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点(正文)

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点

2008-08-29   万国武术论坛   叶大密
核心提示: 编者按:本文是巳故原上海武当太极拳社社长、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馆员叶大密先生于1965年78岁时编写的《医疗保健太极拳十三式》中...
  

        编者按:本文是巳故原上海武当太极拳社社长、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馆员叶大密先生于1965年78岁时编写的《医疗保健太极拳十三式》中的第二章。原稿曾由太极拳研究家,原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林镜子院长和巳故原上海瑞金(现广慈)医院中医顾问陈道隆医师校订过。文章内容为叶氏多年研究体会,新旧结合,多具卓见,文字流畅浅显,做到了深人浅出,简明扼要,适合广大太极拳爱好者阅读和练拳参考。

         叶先生这篇遗作,由其弟子金仁霖先生提供,标题为金先生代拟。

       练习大极拳的要点,各流派都有它一套传统的经验总结,例如武禹襄的《身法八要》,杨澄甫的《太极拳十要》等。这些经验总结,都是各家根据实践经历,再三揣摩而给以归纳起来的。因此各流派大极拳的要点实质,尽管一脉相承,基本相同,但说明的内容,往往因各家所表现的风格和特征不同,所站的角度和所得的体会也不尽相同,而有精粗深浅之别。加上前人说明的文字,大多是用文言文书写,和现代汉语不论在所用词汇和文法修辞方面,都有相当距离,无形中给学习的人,又增加了困难,这里著者想参考各家理论,阐述,以及过去师友间的所传所闻,结合自身近五十年的研究心得,尽量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以期通过这样的解说,使学者能够得到提高,少走一些像我已经走过的弯路,那才是我真正的愿望。

一、用意放松

       练习大极拳时要精神贯,注思想集中,使中枢神经系统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引导动作屈伸开合,使处处能符合要点要求,恰到好处,没有过分或不够的地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用意。放松是指全身肌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除了维持运动速度和保持肢体位置所应有的紧张度外,尽量放松,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以节省体力。古人所谓“用意不用力”的不用“拙力”,就是指这多余不必要的力而言。能用意放松,就能更好地使经络宽畅,气血流通,有利于内劲的增长和增进身体健康。

二、连绵不断

        练习大极拳时,一势一式,要像“长江大海”一样,一浪接一浪,地连绵不断“滔滔不绝”。成式时,动作虽略有停顿,而意识仍然不停,下一势紧接着上一式,在两者之间,可用小圈圈来贯串衔接。所谓小圈圈,实际上就是古人所说的“往复须有折叠”的折叠。有折叠来来去去,就没有断续的痕迹。这样才能达到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要求,给锻炼者以十分舒适的感觉,提高了锻炼兴趣;在技击上也就能达到“运劲如抽丝”、“断而复连”、“断而能接”、“不丢不顶”、“有缝即渗”的要求。

三、周身完整

        练习大极拳无论在做任何一个动作,或摆任何一个架式,都要做到周身能相随相合地完整。所谓相随,就是古人所说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腰动脚动手动,眼光也随着而动”的上下相随;所谓相合,不仅要机体在形式上做到不同侧的肩和胯,肘和膝,手和足相向或相背地有呼应着落的所谓“外三合”,更重要的是要求意识,呼吸和动作的相互配合,作到所谓意与气合,气与劲合的“内三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周身一家”、“无有缺陷”的完整。在技击上,也就是使对方没有空隙可乘。

[NextPage]

四、分清虚实

        练习大极拳以分清虚实为入门第一步工夫。分虚实先要从大处着手。以下肢部为例:如全身重量寄于左脚,则左脚为实,右脚为虚;寄于右脚,则右脚为实,左脚为虚;进步时必先转腰合胯,一脚坐实,一脚变虚而进。否则出步重滞,就不可能做到古人所说的“步随身换”、“迈步如猫行”的要求。以躯干部为例:敛腹吸息时,拿上下来说,是腹虚而胸实,拿前后来说,是胸虚而背实;拔背呼息时,拿上下来说,是胸虚而腹实,拿前后来说,是背虚而腹实。以上肢部为例;如以一手前伸为虚,则另一手辅助或平衡为实,所以在技击上发劲放人,必须先在实手加意,和用刀劈物必须在刀背加力一样。这是大的方面.至于小的方面,则正像《十三势说略》所说的“一处自有一处虚实”,躯干、四肢、一手一脚以至一个指趾,无不有它的虚实存在,要在锻炼者自己悉心体会,由大而小,由面而点,逐步缩小。在技击上则可结合推手,用“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办法来对付对方,达到古人所说“因敌变化示神奇”的境界。

       分清虚实.无论在练大极拳或推手,对于机体感受器灵敏度和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能力的提高,是极其有效的训练,因此,它实际上也是增进机体健康的重要一面。

五、敛腹含胸

        敛腹含胸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敛腹是在吸息时,将腹壁有意识地略为收缩,使和膈肌的收缩下降配合起来;含胸是紧接着敛腹,使胸部肌肉放松,胸骨正中第三四肋间隙玉堂穴和膻中穴中间,稍微有内吸的意思。这样可使胸廓下部得到充分的扩展,有利于肺活量的增加。敛腹含胸时腹压降低,丹田向上合抱,使内气从尾闾沿脊柱往第四胸椎棘突间的身柱穴处提敛,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敛入脊骨”。敛腹含胸一般是在动作开始或转换变化时行之,在技击上是一个走化或蓄势的动作。对初学的人来说,只能先从外形的敛腹含胸着手,结合呼吸的提敛内气,可以留在后一步来做,避免发生偏差。

六、拔背顶劲

         拔背顶劲也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拔背是在呼息时,使两侧背部的肌肉群,如棘肌、半棘肌、骶株肌…等,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后竖起身躯,则在脊柱第四胸惟棘突间的身柱穴处,就有往上拔起的感觉;顶劲是紧接着拔背,由头棘肌的作用,松松竖起颈项,抬头向前平看,头顶百会穴处有凌空顶起的意思。拔背顶劲时,可使由敛腹含胸时提敛至脊骨身柱穴处的丹田内气,再从身柱穴沿督脉上升到百会,经前顶、神庭、印堂而到龈交,由舌抵上腭的作用,接通任脉承浆,再沿任脉而下,回归小腹。这时丹田落归原位,膈肌上升、恢复原来隆凸状态,腹部内压力增加,腹肌放松而有饱满舒畅的感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气沉丹田”。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气沉丹田是配合着拔背顶劲的动作,并不单独存在,是意识引导丹田内气的作用,不是用力屏住呼吸住下硬压。拔背顶劲,一般是在动作的终了或成定式时行之。在技击上是一个防劲的动作。

[NextPage]

七、松腰收臀

       大极拳以躯干带动四肢,而躯干的转动主要在于腰脊部的旋转灵活。所以古人说“腰如车轴”,又说“腰为纛”,“腰为主宰”,同样说明了腰脊部的重要作用。松腰就是要在放松腰部四周肌肉群的前题下,使两胁肋部往下松塌,而又有向前抱合的意思。所以武禹襄把它称为“护肫”。能松腰腰脊,才能转动灵活、上下不相牵掣,重心降低,两脚有根,而下盘稳固。收臀是在松腰的同时,有意识地使臀部稍微往里收缩,使臀部和腰背部基本保持在一个曲面上,而不向后凸出。能松腰收臀,才能使脊柱直竖,尾间中正,起到像大纛旗和方向盘一样的指挥作用。

八、沉肩垂肘

        沉肩是在放松肩关节的前题下,有意识地使上臂往下松沉,所以又称松肩。垂肘是紧接着沉肩,使肘关节保持适当的弯曲度,肘尖尺骨鹰嘴突处向下沉垂,所以又称沉肘。 沉肩垂肘,可以帮助拔背顶劲和坐腕伸指的形成。在技击上,肘关节保持微曲,能合乎古人所提出的“劲以曲蓄而有余”的要求,对出劲的能否干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九、坐腕伸指

        坐腕是当手臂前伸时,腕关节放松而大陵穴处有向下塌垂的意思,这样就能使手掌上翘,好像坐在手腕上一样,因此称它为坐腕,或称塌腕。伸指是紧接着坐腕,趁手掌上翘之势,五个手指舒松地伸展一下,使丹田中充盈的内气,能毫无阻碍地循着三阴经脉,平均地贯注到五个手指,古人所说的“形于手指”,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在技击上,坐腕伸指,虽然已是放劲的最后一个动作,但是它和“沉肩垂肘”、“拔背顶劲”是相互衔接、相辅相成,而不能孤立地分割开来的。

十、缓慢均匀

        练习太极拳要用意识引导动作,配合呼吸。所以练习时特别要注意缓慢均匀。缓慢,则一式一势,没有一处不可着意揣摩,没有一处能被轻易滑过,古人所谓“处处存心揆用意”的知己功夫,就是这样练的。均匀,则呼吸自然,渐能逐步协调细致,达到细,长、深、足的要求而没有喘息、憋气的弊病。能缓慢均匀,才能逐步做到上述种种要点的要求,符合古人对大极拳能在“动中求静”的评价,也符合古人对练大极拳者提出要“视动犹静”的高标准要求。


        慰苍按:此文原载《武魂》1995年第六期(总第八期)。编者按系《武魂》编者之按语。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3259.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