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太极拳搏击之道(上)
当今的太极拳推手重死步(不动步)轻活步、只推不打,亦是不利于博击实战的大症之一。
笔者在网上看过诸多的推手录相,大多是不动步推手,有活步推手者亦步法简单。且只推不打为多。随意游走、满场乱飞的乘劲赶打,拧裹钻翻混用、跌打摔拿并施,被称作太极散手(打)的乱踏花(异名踏浪花、乱采花、烂踩花等)迄今未见(笔者按:可能是派系门内藏秘,不轻易示人:也可能是广陵散尽,早已失传)。因此,很难与蹿蹦跳跃、避实击虚、迅如闪电,讲究打击力度的他种拳技实战对决。
民国初期,太极拳大家对推手贡献至伟。据悉:杨澄甫在四正小捋的基础上完善、发展了四隅推手,从而形成著名的杨氏大撮;许禹生将单操手、开合手引入推手术,“以辅原来四正四隅各方法之不足”;宋书铭将八卦步法引进活步推手,名曰太极推碾(撵),又称旋乾转坤;孙禄堂进步必跟,退步必撤,开合相生,尤适用乘劲赶打;杨少侯活步随意游走无定势,飘飘荡荡浪里钻……前辈们倾毕生心血浇灌出的太极拳极品绝技,我不相信偌大的中国,再没人会练会用!
重推手技巧,轻拳架套路;仅靠借力打力。没有功夫后盾,亦为太极拳不利于博击实战症结所在。
杨澄甫先生言:“纯粹太极,其臂如绵裹铁。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疾干脆毫不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酸麻不可耐。”这种真正的太极功夫,愚意以为基础皆从拳来!太极拳松静柔缓,以拳为桩。意到气到劲到,练、悟得法至一定程度,自能“求柔,无意中得刚”、“求松,无意中得紧”、“求缓,无意中得快”,从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开合有序、虚实分明、刚柔并施、快慢相间、松紧并存,“人身处处是太极”、“妙手一着一太极”。继而持续不断地体用统一。以拳架丰富推手,以推手验证拳架,知己知彼。待到懂劲至极,自可“太极无法,动即是法”,打不露形而“应物自然”,在搏击实战中用之极轻,敌觉重极;用之极柔,敌觉刚极;用之极松,敌觉紧极;急应缓随,敌觉迅捷如电、捉模不定;随意沾粘,敌举步惟艰而不能脱,沾接点酸麻痛不能自持……有人轻视、否定拳架套路,认为功夫不在拳内,大误也!著名文人,师从孙禄堂、杨澄甫学过形意、八卦、太极的陈微明先生言道:“闻杨少侯先生说露禅老先生练单鞭下势时,以制钱一枚置于地上,可以用口衔起,又可以肩靠人之膝……凡轻视架子者,皆未得架子之规矩精意者也。架子为最要之基础,久久练之,身体方能重如泰山,轻如鸿毛(引自陈著《太极答问》)”。凡太极拳名家,无不在拳架上下功夫,此中道理,勿须多言。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没有功力作后盾。顺势借力打力(技巧)则为空谈,由此可证拳谚“拳不打力,力不欺功”确为至理明言。
以上列举了太极拳不利于搏击实战的四大症结。至于精通太极拳搏击技术的师资、专门人才匮乏。科学的、现代化的太极拳实战理论及训练体系尚未形成,以及习练太极拳的人群年龄偏大等等问题,已超出拙作命题范围,恕不评述。
太极拳搏击之道的探索
1958年,笔者少时学拳技于通州张虎臣(1898—1979)先生。谈及太极拳散手实战,先生笑日:“临阵对垒,性命相搏,进生退死瞬息万变,顷间可定输赢,哪能有固定规矩可循,若似学推手搭手再战,莱早凉矣…须用开门手与敌周旋,在穿插游走中伺机接手沾粘,施于懂劲技巧,听化拿发一气呵成,方能奏效。”问何为太极拳开门手?答日:“挥琵琶、提手势也。”
太极拳实战,开门手多为手挥琵琶(或提手上势,下同)势,金一明《武当拳术秘诀》所说“足分前后,两股紧夹,随意转身,两拐顾两腋…肘贴两旁,发能击外,收能防内…三尖(指鼻尖、手尖、脚尖)要相照,手进三分,足进七分,手足相随”,歌日“右(左)手须从腿边起,发来似箭引如弓,左(右)手防身兼带援,细心泼胆进推功”,愚意以为即指此手。凡拳家实战多用此势作开门手,西方,拳击亦然。只不过太极拳势称作手挥琵琶,他拳另作异名而已。
太极拳用手挥琵琶作为实战开门手,原因在于此势灵活易变,凡太极拳各势均可用此势瞬间合成,如一开一合为十字手,一转一翻为云手,一捋一肘为肘底手,一拦一按为搂膝手,一翻一退为撵猴手。一采一坐为下式手,一翻一落为海底手,一上翻一下采为亮翅手,一翻一跨步捌为斜飞手,一捋一迈步为分鬃手……
武术界向有胆大心细“进生退死”之说,太极拳更讲究“前足夺后足,后足站前踪”,“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他拳大多进退迅捷,惯以腿击人,弊端在于攻防分明,一击不中,收腿缩拳换着(招)再击,大费周折:太极拳长于懂劲,任敌变化“无意而有意,无法而尽法”攻防不分,短处在于必须与敌相沾粘,否则不能懂劲、优长皆失,必为敌乘。太极拳以手挥琵琶为开门手,“手从腿边起,侧身步轻移”,旋乾转坤穿插游走与敌周旋。杨长避短贵在近身沾粘。能沾粘,则能发挥懂劲优长,能贴敌,敌弊病皆现,腿不能起、身不得脱,必陷入太极乱环术中束手无策,任我主宰。
太极拳以手挥琵琶为开门手与敌相持,前手须松沉、外柔内刚,防敌挑打。后手须紧护前肘及胸腰部,防敌突袭。 太极拳以手挥琵琶为开门手与敌相持,敌击我身,我前手(划弧以卸其力)迅而接之(接手不接力),则可沾粘住敌臂或其他部位:若敌速迅猛沾(粘)接不及(上),琵琶手可任意变化拳势或格或拦随敌游走,伺机再行沾(粘)接;敌击不中,闪跃或仆倒远离换势,我则仍恢复琵琶势与敌相持,以变对变、静观其变,此即《太极进圈法》所说:“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
太极拳以手挥琵琶为开门手与敌相持,前手多用拥手混掺他劲与敌接手沾粘。故有“掤为八法之首”、“搭手遇掤莫让先”之说。若敌从正前方攻我,则视情用掤手或掤捋混用接手沾粘;若敌拳从左右侧来击,则视情选分鬃手、斜飞手接手沾粘:若敌从身后来击,则视情以归山手、穿梭手接手沾粘:若敌势居高临下来拳甚猛,则视情先用下式手卸其力再用七星手接手沾粘:若敌手足并用,连续进击,则视情用云手接手沾粘……概而言之,接手沾粘不必拘泥于一格,运用之妙在于顺手沾来。接手须胆壮心细、迅疾进身与敌粘贴,贴身敌腿不得起,我占先机;怯敌不敢进身沾(粘)接,则优长尽失,敌占先机,必败无疑……
太极拳以手挥琵琶为开门手与敌相持,懂劲功夫精纯者一旦沾(粘)接敌手,敌休想逃脱,一个“顺”字,无穷变化。足使其坠八五里雾中,不知所措:敌退我顺其退势,同步等速“追风赶月”:敌进我顺其进势,同步等速“牵牛入栏”:敌起腿踢人,我顺其腿将起、身体后倾之势,同步等速进足跟步掷而发之:敌下蹲欲袭我胫,我顺其下蹲之势,同步等速施按采手制其于足下:敌连技步侧向逃匿,我顺其逃向,同步等速,左右手捌之以断其根:敌我方沾(粘)贴甚紧,腕部相互制约,手不得腾,我则顺其失重方向以肘击之、以肩背靠之、拧腰以胯打之:敌被击败(出)但未“致命”,我则顺其败(逃)向,同步等速追打赶打,所谓“若还发出不多远,反手补出急多风”,只至敌完全丧失抵抗能力(笔者按:这里所说的“同步等速”,意为与对方劲力速度相等、时间一致、方向相顺。只有同步等速,方能“无过不及”“得机得势”,顺势借力)……概而言之,沾(粘)接敌身听化拿发、“力从人借,气由脊发”的同时,拧裹钻翻、跌打摔踢、吞吐蓄放、乘劲赶打不拘常规,八门五步混用并施,数“管”齐下随机而发,“力在惊弹走螺旋”,一气呵成只在瞬间,且“出手见红”、“犯者立仆”,不给敌丝毫喘息机会……
孙子日:“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太极拳实战须审时度势、果断地攻其不备、攻其要害、攻其弱点,切莫痴迷“以静制动”的教条。敌不动,我诱其动、逼其动。敌在动态中,“跟彼随彼莫放离”,方能借尽其势、其力,“即以其道制其功”。太极拳以手挥琵琶为开门手诱敌、逼敌,惯用吐信手、撇身捶(掌)试探(击)敌方眼喉面部。“迎风铁扇扑面掌,任他豪杰也慌忙”,敌必出手(臂)格拦,我则乘势沾(粘)接敌臂(手),此时“敌微动,已先动”,“引进落空合即出”,我得机得势矣……
综上所述,实战不同于推手,推手不同于实战,二者即有区别,又有联系。
推手是获取搏击技能的主要手段,是博击实战的技能训练:实战是搏击技能训练的目的。是推手水平的即兴发挥和使用。推手比实战细腻,技术变化复杂;实战比推手粗犷、简捷,临场发挥异常艰难。初学推手速度宣慢忌快。“细嚼慢咽”分辨率高,易于技能掌握,练至一定程度可快可慢,诚如拳论所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即能慢到十分,亦能快到十分:临场实战利在速决,追求瞬间效应,容不得半点犹豫,须与对手同步等速的快而不能慢……
推手丰富实战技能,实战检验推手水平。推手的技能越高,实战取胜的概率就越高,二者成正比。
拳架、推手、懂劲、实战。四者的方法、目的各有侧重、各具特色。都是太极拳博击之道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拳架套路是基础,推手是训练手段,懂劲是核心、主宰,实战是实践检验。愚意以为。正确处理好拳架、推手、懂劲、实战四者之间关系。使之完美和谐的统一,方能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太极拳搏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