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从三位太极拳宗师的经历看太极拳的灵魂(正文)

从三位太极拳宗师的经历看太极拳的灵魂

2008-05-29
核心提示:太极拳是内家拳的极致,是极其精巧独特的思想和实践的产物,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太极拳也长期被迷雾笼罩。不仅外界对太极拳的认...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极致,是极其精巧独特的思想和实践的产物,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太极拳也长期被迷雾笼罩。不仅外界对太极拳的认识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多少人相信太极拳是厉害凶狠的武术?那么慢怎么可能实战?),而且习练者也常常对太极拳有着根子上的错误认识(“刚柔相济”,“不用力”),每每误入歧途.徒费精力,令人惋惜!

的确.太极拳看上去的确奇怪。但是.只要把握住太极拳的武术起源.就不难掌握她的灵魂。有了灵魂。习练就能走上正路,每个人在具体的方法上可以尽情发挥,“人各一派”.变化万端,理唯一贯。反之,如果没有灵魂,下多少功夫都是白费!

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为什么不用力?如何是松?为什么要用意不用力?我们来看看近代太极拳三位宗师的功夫和主张.希望从中得出答案。

武术界山头林立,互不服气。但把杨露禅、李雅轩、郑悟清称为宗师大概不会有什么争议。

杨禄禅

杨露禅学拳陈家沟。陈式太极发端于炮捶,动作刚烈,大体上可以说是外家拳向内家拳的过渡。陈式太极有很多外家拳的高难动作,再加上内家拳的完整浑厚,极其优美,也很有实战性。史载杨露禅三赴陈家沟.尽得陈式太极精髓。

杨露禅学成后来到北京,以其天下无双的武艺打出威名.名扬海内.王公贵族竞相求学。露禅传艺的对象不是年轻的小徒弟,只得去除高难激烈的动作,极力凸显太极拳松柔轻灵的特点,学徒众多,桃李满天下.从此.太极拳成为纯粹的内家功夫。外行看不到热闹了,内行却看出了大门道!原来,慢是为了轻,轻是为了灵:松是为了柔,柔是为了整。松柔、完整、轻灵铸就了太极拳的灵魂!

李雅轩

李雅轩学拳于杨式传人杨澄甫。尽得杨式真传。他的重大成就之一是明确地提出了“大松大软”的主张,求松求柔,至松至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太极拳“至柔驰骋至刚”的灵魂。李雅轩达到了“打人不显形”的化境。他用亲身的实践告诉我们,太极拳制胜的法宝是速度!练就遍体松柔.就能够瞬间把全身的力量爆发于一点。他还告诉我们,练就松柔之后要培养“灵机”。练拳要轻灵,轻灵之后就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他在比武中每每令对手如坠云雾,毫无还手之力。

郑悟清

郑悟清是河南赵堡人,年幼赢弱多病。30岁上为强身健体学太极,因体弱无力。练的是赵堡小架,本无意在武术上有所成就。但郑悟清天性聪颖,很快掌握了太极拳的灵魂.摒弃一切用力,专一用意,不经意间功夫大进。郑悟清中年晚年时期的功夫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对手被打倒后不仅自己莫名其妙.旁观者也茫然不知所以。有人求教武学真谛.郑悟清答日:轻则灵重则滞。郑悟清毕生追求轻灵,功夫求诸内.外形已经不为人所察,功夫达到了内家拳的极致。

从以上三位宗师的经历.我们大概能够窥见太极拳的灵魂了。能够做出高难的外家拳动作是很令人羡慕的.也很有实战的价值,但那与太极拳无关.太极拳有自己的追求和道路。我们从这三位太极宗师的故事中看出.他们都是由于主客观原因摒弃了外家功夫.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地追求纯粹的太极灵魂,如此才取得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就。习练者须明确自己的习练目标——求外还是求内,然后才能切实地苦练功夫。外家拳、内家拳、体操、瑜伽、柔道、跆拳道等等各有各的道路,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精通。我不反对博采众长、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但是.世上的一切并不都是贯通的,总得专注才可能取得些微成就。

太极拳是大道,不是小术。人非有夙慧难以窥其门径,毕一生之精力难以有所成就。人们没有非要学练太极拳的理由,但是一旦下决心学练,就千万不要忘记她的灵魂。

编后提问:此提问只是编辑过程中的偶一闪念。现提出求解:

上文说:“杨露禅学成后来到北京。以其天下无双的武艺打出威名,名扬海内。王公贵族竞相求学。露禅传艺的对象不是年轻的小徒弟。只得去除高难激烈的动作,极力凸显太极拳松柔轻灵的特点,学徒众多。桃李满天下。从此,太极拳成为纯粹的内家功夫”。编者的疑惑在于:太极拳作为内家拳出现的原因.是因为露禅传艺的对象是王公贵族且并不年轻.只得去除高难激烈动作的缘故吗?换句话说,是不是当时如果求学者不是这些年纪不轻的王公贵族.用不着“只得去除高难激烈的动作”.纯粹的内家功夫太极拳就不会出现了呢?如果此问成立,杨禄禅在到北京教王公贵族之前,“学成”的是什么拳呢?是“内”还是“外”呢?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66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