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球体感是掤劲产生的源泉
太极拳,掤劲拳。掤劲是太极拳的灵魂。
太极拳的运动形式非圆即弧,它的显著特征是弧线运动,有一个无形的、多变的、运动中的球体转动轨迹。
太极拳运动中要求的球体感其本质是膨胀,膨胀产生了太极拳特有的掤劲。太极拳的掤劲是运动中的掤劲、滚动中的掤劲、弧线中的掤劲、螺旋中的掤劲、缠绕中的掤劲。只有一个多元转动中的球体轨迹,才能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太极拳的掤劲是独有的,是其他门类的拳种所不具备的。可以说,球体感是掤劲产生的源泉。
二、在太极拳运动中,人体应处处皆有球体感
在太极拳运动中,人体的各个部位无时无刻不在做相互协调的运动,而“一动无有不动”的含义。在运动中又要求中正、圆润、宽阔、博大、协调、对称,要做到这些,有一个要领就是周身要具备球体感。
这样说对初学者来说可能觉得有些含糊,我们可以具体一点。凡是身体表面具有开合、旋转等功能的部位都应该有球体感。
上肢:腋上、大小臂之间,手掌间、手背间、五指间、(尤其是虎口处)、两臂之间、两手之间的球体感等。又如躯干:两肩里合,含胸塌腰,尾闾内收可构成胸前的球体感;开胸时两肩向后,脊柱前弓可构成背后的球体感。再如下肢:两腿间松胯圆裆应有球体感,大小腿之间应有球体感,脚尖上跷里合与小腿间应有球体感,五趾应有球体感。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更加细微之处的球体感,读者可在练习中自行体会。
三、球体感应具有的特征
1、立身中正、圆润协调。这是太极拳习练者动作外形应具备的显著特征。许多人的拳架总是容易出现夹肘、架肩、尖裆、僵直、棱角等毛病,总是看起来不那么舒服。这是因为肢体间缺少一种球体感。如果你在拳架运动中具备了球体感,肢体动作就会屈伸有度、舒展流畅,就杜绝了前俯后仰、左歪右斜的毛病。
2、博大宽阔、动如车轮。这是太极拳运动中又一特征。由于肢体运动中的球体感产生了一种充盈膨胀,使肢体运行路线显得圆润、宽大,有磅礴之气,例如:“闪通背”双手上举有擎天托日之气;比如“初收”和“再收”双手下按则有拨动地球之势。而且旋转往复、引来彼往,动如车轮,循环无迹,这也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拳种的显著特征之一。
3、不欠不贪、力撑八面。这是太极拳在劲力运用上具有的显著特征。具备了球体感可以使劲力限定在一个范围之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便有了一个度。攻不容易贪之,守不容易欠之,这样就可以达到力撑八面的效果。
4、攻防无迹、化打合一是太极拳在实战中因具备了球体感而产生的独特效果。由于肢体具备了球体感,运行轨迹便具备了六个方向的弧线运动,并使对方的大脑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来适应你,从而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这种球体感使你的化和打在同一弧线中完成,更准确地说是沿着一个球体的外沿弧线完成了来和回、化和打,一气呵成,没有停顿。这正是太极拳借力打力、以弱胜强的奥妙所在。
5、多变性。太极拳中的球体感是一种感觉,它的本质是膨胀。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球体感的大小、方向、角度等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周身的太极球随时可托、可按、可收、可抱、可压、可搓、可捻等,当然,这些都要靠双手和身体的协调来完成。
6、互逆性。球体感的转换和变化还应该是有规律的。双手由上升转为下按时,球体感应从上方变为下方;双手从左捋变为右捋时,球体感应从左方变为右方;双手合抱时,有一个球体在中间,双手外分时,中间由一个大球变成两边的两个小球;含胸时胸前有一个球,开胸时这个球从前面变到了后面。我们把这些称为球体感的互逆性。
四、如何练出球体感
1、梢节领劲、两头卷屈
2、五弓齐备
太极拳要形成球体感,双臂、双腿、胸脊不能完全挺直,传统意义上的五张弓必须永远存在,如果任何一张弓发生形变,球 体感也就不复存在了。太极拳的攻防技击中讲究黏点的变化,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化、打、拿、摔等技巧的运用常常是在滚动中完成的。身体的球体感在任何时候都 要屈蓄有余、进退有度、收发自如。两腿间也只有在具备球 体感的情下,才能松胯圆裆、重心稳固、虚实变化灵活。
3、内撑外抱
4、螺旋缠丝
缠丝劲是
5、公转和自转
6、节节贯穿
7、相吸相系
8、周身协调
太极拳运动中具备了球体感 是太极拳训练的高级阶段,尤其是身体的各个转动开合部位诸处都成球状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这也正是太极拳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具备了球体感,就具备了外形美、气势美,不仅好看,而且实用。想具备球体感,必须以科学训练为前提。但这是否一定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日呢?不见得。我想有3年也就够了。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笔者是不赞成的。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能够吃苦,肯动脑筋,并持之以恒,就可以很快地达到太极拳的高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