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怎样才能学好太极推手(一)(正文)

怎样才能学好太极推手(一)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太极推手是一项高尚文明的对抗性运动,它不伤人,也不把人打的鼻青脸肿而让对手服首称臣,它是一项用小力破大力,用巧劲破拙...
  

  太极推手是一项高尚文明的对抗性运动,它不伤人,也不把人打的鼻青脸肿而让对手服首称臣,它是一项用小力破大力,用巧劲破拙劲,以慢制快,以柔克刚的高超技术项目,太极推手这项纯中国文化的竞技运动一旦走入市场,它的潜力将是不可估量的。我们的人民将会象日本人重视相扑一样,重视太极推手。为了太极推手的发展、推广、普及、提高。大家推荐太极推手,介绍一上“怎样才能学好太极推手”。

??学好太极推手的要素有许多,要求和学好太极拳注意十大要领一样,但学好太极推手比学好太极拳更难。学太极推手应该是在学好太极拳的基础上进行。学好太极拳把周身的劲练成一家,再把它用到推手中上去再把太极推手的劲同样练成一家,才能从心所欲,所向披靡。

??学好太极推手,从哪开始呢?我们的老师李天骥有个精辟的理述,即“桩功”扎实,“手上,身上,要有反映,摸要摸的准,加上时间、速度、爆发力”。具备这些条件,就能学好太极推手。

 著名武术家郝家俊先生(绰号当代杨澄甫),我问他,您的功夫,是怎么练出来的?郝先生说:“没劲去练劲,有劲不用劲”。

??为了实践李老师和郝先生的要求,李老师让我在桩功上,下大功夫,(因为我太瘦,身高1.73米,体重才56公斤),李老师要求我每天站“三体式”桩,每天抓800至1000把劈拳。我按着老师的要求,每天站三体式,抓劈拳,我站的三体式是前三后七步,这种三体式比前后五五步,难站的多,比如前后五五步三体式,一上来就能站十来分钟,而三七步三体式连两分钟都站不下来。再者郭云深先生、孙禄堂先生在世时早已把五五步改成三七步,为什么?就是因为三七步难练,长劲快,五五步易练长劲慢,这本来是郭云深先生,孙禄堂先生不公开的秘密,如今社会已经和过去不同,再者派系也已形成,凡是郭云深先生,孙禄堂先生传下来的都是三七步的三体式,其它先生传下来的至今仍是五五步,因此,今天我公开这个秘密,可以说是时候了。我告诉诸位拳友们,三七步三体式要比五五步三体式长劲速度快的多,信不信,练不练,改不改,由你。我的老师教我练时说:“孙禄堂先生,怎么教我的,我怎么教你。”我又按着李天骥老师教我的方法,去教学生,他们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惊人的成线,关键是在三七步三体式上,所以我今天讲,学好太极推手首要问题是解决桩功问题。

??桩功扎实了,又要经常练四正手即掤、(扌履)、挤、按,俗话说多打轮,这是练好太极手的第二因素,多打轮,就是练反映,练习手上、身上,有感觉,对方来劲,有问、有答,多和不同的人去打轮,就能了解,多种人的劲路,擅长。为了实践多打轮,练反映,我经常和我的十几位同学打轮,我的刘师兄可以一气和我打四十分钟轮,不换腿,我继续不换腿和叶师兄、姚师兄、白师兄、高师兄打轮,我可以打一个多小时轮不换腿。经常这样打轮,我的手上、身上逐步有了反映。

  手上、身上有了反映后,我不能去和师兄们练手,我就在学生身上、身上练摸要摸的准,因为,跟我学拳的人很多,如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三个区的学生,加上我在东城区工人俱乐部的老学生近200人,我经常和他们练摸的准,久而久之,也能摸的准了。

??摸准之后又去练掌握时间和速度,时间就是现在话“时间差”,当对手旧劲已尽,新劲未发之时;速度是不快,不慢,洽到火候,这些都基本掌握了,又专去练“爆发力”。

??在练“爆发力”的问题上,我的老师都给我两个方法,按和挤的“爆发力”,老师说这是秘而不宣的技术,按着这两个方法,果然“爆发力”进步神速,在此基础上,我又发展成练几十秒“爆发力”的技术 。数年后我和我的学生,在全国太极推手中取得8金、6银、5铜的好成绩。同时,取得86至88年三年全国太极推手对抗赛,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在北京市就更不用说了,从1983年至2002年,我们真正丢掉的只有五个第一,也就是说,从1983年至2002年北京市有100个第一名,我和我的学生和在传学生共取得95个第一名,几乎全部囊括北京市太极推手的所有第一名。

??取得这些惊人的战绩,应该说都是按着我的老师李天骥的要求去做才取得的,没有李天骥老师对我的培育、教诲,我是不会取得这么多的战绩的,我在武术事业上要说是成功的话,完全成功于我的恩师李天骥。

??当然我也看到,我和我的学生的太极推手,在反映上,以小力胜大力,以巧劲克拙力,以柔克刚的技术上,还存在和老一辈比很大差距,我将和学生们,共同在继续研究这些不足,以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241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