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中正”修炼方法(正文)

“中正”修炼方法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中正”是中国传统功夫练功方法中一个重要的名词,也是衡量练功者功夫程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太极拳极为推崇形式的“中正”美,强...
  

    “中正”是中国传统功夫练功方法中一个重要的名词,也是衡量练功者功夫程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太极拳极为推崇形式的“中正”美,强调“立身中正安舒”。《太极拳论》云,“立如平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走架时始终保持自然直立,头容正直,双眼自然平视前方,颈项松竖,两肩松沉,含胸拔背,自然宽舒.端然恭正,上身灵活,下部稳健,拳架拳势规矩整饬,无缺陷处、无凹凸处、无断续处,表现出中正、大方、严正、舒展、和顺的形象。许多练功者遵照以上标准.在外形动作上下了不少功夫却很少有长进,其原因是他们片面地将“中正”理解为动作形式上的表现。“中正”的根本是指内在的“中”。如果内在的中正能够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外在的形式也就不再拘于形式了。有的老前辈能在平常人看来已经失了身形的情况下,依然放人于丈外,其原因就是做到了内在的中正。有了内在的中正,也就能逐渐达到无形无象、随意自然的神明境界。外在的中正只能称之为守身形,只是身形上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寻找内功的练功的方法.而真正的中正指的是内在的功夫。

    拳经云:“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懂劲是功夫到达一定程度的一个标志,而中正是懂劲的重要基础。如果做不到中正。就谈不上是懂劲;有了内在的中正,再结合推手进行知彼的练习,才能真正地达到懂劲的程度。怎么做才算是中正呢?前辈们在拳经中无不对中正这一重要功夫再三进行阐述。拳经上讲:“不偏不倚,谓之中。”如何才能做到“不偏不倚”呢?这是一个由外向内的练功过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守身形。守身形是练功入门的一个最基本的阶梯,对于初练内家拳的人来说,守身形是一种得功夫的重要手段,它能使练功者逐步从外形而练出内在的功夫。并非姿势做得正直就算是学会了“中正”,那只是外形上的表现,而不是真正的中正。一味地注意外形而忽略内在的功夫,就容易产生形式化练拳:在外人眼里,拳打得四平八稳,但实际上只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动作上的中正是在没有外力影响的前提下做出来的,如遇到外力,身体就会失去平衡。而内在的功夫是以守身形的练功方法为基础,由意念引导而逐渐产生出来的东西。有了功夫后,守身形依然重要,只是这个阶段的守身形与当初的练功内涵已大不一样了。前期的守身形是为了从外找内;有了内在的功夫后.守身形则是由内向外练。而最终的结果是内外一家,无所谓内外之分。

    在练功或练拳的过程中要达到中正,关键在于不断劲。要想达到中正,首先要解决动作上的断劲问题。

    练功的步法中,基本步法可分为两种:拗步和顺步。拗步的表现形式是以右腿为支撑腿,向前迈左腿,出右臂;以左腿为支撑腿,向前迈右腿,出左臂。顺步的表现形式是以右腿为支撑腿,向前迈左腿,出左臂;以左腿为支撑腿。向前迈右腿,出“右臂。顺步常被人俗称为“一顺顺步”。

    在练拗步和顺步两种步子的过程中,每次换腿换重心的时候尤为重要,要时刻保持上身的守身形要素,在承重腿变为虚腿、虚腿变成承重腿的同时。要做到同时动作、同时开始变换、同时结束。这个阶段主要是要好外形上的动作,只有这一阶段做好了,才会逐渐体会到内在的东西。在练步子的时候,如果在换腿的过程中重心已经移到虚腿,而实腿还未离地,就形成了双重。在换腿的过程中,身体前后左右倾仰,也是造成断劲的原
因。

    在以上所说的步法练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可以做两种步法相互转换的练习,而这种练习可以很好地体会“中正”。在练拗步的过程中不停顿地将其改为顺步,或在练顺步的时候将其改为拗步。步子变换中最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断劲,如何做到不断劲地随意变换顺步和拗步?这就需要我们在练这两种步法的时候,多体会两个步子之间变换时的情景。低势子练拳是增长功力的最佳途径,但对于初学者和功夫尚浅的人来说,在低势子变换步法时做到不断劲很困难。我们可以将架子走得高一些。高到什么程度呢?高到变换两种步法的时候不觉得困难。如果能做到上身不前后、左右、上下移动,就可以将这种状态保持着,进行直线的前进和后退练习;直线的前进和后退始终能保持这种感觉,就可以逐渐降下势子练:直线的步法下势练而且不丢身上中正的感觉,就可以小角度地练两胯的虚实变化.直至走到达一定幅度的顺步和拗步的练习。这样久而久之,就可以体会到中正在整个身体运动中的感觉,并保证在两腿随意运动的情况下身体依然能发力。然后再将这种感觉运用到拳架的演练中,打拳时就不再只是身形的正直了。
   I
    体内有了中正的功夫,阴阳亦自然分明,再与人推手,就会感觉与以往有明显的不同。在没有中正的情况下,为了保持自身的平衡,大多数时间是用手在接触对方,用的也多是拙力,并非功夫所出的松沉劲,这样的劲要不就是和对方顶上,要不就是丢了对方的劲。能够做到中正以后,更多的是体会对方的力。无所谓哪里接触对方,要时时保持接触点的中正。在初期的练习中,应以化劲为主,淡化输赢而注重培养中正的知己功夫,哪里有劲就将哪里设为一个点,通过滚动接触点来保证对方的来力不使自己的接触点有所移动,这样就做到了不凹陷;对方的突然丢劲也同样不能使我的劲猛出,这样就做到了不凸现。上下、左右、前后皆为同理,我方始终保持接触点只在同一个点的位置。如能保持这个点,对方的劲也就能够听得很清楚,保持得越稳,听得也就越灵。对方的劲来了,我方的劲也随之而出,避而化之;对方撤劲了,我方也空然无力,可谓是拳经中所说的“我守我疆”,恰恰合乎中庸之道。

    待到化劲纯熟,也就能逐渐随对方而移动这个点,可以练习贴随对方的劲。哪里接触对方就在哪里走化,不丢不顶,从而达到舍己从人,保持接触点的自然接触。对方进攻,我方走化;对方后退,我方贴随,如同粘在一起,处处皆是避实就虚,使对方无所适从,尽在我方控制之中。对方进攻,就让对方能进不能退;对方撤劲,就使对方有去无回。对方始终感觉有劲没处使,真的感觉有劲了,也正好是我方引放人的时候,对方的劲全用到自己跌出上了。至此,可谓是进入了懂劲的阶段了。

    练功中修炼中正的方法很多,然而练功方法因人而异。笔者在此道出练功中对中正的粗浅认识,意在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和思路,愿与同好共勉。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213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