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一项独特的人体运动。关于躯干、上肢和下肢的操练有着特定的要领和法则,这就是身法、手法和步法,有时也统称为身法。身法是历代太极拳家根据实践经验和集中群众智慧而提炼出的某些外形合内动的要旨。在世世代代的太极拳传授过程中,名家们都非常重视身法的教学和习练。郝少如说:“太极拳艺是在身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身法’是组织内形、产生内劲的关键环节,所以身、手、步必须按照太极拳的特定要求进行运动,才能做到相互间的协调配合,达到以内形来支配外形的目的。”又说:习练太极拳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拳架;第二阶段,学习身法;第三阶段,学习内劲。此三个阶段也可分别谓之初级、中级、高级。学习太极拳自然由初级开始,而每个有志于太极拳事业者或太极拳爱好者都希望能达到高级阶段。为了能达到太极拳的高级阶段,必须要在身法训练上狠下功夫,这中级阶段是由初级通向高级的阶梯,不可逾越。
太极拳的身法很多,值得注意的是:武禹襄在《身法八要》中将“含胸”与“拔背”分别列为第一、二条,而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则将“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依此逆推杨氏之精辟论述,岂不更易领悟出个中奥妙:要所向无敌,先要力(劲)由脊发,要力(劲)由脊发,先要拔背,而要拔背则须能含胸。由此观之,杨氏之至理名言不仅指出了“含胸”与“拔背”的重要性及相互关系,还道出了太极夫臻至上乘的一个窍门。
人体的胸和背即胸廓的前壁 和后壁,是前后对应的两个部位。胸廓是由12个胸椎、12对肋骨和肋软骨,1块胸骨以用关节和韧带装置构成。成人的胸廓近似前后略扁的圆锥形,上窄下宽,其结构有相当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在胸廓中,2----7肋软骨与胸骨构成胸肋关节。肋骨的肋结关节面与胸椎横突凹构成肋横突关节,其肋头与相邻椎体旁上下肋凹构成肋头关节。胸椎相邻椎体之间由椎间盘连结。每个胸椎的1对上关节突与上位胸椎的下关节突相关节,还有1 对下关节突与下位胸椎的上关节突相关节。整个胸廓除了12个椎体间的椎间盘连结之外,其关节多达80余个。众多关节多属微动关节,联合关节;某一环节的运动通常会引起另一关节的运动;各个环节的运动都有着力学上的相互关系,正是”一动无有不动“。因此,杨澄甫将“含胸”与“拔背”合二为一,提出了“含胸拔背”之说,这完全符合机能解剖学原理。然而,因胸廓结构的牢固和稳定,故含胸并不简单易行,拔背也非轻而易举。为了寻觅太极拳的真谛,必须从人体内部去找那些“极精微巧妙”之处。因此,把太极拳身法和人体机能解剖学结合起来研究和习练,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含胸拔背”是重要而难学的身法,现在就以此为例作一研讨。
[NextPage]
一、关于“含胸” 欲要含胸,首先要松开胸锁关节能,随即肩锁关节也须放松。此刻胸骨已寓下沉预动之势,于是胸肋关节有舒松之意。接着,使胸骨往下松沉,并使之在垂直状态下向后略移。顺遂胸骨向下并往后微动之势,以意将肋骨下缘略微内翻(与胸式呼吸时相反),“两肋微敛”,内含“护肫”之意。在完成上述操作之后,胸笼肋骨便有一种舒适而略被紧束之感,此时横膈下降,胸腔上下径增长,渐臻“气沉丹田”,同时在“尾闾正中”的前提下,裆也易撑开。《太极拳经歌诀》中的“束肋下气把裆撑”一句即含此意。操作至此,还只完成了“含胸”的第一步。下一步是要将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两者属联合关节,合称肋椎关节)都松开。如前所述,胸廓的形状为圆锥形,上窄下宽,而它的横切面呈肾形,因为肋骨在转而向前走行之前,是从胸椎出发而绕向后方走的。根据这一解剖学特点,要用胸骨后移之势,催动两侧肋骨各向侧后方作柔活运动,以达到充分松开肋椎关节之要求。肋椎关节之松开是为“拔背”创造“氛围”,而肋下缘之内翻可助拔背之势。值此时刻,若能神舒体静,行腹式呼吸,“胸要虚含如罄”,气自然会沉于丹田,所谓“含胸者,……使气沉于丹田也。”整个含胸过程,纯系胸肋关节与肋椎关节之精微有序的联合活动,而在外形上却没有一处呈凹陷之迹象。
二、关于“拔背” “拔背”是直接关系到由脊所发之内劲威力大小的紧要环节。“太极拳的内劲是一种富有弹性的劲”,而“内劲来源于各关节间骨缝的松开和韧带的伸长。”人体整个脊柱的关节多达百个,而胸段脊柱则占了大部分。脊柱上不但关节众多,而且韧带丰富。如果练拳练得使脊柱既能“节节松开”,又能“节节贯穿”,那么它所发出的内劲之威力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杨澄甫所谓“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乃深中肯綮之言,并非过甚其词。
在依照上述之法完成“含胸”之后,背脊已寓预动之势。趁胸骨催动肋骨向左右侧后方位移之机,使整个脊柱在垂直状态下向前微移。此种肋骨与胸椎的相向逆行位移,可促进肋椎关节充分放松,有利于脊柱的“节节松开”。所以郝少如也曾强调说:“作为弓把的腰脊位置绝不能后移。……相反地,腰脊要有向前移动之意。”旋即用意使胸椎第一节往上拔;第二节胸椎随之也往上拔,以后每个下位胸椎随之也往上拔,直到第十二胸椎。(如以劲整来讲,应拔至第三腰椎;第三腰椎以下部分则须向下沉)。随着,颈项竖直,以顶劲虚领整条脊柱,使百会穴与长强穴(尾骨尖前)在一条垂直线上。各椎弓的上、下关节突关节和椎间盘以及多种韧带都尽量往上拔伸,犹如雨后春笋之拔节——每个节间都在伸长,内中感觉富于弹性,恰似张弓之势。脊椎的拔长,椎管容积的增加,便会产生一种气贴于脊背的感觉,所谓“拔背者,气贴于背也。”
杨澄甫生前“推手技巧精妙,善化善发,独步一时,出手绵软而内似钢条,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凡身受之者,未觉其动而已腾空跌出”(顾留馨语)。这些都是与他熟练地运用各种身法尤其是含胸拔背分不开的。在技击上,“含胸”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蓄劲和化劲,所谓“运化在胸”是也;而“拔背”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卷劲和发劲,所谓“劲由脊发”是也。所以“含胸”和“拔背”的技击上是蓄发相变的关系。“含胸”和“拔背”相辅相成,混然一气,故谓“含胸拔背”;含胸拔背与虚领顶劲、松腰、尾闾正中等其它身法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如若“尾闾 正中”作不正确,“含胸拔背”也就不可能到位。
关于“含胸拔背”,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例如:化劲时的“拔背”和发劲时的“拔背”似应有所不同。化劲之拔背是从上往下地节节松开,意要放在椎体及椎间盘上;而发劲之拔背则是由下而上节节贯穿地放松,意要集中在椎弓之上,相应之下,“含胸”亦似乎应有两种:一、发动时的含胸,胸肋关节由上往下地松开,而肋椎关节却由下往上地松开。如此,含胸之势恰好与脊背的发劲之势相合。二、化劲时的含胸,肋椎关节由上往下地松开,而胸肋关节则由下往上地松开,如此含胸则两臂的棚劲更富弹性。
[NextPage]
“含胸拔背”之法,皆是用意,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切不可用拙力。人体既成含胸拔背之势,内中就会蕴涵着几对矛盾劲:拔背之向上而略带前倾的松弹劲与含胸的下沉卷劲既对立又互补;含胸时肋骨后移之势与拔背时脊柱的前移之势使肋椎关节前后对拉,形成松柔之矛盾劲;即可综合成六面整体浑圆劲,能使机体进入浑圆状态。此时,背部感觉舒展,胸部觉得通畅。因而,也曾有人提出要将“含胸拔背”提为“开胸阔背”。实际上,“含胸拔背”已包含了“开胸阔背”,但若只作“开胸阔背”却未必能获得“含胸拔背”之功效。用其它一些说法来对“含胸拔背”作辅助性的说明是可以的,但不能以此来取代之。
人类的骨骼属于内骨骼,配布于机体的软组织中,是一种能动的有生命结构。它是个复杂的杠杆系统,乃太极运动之基础。骨骼包括由颅、脊柱和胸廓组成的中轴骨骼以及附肢(即上、下肢)骨骼。太极拳特别重视中轴骨骼之运动修炼。清代杨氏老谱中就有《身形腰顶》一首,曰: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所以太极拳名家们常常说:‘练太极拳要练在身上,不要练在手上’。就腕关节来说,必须将腕关节的动度减小,迫使一举一动不得不运用身法,从腰脊上运出来,”“含胸拔背”就是修炼脊柱和胸廓的极为重要之法则。运用“含胸拔背”就可进行胸廓与脊柱之内在运动,由是可渐臻“劲由内换”之境界。“含胸拔背”是关于躯干运动的大身法,此乃须臾不可离的太极拳特征性的身法。“含胸拔背”之内涵何其丰富,真可谓“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
谈太极拳技击化险为夷的招法 张迎忠
所谓"化险为夷",即化危险为平安。在武术技击中,指的是转被动地位为主动进攻地位。武术界各拳种化险化夷,方法各有不同。太极拳的特点,总纲为:刚柔相济,阴阳互变;战略思想;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动作特点:画圆缠丝,圆守方攻;技击前提:知已知彼,懂劲用招。只有把这些特点融合一体,才能在技击中化险为夷,常立于不败之地。
一、前招后招解脱三通背拳势
当对方用三通背拳设险,利用杠杆之三理使我臂直变硬,用手抓握我的手腕,用骑马步作基垫,用肩头作支点,背我肘尖部位,迫使我肘疼,内气上浮,再用臂部向翻托,用力将我向前摔倒。遇到这种险境,用前招后招破之,首先要气沉丹田,棚劲贯足,被抓拿之手,手指尖领劲向前穿,要让自己的肘尖前移破坏支点,让过后,胳膊逆缠丝翻转,用肘外侧横列击对方头部耳门。同时,下肢用脚勾提对方一腿,横跨步移位,与上肢配合成为错合劲。另一手要击打对方腰胁部,上中下要同时发劲,这样可以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进攻。
二、金鸡独立解脱三通背势
当对方用三通背击我设险(动作同上说明),我可以用金鸡独立拳势解脱,关键还是破坏对方杠杆技击作用,要使被背之胳膊变曲,迫使对方支点变位或不牢固,或者破坏对方杠杆力臂,断对方气源,随身体内气上提。空中屈肘。下降时沉气,把全身之力集中到肘尖下端,下落时用肘尖下砸肩头,并有向后勾挂之劲。另一手七妙配合,破坏对方重心。还可以趁向上纵跳时,意劲贯于膝盖,屈膝上顶对方尾骨处长穴,使对方气散而化解。
三、小擒打势解脱前招后招
当对方用前招后招拳法,抓握住我进攻之手,立即用缠丝向外拧转,迫使我身背而击我胸部。我立即采用小擒打破之。要上中下三路进攻对方。上路被拿之手随对方缠丝并以指尖领劲向对方耳后穿去,中路之迎击对方胸胁部;下路用脚尖外撇,蹬踩对方前面之腿的膝盖。若对方避过,我上肢双手画大圆圈缠绕捆绑对方之手,下肢上步管套对方之腿设埋伏,然手用叠法推按对方,上下合劲,让对方跌倒。
四、高探马势解脱裹变炮势
当对方用裹变炮正面搂抱住我的下腰部,同旱,用下颚尖吸住我的肩头,采用杠杆之力摔我。在这危急时刻。我应气觉丹田,上肢放松,下肢贯力,立即采用高探马解脱。视对方颚吸肩头而定,左用右,右用左。上肢一手缠绕推对方脸面。另一手从上落下,斜落搂抱对方之腿,破坏对方重心及底面积,意贯力点,同时发劲而进攻。苦对方是敌人,上下两手可用指尖用力。上手抠戳对方眼睛或咽喉,下手抠进对方助骨缝间。苦对方因疼离手,我应上肢用直顶肘击之,下膝盖进攻对方裆部。这样可以化险为夷。
[NextPage]
五、进步栽捶解脱裹变炮势
当对方用裹变炮势,从我身后搂抱住我的下腰部,想破坏重心将我摔倒,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气沉丹田,上肢放松,下肢贯力,被搂抱的腰围要有棚劲。身紧贴于对方的胸腹裆部让对方与我同静。然后,我应以动制静法,用进步栽捶解脱。要突然迈步,身体向彰倾斜,得心前移,身体带动对方并旋转躯干。两手随轮轴横列发力击打。因对方出乎意思料,随我体前倾旋转,必向前栽倒。如果对方没倒,我应立即倒转身体,用肘击打对方胁部,迫使对方从另一侧跌倒。
六、青龙出水解脱裹变炮势
当对方用裹变炮从身后双手连同我两臂搂抱时位置在我肘节以上,我可用青龙出水而解脱,要气觉丹田,下盘扎根,棚劲贯足,全身要紧贴对方。然后,采用上下错位摩擦破对方搂抱合力点,一手用力下击捶,另一手用劲屈肘上挑对主之臂。迫使对方劲不合而趁机解脱。若对方继续搂抱不丢时,我立即变招用上挑之肘,随腰胯旋转,向身后击对方胁部,另一手抓握对方之手向前引带,使对方站立不稳而跌倒,或趁机用脚后踢对方裆部,或跺对方脚面。这样就可化解搂抱之途。
七、撇身拳解脱擒拿肘法
当对方抓握我手腕,立即缠丝,想让我胳膊反背于身后而被动,想趁机击我身后。我应撇身拳缠绕而解脱。要三节劲互相用之。取我梢节,我应中节,根节护之。随对方拧转我用打竖肘而护之。同时,另一手配合暗自引带对方,下肢随肘上腿插裆而人扎根。如果对方用手看护推逼我肘,我顺势继续旋转,把肘迅速放到对方肘的外侧,再用肘勾挂擒拿对方之肘同时,我两手配合擒拿对方之手,使之疼痛而背,我瑞靠击取胜。若对方劲力特大,并旋转速度特快,前招法已不能用。我被拿之手缠绕于身后,我应随应变,上肢立即向前下倾斜,而被拿之手指尖领劲向上穿,迫使对方内气上拨,缩小两人距离,下肢腿急速插裆,另一手去搂抱对方之腿。关键是七用中部肩靠,击打对方腰胁部,速度要快把对方抛出。化解定能定成功。
八、云手解花捶
云手解花捶,这是散打化险法。一般人常习惯用花捶进攻,因为两拳从上向下轮流进攻,或对方两手拿有武器,这看来不易防守,逃避不是上策。怎样避险取胜呢?要沉着冷静,视面前无人。我要用云手正面棚接,侧面进攻。云手要缩身接棚,从下向上穿掌,取裆,击胸穿咽喉,戳眼睛,搭手列转,要上下相随,步随上肢而入裆。粘搭后或用捋采,或用棚列,手肘肩靠齐用,脚膝胯齐命名,利用捆绑术迫使对方双手无用武之地。
总之,化险为夷靠心计,思维敏捷是关键。动作招法随机用,果断急速能化险,阴阳辩证心中记,化险转圆刚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