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思维 协调身心——太极拳基本功述略(6)(正文)

太极思维 协调身心——太极拳基本功述略(6)

2008-05-29
核心提示:学练太极拳,不应仅仅满足于掌握太极拳套路,而应把精力放在探索太极拳的规律上——把握、掌握、拿住太极拳之放大、缩小、螺旋、...
  

学练太极拳,不应仅仅满足于掌握太极拳套路,而应把精力放在探索太极拳的规律上——把握、掌握、拿住太极拳之放大、缩小、螺旋、方圆、松紧、快慢、刚柔、掤、捋、挤、按、探、捌、肘、靠、进退、顾盼、中定等规律。
只有在运动的状态中,对太极拳的这些规律有了感性的、逻辑的、体察的认识,才能说对太极拳有了了解。此外,太极拳并不是刻苦学练就能掌握的,老前辈们往往把练太极拳称之为“玩太极”。这样,就让太极拳的修养行为成为一个很放松、很自然、很个性化的生命的内在“游艺”。

这种“游戏的艺术”,是心态的解放,有利于身心的健康,亦有利于掌握太极拳的真谛。太极拳的真谛,说到底,是一种圆的运动。圆代表着循环不已和生生不息——这种充满生机的运动。不是仅靠严肃认真就能把握的,必须在放松的心态下,用动作催动气血。使之更好地流通。

太极游艺是以游戏和体育锻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神意(大脑)支配形体(肢体),按照方圆、松紧、螺旋、反向等肢体动作,来帮助理解太极拳哲理的一种锻炼方式。

刚开始进行太极游艺活动时,很多人会不习惯。因为其所选编的招式招法运动的部位,多为人们平时很少运动的部位。这些看起来一学就会,而循法操持大多数人却做不到位的游戏,是一种太极思维的建立过程。太极思维和我们平时前就是前、后就是后、左右就是左右的单线条的思维方式不同,它讲究有前必有后、有方必有圆、有心必有身、有内必有外。建立了这样的太极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太极文化、太极拳,才能更好地协调身心,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舒适、更快乐。

太极游艺。亦称之为太极身心协调健身法。

第一式两手互搏

在金庸的武侠名著《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有一位赢得所有读者喜欢的人物——老玩童周伯通。他的武学绝技是“两手互搏术”。我们这里介绍的两手互搏术则很简单,就是右手握住左手,或者左手握住右手,具体操作原则如下。

其一,主动去握的一只手要用力气(静静地用力,武学中的术语是静力)、尽量不让另一只手抽出来。

其二,另一只手想办法,尽量通过扭动、蛹动、旋转等形式,从紧握的手中抽出来。

其三,抽出来之后,换另一只手紧握,另一只手往外抽。如次反复多次。

老辈人称练太极拳要练出“美人手”,手上的气血流通得好,皮肤很细腻,这是其中的一个锻炼方法。

第二式拳掌变换

太极拳的招式招法,除了内功心法、身法、步法、眼神外,其余的都不外乎拳掌的变换。拳掌变化的灵动性,决定着招式招法的协调性和互变性。这里介绍的拳掌互变是一个小小的游戏,主要锻炼的是大脑支配拳掌的能力。

右手四指卷曲。拇指盖在食指、中指上,成握拳状,拳心朝下,拳眼对准左侧;左手五指伸直,掌心朝下,指尖对着右手握拳的拳眼。拳和掌均暗暗地使劲。随之,非常快地,左手变拳,右手变掌,右掌对着左拳。两手反复变换。

一开始很多人做这个动作时不协调,遇到这种情况也没有关系,只要反复锻炼逐渐就熟练了,不用脑子的支配亦能很快捷地进行拳掌变换,使之成为下意识的动作。

锻炼的时候,手可用力地握紧或伸直,也可不用力地握紧或伸直,这对气血通达指尖很有益处。

第三式两臂反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向前就是向前,向后就是向后。但是在传统太极拳的思维方式中,向前时要有向后的意识,向后运动时要有向前的寓意。要理解这一点,按照传统太极拳的要求,对照拳论反复“默识揣摩”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下面这个游戏,也可以帮助理解太极拳的这个理念。

两手松弛地握拳。随之,右臂按照上、前、下、内的方向,画立体的圆;左臂则按照上、内、下、前的方向,反向画立体的圆。

刚开始时要同时画这两个立体的圆,一般人会左臂干扰右臂,会觉得很不习惯,很不协调,甚至会左臂和右臂顺方向画圆了。遇到这种情况没有关系,只要反复训练,练着练着,时间长了就能做顺了。

第四式圆伸循环

这个动作在传统太极拳中叫做“阴阳连环手”,其在拆手拆架中运用时的意义是,对方的手打过来的时候,我用一只手将其往下圈揽并化解,同时另一只手向前伸,直指对方的喉咙(注意力集中在颈后部)。不过,在太极身心协调健身法中,本式则是帮助大家体会太极拳圆伸一体之理念的。

基本动作要求:两手均成伸手式,五指自然伸直,掌心微含。

动作运行轨迹:左臂按照上、内、下、外的线路画圆弧的同时,右臂手心朝下,手指朝前,放松地伸出;然后,右臂按伸出的线路往收回,左臂稍稍往外画一点弧线,等一下返回的右臂。随之,右臂按照上、内、下、外的线路画圆弧的同时,左臂手心朝下,手指朝前。放松地伸出。两臂如是循环往复同时做圆伸。

第五式立轴转肩

太极拳要求身体的各个大关节均要松开,只有松开各个大关节,内气才能“节节贯穿”,毫无阻碍地实现拳论所述的“气遍周身不稍滞”的境界。其中,松肩至为重要。肩不松,颈部就不能放松:颈部不放松,给头部供氧的途径就不畅。松肩的方法多种多样,身心协调健身法的松肩,要求两肩部能反向同时做立体的转肩运动,动作要领如下。

两臂向上举,在头顶上方,两掌指尖微微相接,掌心相对。随之,右臂以肩为轴,按照前、后、下、上的轨迹画立圆;同时,左臂亦以肩为轴,按照后、下、前、上的轨迹画立圆,两臂交错画立圆,不要相互影响,各自按各自的轨迹运行。转数圈后,两臂反向再做,反复多次。

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开始练习时两臂会相互十扰,做不到按各自的轨迹画立圆,需在反复揣摩的基础上逐渐习惯。

第六式肩臂通透

背部的肩胛骨一般人很少运动到,日久天长则气滞瘀堵,不利于养生。传统内功太极拳认为两个肩胛骨下缘连线中间的位置为“劲源”——发劲的源头,此处如果不灵动、不松开,则发劲不畅,阻碍功夫的施展。此外,臂亦需要多锻炼,连带着整个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也能获得运化。如何锻炼?肩胛骨和两臂可交错做挤动转圆。

其一,两臂向两侧伸直,手心朝下,手指指向身体的两侧,成“一”字。

其二,两臂的肩胛骨处分别按照上、左、下、右的轨迹画立圆,或按照上、右、下、左的轨迹画立圆。此时,肩胛骨处好像在相互催促着、挤压着各自交互地画立圆。随着两肩胛骨交互地画立圆,两臂的肩、肘、腕、手也相互促动地做波浪起伏运动——此为行家所言的“大关节蛇形,小关节蛹动”。

反复多次做这样的运动,可帮助松透两肩胛骨、两臂、两手,从而为更深入习练太极拳奠定基础。


[1] [2] 下一页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57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