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风吹雨打总遮不住历史的烽火狼烟。春秋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秦末项羽与章邯的巨鹿大战,西汉末年王莽追刘秀,东汉时期的张角起义,明朝燕王扫北,以及清末景廷宾发起的义和拳运动,都曾在这里演绎过一幕幕威武雄壮、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战争动摇了旧王朝的统治,摧生了新的政权,推动了王朝的更迭。于是在这块土地上就有了四次建国,三次定都的辉煌。这里西接巍巍太行山,东临淼淼大陆泽,被历代政治家、军事家视为依山凭险的形胜之地。这独特的地理造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铸就了当地人民慷慨悲歌之风和尚武精神。钟灵毓秀的邢台大地,曾经孕育了中华武术瑰宝之一的梅花拳,同时又是太极拳在我国北方的重要传播之地,被史学界称之为杨式太极、武式太极的中兴之地。素有中国武术之乡的美誉。
到了清朝晚期,发端于毗邻河北永年广府的杨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几乎同时传入邢台,深为习武之人欢迎,很快风靡城乡。时值清廷腐败,社会动荡,纷争四起,患乱丛生,爱国志士亟思图强救国,呼吁尚武自强,以求强国。清廷军旅多延请民间武师教官兵,以提高战斗力;富商显宦家居外出,恒聘镖师护卫;黎民百姓亦多习武,健身御侮;文人儒士雅好武技者日众,用以养性自娱;加以宣扬武侠英烈事迹的评话小说推波助澜,时风所尚,促进了包括太极拳在内的各种拳种拳派的弘扬和发展。
古城邢台,是永年太极拳向北发展的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在这里民以修习武式太极为多,素有“十拳九武”之说。而杨式太极则以其舒展大方,轻灵活便,技击性强的特点更受人喜爱。作为杨式太极在北方的一支重要传承一百多年间,始终活跃在邢台城乡之间的寇长青拳社,忠实地继承了杨式太极的传统和风格人虽少而精,古风犹存。从杨式太极第三代传人杨兆林宗师的传入,到威镇山西,独领风骚十数年的“北方大侠”刘东汉出山,再到名播四海,拳打七省武霸的“神手西侠”曹珂横空出世,再至武功绝伦,德艺双馨的寇长青大师倾心传授,杨式太极衣钵传递,一脉相承,高人辈出,异彩纷呈,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为本市乃至中华武术增添了不少亮点。
根据有关史料考证,杨式太极拳传入邢台始自清光绪和宣统年间,初师乃杨式太极的开山祖,杨露禅大师的长门长孙杨兆林,即杨式太极的第三代嫡传人。
时光流逝,星转斗移,悠悠百年俱往矣。在过去一些有关太极拳史研究的典籍中,极少提到杨兆林其人其事,甚或歧义丛生。直到近期出版的《走进永年太极》一书,才有一些文字表述。其中杨式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一节,有字云:“班侯传子兆鹏,侄兆林(凤侯之子)”“兆林在家授拳,传徒较多,著名的有翟文章
等”。在杨式太极拳传承表中,“杨钰(班侯)传兆鹏,侄兆林、李万良。”在翟文章一文中述及“(文章)自幼随郝为真高足翟连臣、韩钦贤习郝式太极,弱冠时又随杨露禅之孙杨兆林、杨兆鹏习练杨式太极拳。”此外,一些太极史学研究的专家如吴文翰、王志恩先生等,也都著书立说,对其人其事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考证了历史上确有其人,尤其提到杨兆林在邢台(古称顺德府)传拳的一些情况。
历史上之所以对杨兆林身世有过太多的歧议,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杨露禅长子杨风侯(杨锜)早逝,故有风侯香火无继之说。另外,杨露禅声名大噪后被请到京城旗营和端王府授拳,其后人多随杨露禅定居北京,兆林未去,也给后人造成一种臆测。再者,杨兆林抽大烟,嗜烟如命,抽穷了许多弟子,口碑欠佳,许多人对他敬而远之,绝了往来。但其在永年、邢台一带收徒授拳,确是不争的事实。其功夫之好,他人不能企及。笔者在撰写此文时,曾采访过许多武林界朋友,他们对杨兆林其人其事都耳熟能详,道出许多有关杨老先生的轶事,现不妨摘出几件以飨读者。
有道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赴南京比武打擂,声震华夏的邢台籍著名太极圣手李宝玉,常以杨老先生为荣,逢人便讲“杨兆林即吾师”。一次他在苏州武馆与杨家五虎将之一的田兆林切磋武艺,田见他功夫非同凡响,且古风犹存,问身边的人,“香远(即李宝玉)是谁的徒弟?”答日,“杨兆林”;田感叹道,“香远的功夫非他人能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