须立身中正,中正不偏的,但个别势式,因进击敌下路的客观需要,有时弯腰幅度不大,只要保持百合、中极、会阴一气贯通,坚守中土,内劲中正不偏的原则,“神自然得中,中正之偏”也还是允许的。仅以太极拳冠以“捶”名的五捶为例,搬拦捶以打中路为主;肘底看捶、撇身捶以击上路为主,当然可以辐及中路;栽捶、指裆捶主攻下路。打上、中路的拳势,保持立身中正安舒,当然不成问题;打下路的拳势,如一点不允许弯腰,勉强维持正直的上体,则变得过于矜持,生硬僵直了。所以,我们要“通权达变”,既要坚持“立身中正,中正不偏”的原则,又要有“神自然得中,中正之偏”的灵活。这就是矛盾的辩证统一。

   

  《太极拳体用全诀》说:“进步栽捶破前踢,搂敌仆地腰胫击;上下相随劲完整,腰沉胯松始得力。”完全秉承了《体用全书》对“进步栽捶”一式的用法总结。《全体大用诀》说:“进步栽捶迎面冲”,则此势的用法又与高探马势有点相似了。不同的是,敌以手脚击我,我搂后,不是以掌而是以拳直袭其头面。此说一则与栽捶的形象不符,二则拳捶的“栽”法难以体现,因其已演变为“进步冲捶”了。然而胫骨的正面,又有别称“迎面骨”的,则此诀又极符合栽捶式的体用,想此诀的原意可能就是如此吧。

   

  据曾昭然说:“(栽捶)向地之捶,澄甫师早年教人,系用覆拳(即拳背向前虎口向南),惟晚年教人,则系直拳。”曾询其故,澄甫师答曰:“两者用意全同,惟下击用覆拳较为有力,而用直拳(即虎口向前)则次式(翻身撇身捶)用肘时转来较有力耳。”充分说明无论是编拳或改拳,先辈都是综观全局,是以用为主、体用合一为准则的,并主要考虑出拳是否有力。这和当前某此拳家唯“美”、唯“花哨”的主导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图四1)      

 

                                (待续)

 

 

图四1 栽捶定式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7448.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