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身法之研究---王志远(正文)

太极拳身法之研究---王志远

2008-05-29
核心提示:所谓身法,即身体主导权衡拳势动态的组织法则,陈鑫说:“打拳原是备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顺有逆;有偏前,有偏后,...
  

所谓身法,即身体主导权衡拳势动态的组织法则,陈鑫说:“打拳原是备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顺有逆;有偏前,有偏后,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的地上坐,有的空中飞,有的束住,有的散开。种种身法,不可枚举,皆由中气以贯之。此临时以意会之自知。”又说:“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耀皆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

杨振基先生在《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中说:“杨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决定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中部,即从肩部至胯部。从生理学上说,身是五脏六腑所在之处,包括肩、背、胸、腹、脊、腰、胯等重要部位,传统理论所提出的尾闾中正、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胯、敛臀、吊裆,均针对中部要求而言的。”从而从狭义的角度规范了身法的要求,便于我们较易厘清。

拳论曰:“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太极拳讲究 “立身须中正安舒”,中正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安舒者,百骸自然舒适,不紧张用力者也。太极拳视“立身中正”为身法第一要素。行拳走架,推手都是以锻炼保持自己,破坏对手的平衡为依据,立身中正不偏,方能支撑八面,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合,方不惧他人推倒。故立身中正为身法之根本。身法以周身自然为妙,则是说太极拳讲纯任自然,全身动作,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没有丝毫勉强,没有不协调、不自然的地方,完全不符合人体生物运动的规律,正如许禹生所说:“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脊背三关,自然得路,圆妙庄严,灵活无滞,周身法轮常转不已矣。”

李亦畲《五字诀》曰:“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自如,故要身灵。”所以说身法之要在虚灵也。行拳走架推手以心使身,从人不由己;身能从心,由己仍从人。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太极拳周身皆太极,而纽枢在腰,腰为第一主宰,腰活则全盘皆活。

而杨家传抄老谱《身形腰顶》曰:“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此身法歌诀把身法之要划为三大类别。第一,吊顶即虚领顶劲,提挈全身,升发一身阳气;第二,腰为第一主宰,要松腰,以腰为分界线,上下对拉,即腰椎间的拔长;第三,其他方面的身法要求。同时特别强调了身法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这就是“顺舒”。《太极拳经歌诀》有“顺项贯顶两膀松”句,杜元化《太极拳正宗》提出了“顺腿、顺脚、顺手、顺身”四顺,陈微明提出了“舒胸顺背”。以上知法的要求是全面的,务求全面贯彻,缺一则不能完整而以致偏差。背离这些原则,终苦练十年数载,亦总是迷糊懵懂,终究无成。

由此可见太极拳身法之关键为端正、自然、顺舒、灵动。为符合此四项原则,武禹襄提出了“身法八要”,身法八要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简明扼要地规范了身法的要求。太极拳行拳走架将全身间架安排得当,头顶裆落,涵胸拔背,直脊垂臀,松肩沉肘,裹裆护肫,使身体端庄中正,体松涵虚,顺舒安适,意含空灵,气格疏朗壮伟而意味淳朴虚和,外形静若处子,内气动如灵狮,外示安逸,内固精神。体势神情相衔,形质性灵溶贯,动而有韵,天机活泼,浩气流行;静而有势,心动形随,意发神传。然而端正、自然、顺舒、灵动的身法,是由具体的方法来实施保证的,这就是身法八要和十要。笔者在太极拳虚实解中已有说明,它们的基本法则是一致的,这些法则虽侧重外形的标准和规范,但并不违反重意不重形的原则。因为所谓神化者,岂复有外于规矩者,太极拳的练拳顺序就是,合规矩而脱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只有在形势达标,神形兼备后方可言重意不重形。如果连形势都无法松顺舒展,练不到位,合不了规矩,空谈神意,妄想外忘其形而成其形,内不知其神而知其神,是不切实际的。须知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无骨架之形不足以尽显势态,形不足俱,难得以技艺之功。拳无形势则失纲纪法度,失纲纪法度则心神难以应和,失应和外必乖于形势,内必悖于神气,则终身由之,究莫名其妙,而枉费功夫贻叹息矣。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太极拳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形表现在形势上,也是互相矛盾,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转化。某一部位的正确有否,势必影响到其他部位的正确有否,所以身法要求都是整体的,不能割裂,顾此失彼,以致达不到全面的提高。下面就身法的要领作具体说明。

虚领顶劲

虚领顶劲,即提顶或称顶头悬。顶劲的要求,就是通过心、眼、顶、肩的顺序,在其四平基础上,头顶百会穴虚虚领起,若有若无,如临虚空而神贯于顶,处于勿忘勿助的虚领状态。

头为周身之主,全身之纲领,五官百骸,莫不本此为向背。纲举目张,身法的稳定,颈椎的顺竖,脊椎的中正,腰胯的转换,眼法的平准,呼吸的顺畅,步法的灵动。总之,心、意、精、气、神;手、眼、身、法、步。无不与俗称“六斤四两”的头有关,都需要从“头”做起。头为至高清虚之地,一身之主,头正则身躯自然,中正端庄,这样可保持颈椎、脊椎的自然垂直状态,也就是俗说的提纲挈领竖线路。从生理上讲,这姿势是非常正确的,它可以使颈椎中的神经中枢延髓及脊椎中的脊髓不受压迫。从而保证了周围神经与脑神经的通道不受挤压而畅通无阻,机气通畅,浩气流行,有利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高度发挥对人体的平衡作用,保证肢体运动活如车轮,尤其腰胯的运动更是如此。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57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