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科学解读太极拳论(正文)

科学解读太极拳论

2008-05-29
核心提示:在太极推手中,运用“沾粘连随”技艺,不丢不顶,其中体现了摩擦力的存在与运用。 太极推手中的擒拿发放技巧,体现了杠杆原理。...
  

在太极推手中,运用“沾粘连随”技艺,不丢不顶,其中体现了摩擦力的存在与运用。

太极推手中的擒拿发放技巧,体现了杠杆原理。

太极推手中“螺旋缠绕”的运行,是利用多种矢向力,在运动中随时变化,可达到“易化能攻”的效果。

太极的“四两拨千斤”,体现了弧形运动中的“切向力”。

抽象地讲,当对方以水平力击来,依据数学公式:水平力×COS90°=O,所以竖力破横力,可以小力破大力,当然,这里摩擦力忽略未计。

在实战中,双方力的角度随时在变化,不可能用数学公式将运行全过程精确完整地表达出来。但是,可以用身心感受到,做出下意识的反应。

“引进落空,合即出”是太极拳推手的特色之一。当对方用力打来,我粘住对方的来力,顺势让空,此时,我力与彼力方向相同,速度一致。当对方感到要失去重心,欲调中正时,由于惯性的作用,无法骤然刹住或者马上改变方向。此时,我则借力发力,对方必被我放出无疑。

如果,当我化开对方发来之力,若对方欲调回身形,我可随彼回劲的惯性,抖转腰身,趁势而发,二力相合,彼也可被放出。此乃“舍己从人”在力学上的体现。

发放的内劲来源于丹田气,在意识的指导下,瞬间意到、气到、力到,在体内产生对掌的二争力,使身向后坐,劲向前发的爆发力,体现在力学公式中为:P=l/2Mv(P表示能量,M表示人体质量,v表示速度),由此可见,加速度使力量倍增。发力还需要全身各部协调配合,这是经过长期训练出来的。在此须指出,如盲目拙气拙力地练习发力,易造成气滞血淤而伤身。

以上仅是对太极拳力学作用的局部分析,而人的“意、气、力”在运行中变化,无一固定模式,并且,力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不是刻意能做到的,因为功夫在身上,而不在手法上。

太极拳“头顶阴阳,脚踩五行,怀抱八卦”,可谓千变万化,仅可意会,无法表达全面。正如太极图所示,太极拳如同无定形的浑圆,不可有一处凹凸,既松沉又轻灵,往复无穷地运行。

我们在太极推手中去感觉打拳的“劲”对与否,打拳与推手,相互为用。

在实际运用中,彼此一搭手,彼挨我皮毛,我已知其骨髓,我棚住其力,以虚待实,随其力动而动,接重若轻,将彼劲化向拳背势,“以柔克刚”,运行中随彼变而变,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无固定模式,又不脱离太极之规矩。彼微动,我即知其劲路所在,彼发劲,我即有相应变化动作,丝毫不差。即所谓“后发先至,以慢制快”,并可“柔极生刚”,将劲力发放到彼失重的力点之上,我必所向披靡。

“太极推手”的功夫,来源于站桩、盘架等基本功,而“太极推手”又是打拳的检验标准,相互为用。打拳的功底深了,在推手、实战时就运用自如了。

“打拳如有人,有人如无人”,一招一式,恰到好处,练去身上的自然犟力,练就“内外相合,周身一家”。

在练拳中,意识得到升华,练去争强斗胜之心,练出圆活之趣、大智若愚、大勇若怯、胸怀宽广、内气浩然,行飘逸如流水,寓遒劲于婀娜,游刃有余,如痴如醉,“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出真意”。

练太极拳,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当练到与大自然融会为一体时,恬静、泰然的感觉则油然而生,太极的意境就会悄然向我们走来。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459.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