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2004年6月18日
6月2日本版刊登了《打太极拳可能加重关节病》的文章,在广大太极拳练习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提出了各种观点和看法,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太极拳是一项有益身心的健身项目,如何科学地领悟其精髓,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其强身健体作用,还真是一门学问。
本报专稿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她在连绵不断的运动中,把“道法自然”的辩证思想和“中庸谦让,绵里藏针”的处世哲学融于其中。太极拳具有独特的养生、技击、教学、训练、理论体系,她奉行“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原则,其运动特点以“杨”式为代表的圆活连贯、轻灵柔和、姿势舒展;“吴”式为代表的川字步,斜中正等特点;以“陈”式为代表的劲走螺旋,多缠丝折叠,动作兼有震脚发力,窜蹦跳跃和闪展腾挪,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等特点;“武”式为代表动作小巧紧凑,两手各管半身,膝不过脚尖,“孙”式在武式的基础上,步法进必跟、退必随,转身时以开与合的手法衔接的特点,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五大流派中又以陈式和杨式流传最广。
太极拳讲究型、行、势、意、变
求型:学习太极拳的单个动作要规范,概念要清楚。主要是针对太极拳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如手型中拳、掌、勾的要求,手法中捋、挤、按、肘、搂、推、摆等要求。
求行:求行是指太极拳一个完整动作质量的要求,如野马分鬃,两手的高低位置与分手配合,两脚的前后左右位置;手与脚的配合,先两手胸前合抱,再出脚成虚,由虚步经马步到弓步,同时上下斜分,上手腕与肩高,掌心斜向上,下手按至髋关节外侧,掌心向下,掌指向前;最后是眼神与手脚的配合。
求势:这个阶段是在上两个的基础上,型与行的连贯,是两个动作的势势相连。
求意:“意”有两种含义,一是太极拳的技击含义;二是动作的象形取意的意境,如白鹤亮翅时想象白鹤悠闲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求变:“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生”就有变的意思。太极拳可以根据不同用法、不同目的,一套变化为几套来练习。
练习太极拳应避免陷入误区
太极拳不是中老年人专利 太极拳适合男女老少不同的群体,青少年可以练习偏刚一点的陈式太极拳;体质弱的可以练习偏柔些的,如杨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
初学者应先守规矩再脱规矩 初学者应多要求动作外形,多看老师或同学示范,最好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立体直观为好。不应灌输“用意不用力”等过于抽象玄虚理论。
初学者应遵循习练次序 应强调“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依次“沉肩坠肘”、“塌腕舒指”、“松腰沉胯”、“旋膝开胯圆裆”、“五趾抓地”、“呼吸自然”。“含胸拔背”与“松腰敛臀”不要过分强调。
找一位明理的老师 初学者应跟随习练有术的老师学习,不然学错以后不宜纠正,而且容易使肌肉或关节损伤。入门须言传身教,入门得法后需自修。
初学者可能会有酸痛感 酸痛是不能适应太极拳所造成的。包括膝关节的酸痛,由于架势过低,或动作不正确,导致膝关节局部负重过大。练习时可以站高一些,或做一些局部按摩等物理疗法。一般三个月内会有上述现象,如果三个月以后还有膝关节酸痛感觉,马上停止练习前往医院就诊,查明情况,以免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