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乃肌肉筋腱收缩之力(正文)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乃肌肉筋腱收缩之力

2010-01-13   少林与太极
核心提示:  “用意不用力”是个悠久的话题。杨澄甫曾经说过,“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说明在他之前就有权威太极拳家著书立说...
  

    

   “用意不用力”是个悠久的话题。杨澄甫曾经说过,“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说明在他之前就有权威太极拳家著书立说,提倡“用意不用力”了,到他这一代又作了进一步的强调,时至现在“用意不用力”的观点已为多数拳者接受。但也有一些拳友甚至名家对“用意不用力”提出了不同意见,有的说“不全面”,有的说“不可能”,主要是对其中的“不用力”三字表示质疑,认为打拳不可能不用力。对此,我有几点认识,说出来供拳友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第一,“用意不用力”,是祖国传统文化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体现,是掌握各种行拳要领无过不及的适度分寸。从宏观的文化层面分析,祖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造就了国人的特有性格,与西方人性格外向张扬、崇尚力量强大、追求惊险刺激不同,中国人“感情丰富而内向,神情坚毅而沉默,体格健美而拘谨,舞姿优美而收束”(江百龙等),既有保守、封闭的一面,又有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强进取、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积极一面。这特有的文化土壤,培育了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处雌守柔”、“无为而为”的战略方针。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具体体现到太极拳中就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进而细化出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全身放松、意气领先、修身养性、含蓄内敛,以及“用意不用力”等行拳原则。再从微观的具体要领观察,太极拳的许多要领,如虚领顶劲等,字面浅显易懂,好像很容易做到,但为什么许多人用心去做却长期做不好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与不及的分寸拿捏不准,长期徘徊在过与不及之间。稍一用力就僵硬,为太过;没有一点意思又软散,为不及。解决这一“适度”问题的原则就是“用意不用力”。行拳时只要记住了这五个字,既有贯彻要领的心、意、气,又不用力勉强去做,经过一段时间的体悟,就容易做到恰到好处。

 

  第二,“不用力”就是尽量放松、省力。实际上,人的任何活动都有力的推动,不要说打太极拳,既使是休闲性散步,如果腰腿一点支撑力都没有,恐怕连站都站不住,人都会软坍在地上,还能迈步吗?所以客观地说,散步还是用了力的。但是,如果问散步者:你散步用了力吗?或是问旁观者:他散步用了力吗?我想大家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用力。是啊,散步者既没有主观用力的故意,也没有客观用力的肌体反应,说明的确是没有用力。同样,“太极拳是一种休息的运动,应达到身和心的最放松,使身和心得到最好的休息”(吴图南语)。请注意这句话中的两个“最”字,最彻底的放松、最良好的休息,说明太极拳是比休闲性散步还要放松、还要舒服的运动。散步虽然没有用力,但也没有像打拳那样有意识地充分放松。打拳比散步就进一步了,不但不会想着用力,而且还要时时处处提醒自己放松、省力,只要能支持住身体不会软坍,只要能准确运动不会变形,多余的力一点都不能用。也许有人会想,我不用拙力用活力总可以吧?不可以!因为你还是想着用力,一想用力就没办法松透。在克服用力积习的过程中,一要干净彻底,不能给用力找任何借口;二要长期坚持,要充分认识“摧僵化柔”的艰巨性,应尽量尝试着把动作松出来,而不是“认认真真”地做出来。

 

  第三,“不用力”就是突出“用意”。行拳用意,不是只动脑筋的空想,而是对运动的形象思维和动态监督,是对即将产生的运动体验确信无疑的心理预期,是心脑相通、心气结合的产物,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意志力,是推动身心运行的精神力量。在行拳中,用意比用力更内在、更本质、更深邃、更有开发潜力,因而更重要。但在行拳实践中,用意比用力更不习惯、更难掌握、更难做好,所以更应该引起重视,避免因用力而干扰了静心用意。“用意不用力”中,“不用力”三字是对“用意”二字的充分强调,是为了把“用意”二字摆到绝对突出的地位,是对日常劳作较多用力较少用意不良习惯的过正性矫枉。毛泽东说过,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要想把一根弯曲的铁丝拗直,必须拗到比直还要过头一些,否则一放手它又弹回弯曲的状态去了。同样,紧说不用力,慢说不用力,用力的积习还难以纠正,如果告诉练者“既用意,也得用力”,那摧僵化柔的太极内功恐怕就没有什么指望了,这内家拳与外家拳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王壮弘先生不厌其烦地告诫弟子:“练太极拳要养成戒力的习惯,像戒毒一样地戒,而且永远要戒,不能说不戒就不戒了。要始终提醒自己戒力。”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616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