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
意见建议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客服中心
中国太极拳网
首页
太极资讯
太极流派
太极视频
太极理论
太极人物
协会组织
太极养生
培训信息
图说太极
名家专栏
战略合作
电子政务
太极社区
当代新论
资讯爆料或投稿:9450042@qq.com
RSS订阅
太极理论首页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通体松软论(正文)
通体松软论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无论哪一家太极拳都要盘架子。外形动作之程序连接,乃定势也。学而练之,就是了,难在于由外而...
无论哪一家太极拳都要盘架子。外形动作之程序连接,乃定势也。学而练之,就是了,难在于由外而内,这个程序转换,颇为不易。
杨澄甫于《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中,指出:“……愿后之学者,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欲求精醇,期日可待。要之,拳式细目,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惟恐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以致湮没昔贤之本意。”
杨氏此言,分明以“内”为重。“惟内之是求”、“必求意合”这两句,则为此言重中之重。不过怎样由外而内,由“形似”而“意合”,他却语焉不详了。
盘架子、练拳式,求形似,得“着熟”,是形体动作之锻练,还没有“惟内之是求”的门道在。求其门道,是先把盘架子而着熟的全过程,作为通作大松大软的求索之通道,否则,就一定做不到“惟内之是求”,做不到“意合”。
倒过来说,意之合,首在于练拳架之通体、全过程之大松大软,求其慢、匀、轻、松、软、柔,处处贯串、节节贯串。这些原则道理与现实生活、为人习惯大相径庭,有时甚至完全相违背。如以卧、立、坐、行为例而察之,凡人日常用力,心意、精神皆专注于用力点,其力皆大于摆各种姿势、行各种动作所需之最小之力。所谓化去拙力、硬力,就是在吾人练太极拳时,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通体放松柔软,以意行气,只用最小的力去摆姿势、行动作。就是由外而内的第一步。无此一步,是决然求不到、也得不到太极拳之真髓的。
举太极拳“起势”为例:双手由下向前往上徐徐提起,此“徐徐”二字,动作慢而习之谓也。“提起”二字,即指动作。其要领有四:其一,用最小的力;其二,“一动无有不动”,膝、腿、腰、体、肩、肘、指、掌、呼吸都以“最小的力”开始动作,叫做”周身一家”;其三,以肩为小轴,以腰为大轴,腰带肩,肩带肘,肘带掌,掌带指,而绝非相反;其四,“虚领顶劲”、立身中正、“心神内敛”、默识揣摩,此乃“由外及内”之正当通道。心神专一,来自心神内敛;内敛,才有练内功之一点苗头。
杨澄甫释太极拳起势曰:“……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成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有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谆谆数语,是由外及内、内外兼修之灌顶提醍醐,金玉良言。
不明是理者,难得不忽而略之,抛而弃之;知之却非必得,其难惟在于行耳。知而行之,才能求太极拳之真,无知或不行,不足以论其真,行其道矣。
于此,学拳者便有了三条路:其一,全部学会,练完拳架再专求其大松大软,再求其意合,再“惟内之是求”;这是大多数教拳、学拳者惯走的道路。
其二,练一式,即求一式之大松大软。得其精要,再学下一式;这是吾师张义敬力倡的办法。
其三,学几式,或几十式,再求自己通体大松软;得其基本松软,再学后而的几式,或几十式。
其四,每学一式,即内外兼顾、兼修,不求其臻于至善,只是“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求其内外皆有三分、有五分、有八分……内外皆求,皆练,互相不断渗透转化。
上述的“其四”,为其一、其二两端之尽可能的充分的融合。取其四,难上难,非一蹴可成,亦非旦夕之功也。
但倘若要求索太极拳之“真”,恐怕只有这条路好走一点。
用上述的“其一”,可能拳架尽数在外,难免失之于紧张僵硬,犯了“惟外之是鹜”的毛商,改之大不易。
用“其二”,人皆缺足够耐性,亦有失于节节贯串之意,而且后面几十招或十几招易犯生疏、僵直之病,搞得不好,“虎头蛇尾”之弊,恐在所难免。
“阴相济,方为懂劲。”大松大软,其阴阳相济在哪里?
愚意大松大软之阴阳相济,至少有:天地之坚实与自身通体大松大软,一也;“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二也。至于“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皆含阴影相济之道。但松柔则是其基础,是其灵魂。
求大松大软大柔,惟在意。大脑意识指挥微力动作,才能渐渐以松软为主,拳形为次。不用心、不用意,就一定会颠而倒之。内外颠倒,或有外无内,都不能算是真的太极拳。
各种太极拳之书籍文字,大抵详述动作,而独缺具体指导,如何意注松柔,教学者双方都难能“惟内之是求”。无全身大松大软之练意,则万难以柔克刚,更达不到“发劲须沉着松净”之境界与水平。
《太极拳论》有两句话:“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可见各个拳势见之于散手、实用,既可能很慢,也可以极快,完全随对手的拳或手的速度而定。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不即不离地随对方出手之速度,在不丢不顶这种灵敏触觉中或快或慢,才是正道。谬传“以慢胜快”之语,“舍已从人”安全相背,一误也。
然而吾人要在实用时能够极灵敏极快速,则必须有大松大软练拳架之多年基础。正如钢琴、提琴、二胡、琵琶等乐器演奏,必自极放松、极缓慢的日常练习始,并持之以恒,才有异日之灵动快速之演奏技巧,才能借技巧而表达音乐之深厚感情也。
松软轻柔,遍及全身内外,肌肉、骨骼、血管、筋络、心意、精神,莫不如此。肩、肘、腕、膝、足、腰、脊各关节,在掌势开时,皆须松开,拳势合时,各关节自然回收。初练拳架时,松开关节也得用最小之力,否则关节仍然如日常生活习惯紧缩如故。在松开关节之力,已臻极小,甚至几近于虚无之时日,则关节缩回,纯属自然,用力则拙,而且必致耸肩缩背之弊。双腿、双足,承全身之重,在虚步、移步时,以意引气,极轻极柔地伸展下肢各关节,便是此中精要。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上一篇:
从“闪赚腾挪”说起
下一篇:
董英傑先生太極拳之經驗談
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
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
:
http://www.cntjq.net/theory/240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
中国太极拳网
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齐云山打造太极养生文化
谈谈太极拳的抻筋拔骨和锻炼性的抻筋拔骨有何不同?
马国相——太极拳的教与学
欲精深功夫 须熟练起式
太极头条
1
初学太极,需过五关一一 一个太极拳初学者的几点感受
2
文化名家走进盛世太极
3
我的带徒观
4
【中央】点名“太极拳”
5
太极歌决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