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推手应研究随屈就伸之理(正文)

太极推手应研究随屈就伸之理

2008-08-24   本站原创   张迎忠
核心提示: 太极拳运动的内容,除拳架套路以外,还有基本功和推手的训练。练拳只是打基础阶段,是求知己的手段;而推手是用拳阶段,是练拳的...
  

        太极拳运动的内容,除拳架套路以外,还有基本功和推手的训练。练拳只是打基础阶段,是求知己的手段;而推手是用拳阶段,是练拳的升华,它既是求彼劲,也是验证知己的形式。推手是散打技击的一种特殊手段,当练拳架套路有一定功夫后,就应追求推手技击训练。要在推练中实践“知己知彼”的智能、体能、技能,努力追求推手动作轻灵柔和,听劲准确,借劲适时,柔刚巧用,合力巧妙,能牵动四两拨千斤,能够“挨着何处,何处击”的太极技能。

        拳论曰:“无过不及,随屈就伸”。这是前辈练习推手求懂劲的经验总结,其理并不深奥,但是,达标准推练就感到难了。细心分析拳论中的“随屈就伸”之理,它强调了要有一定的客观条件限制。首先是句前的“无过不及”原则限制要求做到沾连粘随不丢顶。其次,是受某个对方的攻防屈伸的方向、力度、角度、速度、距离的限制,而决定自己的相应的屈与伸。“随与就”的两个副词限定了“屈与伸”之度。练时要能随对方伸而屈,就对方屈而伸,能粘贴如漆,屈伸自由,推练能增长听劲和懂劲的功夫。

        推手求屈伸应符合一种哲理,推手求功的哲理要求,应先求对立中的统一,就是求太极中庸之劲;后求统一中的对立,巧用技能战胜对方。总之,无论是求统一中的推手,还是求对立的推手,其推手的屈伸动作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客观的是指推手动作必然有屈伸;主观的是指推手动作要受意导控制,使屈伸动作准确无误,时时与对方的屈伸合拍。两种推手目的都应当选择对象,确定形式,巧使角度、力度、速度的三度推练。

一、对立统一的随屈就伸训练 

        矛盾对立统一的随屈就伸,要求双方商定推手动作的先后。一般先让甲方为第一劲,乙方为第二劲,先让乙方练习随屈就伸,依据舍己从人求听劲、懂劲功夫。因受“不丢顶”原则的限制,推手时要细心体会中庸之劲。练习者的上下肢要屈伸有度,要研究三根九防线。所谓“三根九防”指的是下肢有三根,上肢随下根各有三防,共有九防线。若第二劲者能具备这些条件,就能适应对方的屈伸要求。这是“内因通过外因而起的作用”。要想提高自己的功夫,必须寻找外因条件,应在对象、形式、三度方面探究。

(1)选择对象

        第一阶段,初学推手者最好是在老师亲自指导下推练。先求搭手的位置和力度;其二,研究划圆缠绕路线;其三,研究步法转换及虚实变化,然后采用慢速、轻力、固定角度推练,验肤感求听劲。这个阶段时间应长些,做到屈伸顺和。第二阶段,要有意选择技能比自己高的对象。要先定好推手出劲的先后,选择固定与不固定的形式。遵循“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行”的原则,在听劲的基础上,求懂劲,能通过肤感,快速传递信息,并能反馈出恰当的屈伸动作。能及时判断出是离心力,还是向心力,辨析出各种劲别。第三阶段,应选择与己同等或比自己差的对象。这一阶段是验证屈伸功夫的必要阶段。前两个阶段的对象,因为推手功夫比自己高,他们都有听劲、懂劲功夫,推起来得心应手。这可不是自己推手的屈伸适应对方,而是他人的屈伸尺度掌握得好,能和己相适应,这才显得自然顺和。那么若要选择与自己功夫相等的对象,或者不会推手者,推练时就会感到屈伸非常别扭,会出现顶丢现象。此阶段推练应突出自己的意导作用,推手时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寻找适应的屈伸之度。这个阶段求功需要时间特别长,选择对象也不容易。但是,练者需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之理,要充分发挥内因条件,寻找能适应自己的外因条件,这样自己的太极功夫定能快速增长。

(2)选择形式

        内容和形式同一切矛盾关系一样,也是对立的统一。对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来说,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则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不是内容,内容也不是形式。二者存在着差别。

        在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一般来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变化。

      陈式太极推手根据练习者追求的内容不同,编排了五种推手形式,如:定步单双挽花,合步推手,顺步推手(一进一退),大捋,花脚步(也叫乱踩花)。推练者根据所求目的不同,选择形式也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守规而后脱规练习。其序也应先求统一,再求对立。

        无论何种形式,推手时要遵循“七字”、“十要”的要求,“七字”是:“静、松、稳、匀、慢、合、连”;“十要”是:(1)虚领顶劲,(2)合胸拔背,(3)塌腰落胯,(4)虚实分明,(5)沉肩坠肘,(6)用意巧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结合,(9)缠丝相连,(10)动中求静。七字与十要是一致的,不论是推手还是练架,必须符合这些基本要领。推手还应按序求功,屈伸动作先追求沾连粘随,再求达引、化、拿、发的准则。

(3)选择“三度”

        所谓“三度”,指的是力度、速度、角度。研究三度是求达随屈就伸的内涵,即听劲、懂劲。初练推时应用力度要轻,速度应缓慢,角度应固定,这是人们认识事物共性的决定,练习者绝不能急于求成。若开始用重力,快速角度不定的屈伸练习,肯定会出现顶丢现象。意导跟不上,触觉不灵敏,反馈信息慢,这样练习推手,求不出听劲、懂劲功夫,实质是徒劳无功之举。要随着功夫的进程,逐渐增加力度,加快速度,改变角度推练。推手的屈与伸之度,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进行,使双方相互融洽,达到“沾连粘随不丢顶”的随屈就伸,让屈与伸的对立矛盾能够统一。

二、矛盾对立的随屈就伸训练

       矛盾对立训练是高层次的求功手段,它是建立在矛盾统一基础之上的。有了听劲、懂劲功夫,要进一步研究拳理“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要求懂劲后,粘走相生,越练越细巧紧密,要一面实践,一面善思,揣摩对立之理。要知道前者练习是对立中求统一,后者练习是统一中求对立。推手中以粘点传递信息,判断对方的力量大小、动作长短、速度快慢,应遵循“引进落空全击出”的原则,采用相应的随屈就伸,迫使对方的随屈就伸适度造成空背之势,要趁机转换随屈就伸之度进击对方。例如“闪展腾挪”技击,最终达到依着何处,何处反击的功夫。

       太极拳是武术,因此练太极拳求刚柔的动作屈伸,其目的是战胜对方。双方应寻找机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屈伸,限制对方的不利,这就是统一中求对立之理。学者要细心研究“矛盾对立统一”这一规律,太极拳功夫才能达上层。

总之:
随屈就伸有前提,屈伸适度求统一,
缠绕屈伸运化机,沾连粘随如胶漆,
动静之机要配合,矛盾对立求胜机,
引进落空合即出,懂劲求合巧用力,
蓄发相变刚柔济,四两能破力千斤。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3230.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