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通过衍变过程的几个不同的见解
核心提示: 好多太极拳喜爱者提出了"为什么太极拳练的姿势、套路长短、招势名称都有所不同"?这些问题,有必要做番详细的解释,以消除这...
|
好多太极拳喜爱者提出了"为什么太极拳练的姿势、套路长短、招势名称都有所不同"?这些问题,有必要做番详细的解释,以消除这些喜爱者们的疑惑,利于太极拳的推广。 一、 关于姿势不同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谈谈太极拳为什么练的姿势不同?这个问题,不仅不练太极拳的人有这样提法,练其它拳而没练过太极拳的人也有这样提法,还有不少初练太极拳的人,凡看见和他练的姿势不同的别式太极拳,更是疑惑不解。虽然主要原因是出于练习者的水平问题,但由此引发彼短此长、我是他非的门户观念,而形成鸿沟划界、互相抵触的现象,不能使各派很好地水乳相融、取长补短,交流、探讨、挖掘、提高这一宝贵遗产,实为莫大的憾事。出现上述三个提法,是不足奇怪的,因为各式之间的姿势不同,确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正反映了大家对太极拳的爱好和关心。为此特作一番肤浅的解释。 "太极拳",是王庭公在根据《易经》、《河图》、《洛书》、《太极图说》的哲学道理,追含中医、军事、力学及有关学科的精微,并采纳黄老"导引"、"吐纳"的学术思想,汲取当代各家拳路的特长,潜移默化地创始产生。"太极"也就是人们公认的"大宇宙圈",它包罗阴阳、开合、虚实、动静一切事物,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但是,这些说法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就如书法、绘画、中医、音乐… …各类学科一样,与太极拳的体用相同,并且在阴阳、开合、虚实、动静的道理上,也都非常吻合,但这些学科都有它们统一的一面和对立的一面。 现在就举书法与太极拳一例来说,二者都很讲究身躯(坐、立)中正、含胸平肩、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气沉丹田、心情舒畅、神气充沛、收视反听、全神贯注、意在笔(拳)先、运劲于指、欲抑先扬、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扎笔、运笔、收笔--起(开)势、转势、合势,置局欲宽收局欲猛--骨节要松皮毛要攻,永字八法--四正四隅,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循序渐进,不可躇等… …。这些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书法与太极拳的一致性。 自从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到现在一千多年以来、书法一道都在崇拜王曦之这位书法圣人,后来效法王书的人,更是芸芸众生,能者虽然寥若晨星,但历代大家,也颇不乏人,如:隋唐的欧、虞、陆、褚、颜、柳,宋时的蔡、苏、黄、米、赵等人,若与王的骨肉风神流畅秸劲比较,都不免法同体异各得部分而已。直到今天临摹唐宋各大家书法的,还是各是各的迹象,仍不出这个范畴。 那么,太极拳呢?杨、武、吴、孙等各流派,皆出于陈,理论方面基本相似,姿势方面互有差异。就按陈家沟练的不论是大架、小架,其姿势也各有不同。杨、武、吴、孙各式练的姿势,也是不能脱离这个轨范,这又是太极拳与书法又一个共同之点。 绘画与书法之间,可以说它们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稍有水平的人都知道字画是相依相连的,所以绘画与太极拳的共同点,就不言而喻了。 再说音乐、中医与太极拳在讲究结合阴阳、虚实、承上启下、发自丹田、一气呵成等方面,也是有一样的共同点,而音乐、中医也都存在它的各自流派,其各自流派之中,又存在着它各自的特点,综合起来,又是法同体异,这正符合辩正统一的道理。 人有老壮强弱、胖瘦高矮、急躁温柔,生理秉性各异,时间环境又各不同,所以练的拳、写的字、画的画、临症下的药、唱的歌、奏的乐等,也都必须随着各具的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即以某一个人来比较,不论是拳、画、字、医、音乐等,假若由其少壮时候开始,把他写的字、画的画、诊断过的病例处方统统集留起来,练的拳、唱的歌曲或戏剧,也都历年录像、录音归积到老年,来做一番检验,肯定也是有不一样的,这正是一本万殊、万殊一本的至理。 但是,不论任何学术,经过一定时间地勤学苦练、辛勤操作,是会有相当的收获的。只要是遵循原则,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心得,左右逢源、进退裕如地进行一些大同小异的改革,这也是必要的,这样也才能推动各项学术的进步和发展。太极拳也是如此,绝不能单从练的姿势的异同来妄加指责,主要是看其练的是否符合"以意行气"、"动静适宜"、"周身相随"、"内外一致"等一些要求,才是甄别、检验太极拳的姿势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近十几年来,有些自命不凡的太极拳"后家",别出心裁地有否认太极拳有"螺旋劲"、"螺丝劲"的"高谈"。继而又有人创新立异地说什么练太极拳要"从刚入手、刚中寻柔"、"突出一个猛字"的"阔论"。前者的"高谈",在"文革"前曾招致全国太极拳界的争论,其结果是认败服输。后者的"阔论",可能不免又要引起不同观点的共鸣,笔者显然愚昧不敏,在承受家学方面,也曾聆听近代诸家长辈各老手的谆谆教诲,象上述的"高谈"、"阔谕",从未有闻也。由于这对太极拳的姿势和深造有着重大关系,所以,希望对太极拳造诣深博的同志,作出正确的鉴定吧! 二、 套路长短不同的问题 其次,关于太极拳套路长短不同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简明易晓,凡是练拳的人,都知道,拳的套路是由若干招势编组叫做"路",再由几个"路"合编一起叫做"套",倒装一下句子合在一块说,便成了"套路"。"套路"的"长短"都是在其各拳种的原有基础上,多加几势重复难度大的招势,或在上下两个招势中间所运行的姿势,又起了一、两个招势名称,这样,它自然就"长"了。反之,它当然就"短"了。各家拳的套路,多数都讲究"拳打一条线",各式太极拳的套路,也是保持这个传统路线的原理继续流传的。 太极拳的教学,是因人诱导,分别对待。是根据学者的年龄、体格、知识水平等各自条件而决定教学题材和套路长短。或以舒展筋骨为先,或以培元养气为主,或专务强身保健,或循序渐进内外兼修。推广简化太极拳,就是个例子,它的对象是老弱、病、残,面对这些体格羸弱的人,所以就删去原套路上的难度大和重复的招势,以便学者简单易学。通过多年实践证明,在强身保健、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上,简化太极拳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各式原有的太极拳套路,就可以"靠边站",把它送进博物馆摈弃不传了。这是极端错误的,要知道,各种学术都是由浅而深、由卑而高地才能继续深造攀登高峰。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文化结晶,它不但有强身保健、技击应用的效能,而且,还对于精神的陶冶、品德的修养、智慧的启发都有肯定的作用。如果要想继续深造挖掘精奥,那就必须从各式原有的套路上任选一式入手学练,而绝对不能嫌其重复冗长,重复冗长是有它特具的意义的,是学者深造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途径。如各式原有套路中"单鞭"、"搂膝拗步"、"斜形拗步"、"云手"等招式,重复较多,它的意义就是要使初学的人,在这意识形态、四肢百骸不能结合协调的阶段,多练几势中定功夫,好从动入静,固元养气,也是动动静静周而复始的合理安排。 学会套路,必须持之以恒地每天练上五六遍、七八遍、十来遍,一招一势能以做到承上启下,贯串一起之后,可以继续增加到二三十遍。这样渡过了"着熟"的过程,再经过教学的结合,使逐步进入"懂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原来有的承上启下的招势还必须删去,这是由情而约必然过程,与简化太极拳由繁而简是截然不同的。这说明"套路长短"是因人对待、各具千秋的。 三、 着势名称的不同问题 太极拳的着势名称,概括可分四个类型: 一是观察禽兽扑打、搏斗的姿势动态、摹仿操习而得名。如白鹅亮翅、青龙出水、白蛇吐信,兽头势、野马分鬃、一堂蛇、猿猴献果、切地龙等势。 二是限于时代背景,加上神仙威武的迷信色彩而命名。如:金刚捣碓、玉女穿梭等势。 三是在教学当中,因授受两方面的文化程度,方言方音聆会错觉的关系,往往会产生以讹传讹和聆会错觉、似是而非的变名。如:揽擦衣或懒扎衣与榄雀尾、白鹅亮翅与白鹤亮翅,六封四闭与如封似闭,初收和再收与手挥琵琶,掩手肱捶和掩手捶与搬拦捶,珍珠倒卷窜和倒卷肱与倒撵猴,抱头推山与抱兔归山,闪通背与海底针和扇通背等势。 除了上述三个类型以外。其余就属于第四个类型了。它是依据各势运行或定势的形状而定名的,就不需要一一的举例了。 太极拳通过衍变过程,所呈现上述的姿势、套路长短、着势名称的几个不同,上面都作了具体的辩解。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现象是必然的、应有的。不论任何学术,经过一定时间地学练钻研,是会有相当的心得和收获。只要是遵循原则,能促进各项学术的发展,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心得,打破常规地进行一些大同小异的改革。所以说太极拳也应如此,绝不能单从练的姿势、套路长短、着势名称这些外表的异同来妄加指责,而应以其练的是否符合以意行气、动静适宜、内外一致、上下相随… …这些要求,才是甄别太极拳练的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本文根据陈伯先同名原文改编) |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